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庾澄庆参加华少的访谈节目,提到庾这个姓氏。
华少提到庾澄庆祖上有一个大将军,叫庾信,文武双全,后世叫他庾郎。
有一首诗就是写他的:庾郎盘马地,却怕有春泥。
庾澄庆听完之后,脸色沉了下去。
这是伊能静十年前为他写的《春泥》。
当时这首歌将庾澄庆的事业带到一个新高峰,伊能静也被称作才女。
可他从没有问过伊能静为他写这首歌的含义。
她把自己比作“春泥”,怕做庾郎脚下的羁绊。
这首歌写完地6年后,他们二十年的感情走到了尽头。
伊能静在书里写:他好像只知道爱我,却不理会我灵魂的出口。
十年后,伊能静年少时射出的箭,正中十年后庾澄庆的眉心。
他们的家世相差太远,庾澄庆家世之显赫难以想象。
1909年2月,时任云贵总督沈秉堃将刚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庾恩旸、唐继尧、黄毓成、张开儒等人调回滇军中任职。
回国后这几个人共同筹办了讲武堂及陆军随营学校。
庾恩旸兼任讲武堂的教授,后期他培养出许多优秀学员,其中就包括后来的总司令朱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消息很快传到云南,作为同盟会成员的庾恩旸联合唐继尧、刘存厚等人经过秘密策划,于九月初九举行了云南重九起义。
云南光复后,蔡锷就任云南都督,庾恩旸被重用。
1913年,唐继尧取代蔡锷出任云南都督,庾恩旸则被邀请回昆明,出任讲武学堂校长和云南都督府高等顾问。
时势造英雄,参与到历史洪流中的庾恩旸其实很有可能在日后成为更了不起的大人物,但世事难料,1918年庾恩旸在贵州毕节遇刺身亡。
那一年他不过34岁,已为国家民族抛洒了一生热血。
后来孙中山特地为其墓碑题了“应为雄鬼”四字。
庾恩旸的死因在当时被猜测与唐继尧有关。
流言如刀,唐继尧自证坦荡,任命庾恩旸的弟弟庾恩锡为云南省水利局长,不过庾恩锡对做官没什么兴趣。
不久后便请辞回家创办了云南第一家卷烟厂——“亚细亚”烟草公司,为纪念哥哥庾恩旸他还将生产出来的香烟取名为“重九”。
亚细亚烟草公司的成立其实打破了当时外资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在当时意义重大,甚至于在抗战期间,人们把吸“重九”牌香烟视为一种爱国的举动。
1927年龙云逼退唐继尧成为“云南王”后,还曾经找到庾恩锡让他做过一段时间的昆明市长。
后来国民党败北,庾恩锡的儿子庾家麟等人也随着国民党举家败走台湾。
庾恩锡没走,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将位于昆明崇仁街的家族老宅上交给国家,也就是今日云南的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庾园”。
64岁那年庾恩锡跳滇池自杀身亡。
而那时候他的子孙后代已经在海峡的另一头扎下了根。
自此,这个曾在云贵高原上横跨军、政、商三界的庞大家族如大厦崩塌般倒下了。
多年后他的亲孙子从台湾回昆明老宅,还得买票进场。
故事讲到这里大家也清楚了,庾澄庆就是那个回家还得买票的人。
其实搬到台湾的庾家仍是名门望族,他父亲庾家麟是政界资深人士,曾任“国大代表”,母亲张正芬是京剧名伶。
谁能想到呢,就是这样的一个历史悠长,族人皆是从政从商的大家族里,后来却出现庾澄庆这样一个宣称自己永远18岁,从不按套路出牌的“异类”。
庾澄庆小时候的性格并不是如此,大家族规矩也多,他自小学的就是食不言寝不语,不喜形于色的世家公子做派。
加之幼时身体不好,家里长辈不许他出门玩儿,童年就更少了许多乐趣,也少了许多童真。
他说:我私底下特别传统,平常在家都写毛笔字。我从小听京剧长,从三岁有记忆开始,就每天早晨在被窝里听我妈妈在外面吊嗓子。到十岁以前,都是在家里听京剧,连古老的流行音乐都没有。
其实长大后他仍保持着这种习惯,蔡康永和小S就曾说过,很多次在私下与庾澄庆见面的时候“他就像一个死人一样瘫在旁边”。
他自己也说:摄影机上红灯的亮跟灭,对我来讲是魔咒,一亮我就换一个人,就会尽量表现得很欢乐。
其实这不是说他本身是个不快乐的人,只不过幼时的教育早已经让他的骨子里染上那股世家公子的清冷做派。
可为什么他一上舞台就能有那样的能量,能如此这般的活泼欢腾呢?
这还是得从音乐说起。
上初中以后,庾澄庆开始接触西洋音乐,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学习吉他、组乐队,不仅踏上音乐之路,连性格也在那时候变得更外向,他隐约的发现,自己只要站上舞台就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家族对他寄予厚望当然不愿意他这般“玩物丧志”,但已经拦不住了,那时候为了买一把心爱的吉他,养尊处优的公子哥竟然跑到工地上搬起了砖头,一个暑假的时间他终于攒够了钱去买下那把吉他。
可能老天专门爱跟他作对,不久后的一天,台北刮起了台风,那天夜里他的吉他和音响都放在表演餐厅的地下室里,庾澄庆接到消息的时候雨已经把整条街道淹没了。
他急的在一旁干跺脚,等水被抽的差不多了,他一个猛子就扎进了地下室。
地下室里的水其实还很深,设备都插着电所以也很危险,不过少年庾澄庆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他满脑子只想着要把自己的宝贝吉他救回来。
那年庾澄庆正好18岁,舍身救琴,已经认定了自己的梦想。
后来他去服兵役还组了支乐队四处去演出,表演的都是最燥的摇滚乐。
也是在那个时候他认识了张耕宇,张耕宇在兵役快要结束的时候邀请庾澄庆加入自己的唱片公司,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福茂唱片。
不过那时候公司刚成立,还是个要人人没有,要钱钱没有的“草台班子”。
庾澄庆为了玩音乐顶住了来自家人的压力,毅然加入这个公司,之后的路也没有多好走。
为了准备第一张唱片,他自己四处奔走,好不容易去请教了一位乐坛前辈,还被这位前辈说得一文不值:那一次把我整个人都打碎了,因为你知道学校功课不怎么样那唯一就觉得音乐是我最突出、最有成就的地方。结果被他一巴掌打到地上爬不起来,整个人打碎了。
第一张专辑真的是庾澄庆咬着牙才做出来的。
那张专辑叫《伤心歌手》,其中的歌词、谱曲、编曲和演奏都是由时年25岁的庾澄庆一手包办。
在台湾,刚一出道就包揽创作和演唱的歌手,庾澄庆是第一个。
那张专辑只有十万张的销量,不多,但却在业内引发了不小的反响,也是由此,福茂公司终于正式与庾澄庆签约。
这也是福茂唱片签下的第一位歌手。
刚出道的时候,庾澄庆玩的是摇滚:因为以前的这个华语流行音乐都是比较轻软的,风花雪月那种东西,因为我当时做音乐就是抱着这种“风花雪月”不满意的态度。就觉得这歌怎么这样啊,如果怎么弄会更好,所以你把很多不满意都灌注在自己的那个专辑里。
这种不满就催生了许多的创新,像第一张专辑里用他沙哑的嗓音大玩摇滚风与舞曲,那时候他引领了台湾音乐界的摇滚风潮。
你看现在说唱大行其道,各路rapper纷纷表示要扛起中文说唱的大旗,但可能他们压根不知道,第一次将RAP这种音乐风格正式引入华语乐坛还是庾澄庆。
1987年的《报告班长》就是典型的黑人RAP,他也因此得意的称自己为“华语乐坛饶舌第一人”。
虚拟歌手也是现如今的流行趋势,你以为这很新潮?
其实庾澄庆早在1998年的时候就玩儿过了。
那年他以自己的形象为蓝本,设计出了“哈宝宝”,那是华语乐坛第一位虚拟歌手,放眼整个世界也算是先锋之举。
不过在当时,这些过于先锋的音乐形式没能让他收获很多的歌迷。
直到1989凭借《让我一次爱个够》,斩获40万张的销量,还被张学友翻唱,成为当年香港年度十劲歌金曲之一,庾澄庆这才真正开始走红。
等到92年他携这首歌登上春晚,被大陆观众熟知,名气一度达到顶峰。
那是他最红的时候,也是他马上就要撑不下去的时候。
之后,庾澄庆陆续发行了《改变所有的错》、《管不住自己》、《顶尖拍档》、《老实情歌》四张专辑,专辑张张精彩,也一直都有创新。
当时唱片行业的没落,让他的创作进入了瓶颈期。
彼时的庾澄庆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整个人就有点像一个无头苍蝇,找不到方向”。
恰巧此时,有人找他一起做一档综艺节目,“找不到方向”的庾澄庆这就抓住了这一块“浮板”。
当然,做综艺他也必须要玩出不一样的:我就跟他开条件,我说我不要玩游戏,什么砸蛋糕、泼水的那些,我希望里面要有音乐性的东西。
于是便有了这档《超级星期天》,庾澄庆把音乐与综艺相结合,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种风格,节目大获成功,他还因此获得了金钟奖。
新的环境还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土壤,瓶颈也由此打破。
庾澄庆正式回归乐坛,凭2001年的《海啸》获得金曲奖。
同一年,伴随着《流星花园》席卷全亚洲,我们也听到了那首《情非得已》。
他说:玩音乐是第一,一定要玩。
2003年,发行《哈林天堂》,里面就收录了伊能静的《春泥》。
他们相逢于年少时,一个是音乐才子一个是清纯玉女,可家境差距太大。
伊能静从小居无定所,庾澄庆娇生惯养。
庾澄庆的母亲一直不喜欢伊能静,就算她百般讨好也只有白眼。
婚后,他们住在一起,伊能静连看电视剧的资格都没有。
庾澄庆的姐姐要看娱乐频道,外甥要看动画片,母亲要看新闻,她永远被排除在外。
伊能静只能把这种不满发泄在庾澄庆身上,他只是百般宠爱,却不肯搬离那座房子。
后来他们离婚了,以近乎自毁的方式。
这也成了哈林一生的痛。
后来他把这种爱而不得全部发泄在音乐上,在音乐上,那个内敛传统的人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48岁那年,庾澄庆发了一张专辑叫《到死都要十八岁》。
他说这就是他入行以来,一直贯穿于心的感受:当你在舞台上的时候,永远要把自己最年轻、最有活力,18岁的感受表现出来,同时我也鼓励自己,在创造的时候,不要因为自己的资历或者是自己年龄而受到限制,反正写歌嘛,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写什么。
这份放肆一直到了今天的63岁,依然如此。
我们看到的总是那份放荡不羁,是他把所有的不如意大概都融在了音乐里。
这是他一生只有一次的叛逆,也是只有一次成功的叛逆。
很多年过去,只记得他的放肆大笑,却忘了他是个很厉害的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