天天看點

秋後問斬有什麼寓意?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秋後問斬?寬恕還是懲罰

古代電視劇裡常常會看到太監宣布皇帝旨意:“擇日秋後問斬……”

秋後問斬有什麼講究嗎?為什麼一定是秋天這個季節?為何不是冬日問斬、春日問斬呢?

“秋後問斬”的曆史要從西漢時期說起。

秋後問斬有什麼寓意?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秋後問斬?寬恕還是懲罰

秋後問斬與儒家思想

西漢中期,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而儒學大師董仲舒繼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創造出一套獨特“天人感應”的學說。

“天人感應”将一切自然發生的事情都跟天人的旨意相關,上天如果不滿皇帝的旨意,則會降下天罰。反之如果上天對皇帝的政令滿意,則會降下祥瑞。

秋後問斬有什麼寓意?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秋後問斬?寬恕還是懲罰
董仲舒說:“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

意思是上天是先贊賞、贊揚的,而後才選擇刑罰、處罰。這剛好與時令季節相對應。

我們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秋天正是一年之計溫度逐漸變冷,肅殺之氣正在逐漸醞釀,可以選擇執行死刑,以示威嚴。

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同樣記載:“王者生殺,宜順時氣。其定律:無以十一月、十二月報囚。”

“秋冬問斬”的習俗就由此被固定下來,更是被載入律令遵守。

“秋後問斬”這一頭口俗語,最早在明清小說《水浒傳》中出現,可見已經在廣大百姓群體裡廣泛傳播。

秋後問斬有什麼寓意?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秋後問斬?寬恕還是懲罰

秋冬問斬與陰陽五行

除了儒家思想裡提到,中國古代在陰陽五行說當中也提到這一思想。

按照中國古代的天命思想認為,處死犯人就是執行“天罰”,這是對人最大的懲罰。這是秉持上天的旨意,必須要符合上天的規定,就是所謂的天意。

《禮記·月令》中記載“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獄訟”和“孟秋之月,命有司,繕囹圄,具桎梏……”。

陰陽家們信奉“賞以春夏,刑以秋冬”的理論,這跟儒家思想其實是一緻的。

秋後問斬有什麼寓意?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秋後問斬?寬恕還是懲罰

春季氣候溫和,萬物萌生,春暖花開,适合播種和搞慶祝活動。而秋冬季節寒冷,冷風刮面,帶有肅殺之氣,正是實施刑罰的好時機。

古代思想家們的在行刑上都有同樣的見解。

受到這些思想影響下,兩漢法律專門規定行刑時間,一般死刑都不能在播種的立春,必須等待秋後處決,後來并逐漸固定下來。

秋後問斬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是跟農耕息息相關的。秋冬一般為農閑時候,百姓一年到頭難得的休閑時刻。

這一時候執行死刑,不用耽誤農業生産,百姓也有時間去圍觀,由此達到震懾和威懾的作用,鞏固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

秋後問斬有什麼寓意?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秋後問斬?寬恕還是懲罰

唐朝的法律也有類似的規定,一般都是規定不能執行死刑的時間。

唐律規定:“諸立春以後,秋分以前決死刑者,徒一年。其所犯雖不待時,若于斷屠月及禁殺日而決者,各杖六十。待時而違者,加二等。”

唐律嚴格可見,在立春至秋分、斷屠月和禁殺日都不得執行死刑,否則都要接受杖責和刑獄。

斷屠月不是一個傳統節日,而是跟中國佛教規定不準殺生的五月、九月和正月有關。

禁殺日即每月的一、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講究不能殺生要多做好事。

甚至對此還有其他更詳細的規定,《唐律疏議》還規定在大祭祀、朔望、二十四節氣、雨未晴、夜未明等日子,都要停止死刑的執行。

大部分朝代都遵從秋冬行刑雖為曆代都遵守的原則,但是在秦代等封建社會早期,禮法尚未形成,四季可以執行死刑的。

秋後問斬有什麼寓意?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秋後問斬?寬恕還是懲罰

古代的刑罰

古代刑罰相比現代來講,刑罰數量多,種類多。

最早刑法在西周時期就有規定,早《周禮·秋官·序官》中記載:“乃立秋官司寇使帥其屬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國。”

掌握“生殺大權”的秋官,正是對應着秋後問斬。司寇主管刑獄、糾察,地位類似于今天的法官。

其實在《左傳·昭公六年》記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
秋後問斬有什麼寓意?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秋後問斬?寬恕還是懲罰

古代為了限制百姓,對刑法的設定起源很早,其中以“五刑”最為重要。五刑是古對犯罪者五種輕重不同的處罰手段,在曆史發展中也不斷變化。

秦朝時期的“五刑”指的是“墨、劓、荊、宮、大辟”五刑為主,隋唐後以“答、杖、徒、流、死”五刑為主。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不同刑法,其中曆朝曆代的懲戒手段對比,明代的刑法最為嚴厲。

古代聖賢對刑法都是表示支援的态度,雖然他們可能不是出身于法家,但是都有主張用刑法去限制百姓。

也都十分關心,孔子曾說:“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意思是說治國者關心國家的刑法,普通人關心的是實惠。

這在一定側面上看出來,刑法成為了統治者的統治手段,符合階級社會的需求,保持了統治階級主宰生殺大權的特殊優待。

秋後問斬有什麼寓意?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秋後問斬?寬恕還是懲罰

但是不論古代還是現在,刑法的設定都有展現對于人性的關懷,符合古代社會“仁”的核心價值觀。

刑法目的是對人們的言行舉止進行規範、糾察,進而使社會和諧發展。

這裡就可以說起唐太宗一口氣放走四百名死囚犯的故事了。

秋後問斬有什麼寓意?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秋後問斬?寬恕還是懲罰

唐太宗放走400名囚犯

在《資治通鑒》和《新唐書》都有記載這麼一件事,在貞觀六年(公元633年)冬,唐太宗統治時期。

恰逢百姓忙碌在準備迎接春節,而大理寺卿此時突然上奏說:“獄中有390名死囚将在來年秋後問斬,但這些人牽挂家中父母和弱妻幼子沒有着落,日夜啼哭,怎麼勸都勸不止,應該如何是好?

秋後問斬有什麼寓意?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秋後問斬?寬恕還是懲罰

唐太宗把這事拿出來讨論,一部分官員建議提前用刑,還監獄一個清靜,同時達到威懾作用。

唐太宗思索片刻,下旨将這些死囚們全部釋放回家,以一個月為期,等他們處理好後事之後再自動回來受刑。

這個舉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先不說這些死囚犯若是回到家中,繼續危害一方,為非作歹,破壞公共秩序,且他們會不會回來還是另外一件事呢?

大家心裡都滿腹牢騷,但是隻能遵從唐太宗的聖旨,将死囚犯放歸家中。

第二年年元宵節,死囚回來報到之日,這三百九十名死囚一個都不少地回到了監獄,朝野都很震驚。

秋後問斬有什麼寓意?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秋後問斬?寬恕還是懲罰

唐太宗看見他們全都誠實守約,是可以轉變的良民,又下诏免去他們的死罪,改為流放邊疆。

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君主的仁慈和慈悲,對于死囚犯不是一味采取斬首等激進懲罰手段,而是以善教化百姓德行。

本來這是一樁美談,但是自古以來趨生避死是人們的本能,這些死因從監獄逃出生天,卻又全都視死如歸,自覺傳回獄中領死,聽起來其中肯定是有蹊跷。

歐陽修編撰《新唐書》時,當然将在旁邊做了批注,為此專門下了一篇文章《縱囚論》,推測其中的真相。

按照歐陽修的話來說,每個人都畏懼死亡。但是君子之是以是君子,是因為他們明白自己死于大義,是以光榮赴死。

但是死囚犯都是小人中的小人,要他們從容赴死、視死如歸,實在是太違背道理和情理,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秋後問斬有什麼寓意?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秋後問斬?寬恕還是懲罰

歐陽修不相信這種“感化”,聖賢都沒法做到一下子感化這麼多小人,這種恩德感化人的深度和速度讓人難以置信。

最後,歐陽修給出了自己的結論是:這個事情一定是作秀!

可能跟死囚犯事先有溝通:“釋放了,就一定要回來,回來了,就一定會赦免罪行。”

是以最後通過這樣的手段,上唱下和,欺瞞世人。死囚犯得到了寬恕,唐太宗得到了名聲,看似皆大歡喜,但實際上是一種欺騙。

清代大儒王夫之對歐陽修的分析非常贊同,并做了補充:死囚其實是逃無可逃,必須回歸監獄。

他研究了唐太宗時期的律法,法律非常嚴格,執行什伍連坐相保。一人犯罪,宗族親戚都要遭到牽連。

秋後問斬有什麼寓意?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秋後問斬?寬恕還是懲罰

是以囚犯願意回來,實在是因為律法太過嚴格,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

雖然“縱囚”事件有僞有詐,并不值得過多贊譽。但是不妨礙我們後人會看這件事情的時候,還是能體會到君主在律法上的仁心。

死刑永遠不是懲罰人的方法,而是教化人的手段。

秋後問斬有什麼寓意?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秋後問斬?寬恕還是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