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二、后唐四帝

2、饮恨而逝的李嗣源㈠

李嗣源本是代北的沙陀族无姓部民,其父亲名叫“霓”,是李国昌的爱将;李嗣源原名邈佶烈,霓去世的时候,他才13岁,却已经显露出高超的骑射功夫,只要他对着悠悠悠苍天弓弦一响,空中必有飞鸟坠落,因此,李国昌将他收为帐下亲兵。李国昌死后,李克用又收他为义子,并赐其姓李,改名嗣源。从那往后,李嗣源跟着李克用南征北战三十年;李克用死后,又跟着李存勖打了十几年仗,真可谓戎马一生、功勋赫赫了。他曾经拼死救过李克用的命;也曾率少数骑兵猛冲敌阵,欲生擒后梁勇将葛从周,虽然“四中流矢,血流被股”,却力摧强敌,使己方军队转危为安;灭梁之役,正是他率前锋攻破了汴州。因此后唐立国,无论资历、功勋还是声望,他都达到了罕有其匹的高度。诚如他回顾自己在李克用父子麾下四十多年的征战生涯时所说的:“排难解纷,栉风沐雨,冒刃血战,体无完肤,何艰险之不历!”(《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一》)尽管功成名就之后,他受到李存勖的严重猜忌,却根本就没有反叛皇帝陛下的念头,更没有由自己取而代之当皇帝的野心。

然而,形势比人强,他最终还是被“逼”上了皇帝的宝座。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魏州发生兵变后,李嗣源奉命率军渡过黄河,到了魏州城下。当自己的军队也发生变乱、亲兵已经被消灭了一半却仍然无法控制局势的危急关头,李嗣源毕竟是叱咤风云的沙场老将,他挺身而出,厉声喝叱:“我是堂堂的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是你们的统帅,如今奉皇上之命平贼。你们怎敢如此狂逆悖乱?”没想到乱兵们并不买账,他们列数了李存勖的种种过失后,又说:“我们原先并没有叛乱之心,只是害怕被皇上无端杀戮,力图自救而已。如今我们已经商量好了,愿意与魏州城里的军队联兵一处,让皇上在黄河以南当皇帝,令公你在黄河以北当皇帝,做我们的君主。”李嗣源官居中书令,因此乱兵们尊称他为“令公”。听了这些话,李嗣源真心实意、声泪俱下地劝说他们不能如此,乱兵们却高声呼唤道:“令公你不在黄河以北做皇帝,还想到哪儿去?你不做皇帝,这儿转眼之间就会为他人所占有。”

二、后唐四帝

李嗣源 [5](867年10月10日 ~933年12月15日 )

李嗣源仍然不肯背叛李存勖,对乱兵们说:“你们既然不听我的话,那么你们要想怎样就怎样吧,我可要返回京城去了。”乱兵们哪能容他离开?有人甚至赤裸裸地威胁:“令公你如果不见机而行,事情就难以预测了!”不仅仅是语言威胁,还“抽戈露刃”,将他团团围住。在这种情况下,副将霍彦威、安重诲等悄悄地踏踏他的脚,要他先答应下来,且捱过眼前的难关再说,李嗣源只得假意应允。天亮以后,乱兵们簇拥着李嗣源入城,城里的人不知城外人的用意,还发生了一场冲突战,城外发动变乱的头子竟在冲突中丧生,等到情况说清楚了,城外的乱兵已经散掉了一大半,于是李嗣源与魏州变乱军的统帅赵在礼合兵一处,准备向洛阳进发。其实,赵在礼原先只是一员偏将,魏州原先的统帅叫杨仁晸(音zhěng),变乱发生时,叛兵们要他继续当叛军统帅,杨仁晸不但不同意,还劝大家:“你们都是有家小的人,可别做这种灭族的事情啊!”结果,叛兵们毫不客气地砍下他的脑袋后,又逼着另一员副将当统帅。那个副将也不同意,脑袋也被砍了下来。赵在礼见势不妙,披上衣服,连腰带也没来得及系,慌里慌张地准备翻墙逃跑,叛兵们追上去捉住了他,又拿着刚刚割下的血淋淋的两颗脑袋给他看,问他能不能当统帅。

在这种情况下,赵在礼除了点头应允,还有什么办法呢?魏州的情况,李嗣源等想必也有所闻,如果他当时不假意应允下来,不就立马会像杨仁晸一样被砍掉脑袋么?进了魏州城,与赵在礼合兵一处后,李嗣源还不想“反叛”,假意说:“但凡要办成大事,一定要拥有强大的军队,我先出去召集那些溃散的部队。”赵在礼自然同意,李嗣源这才脱身出城,当晚抵达魏州西南的魏县时,跟随的士卒还不满百人,后来虽然汇集了不少走散的部众,可是大家都不同意李嗣源回到自己的藩封之地、上奏章承认罪过、听凭李存勖处置的决定,认为他只要一脱离军队,立刻就会大祸临头。事实上,李嗣源上奏给李存勖的奏章,也都被元行钦扣留,使他无法在皇帝面前洗刷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疑惧交加的李嗣源,却至少明白了一点,即自己的一片忠心,已不可能被李存勖体察,不可能从皇上那儿获得一个好结果了。这个时候,他的女婿石敬瑭(音táng)又劝他说:“事情成于果断而败于犹豫。世上哪有身为统帅,竟与叛军一起进入贼将据守的城池,日后却能够平平安安的?汴梁是要害城市,请给我三百骑兵,先将它夺取,你老人家再率大军跟进,这样才能保全自己。”李嗣源终于应允,虽然他仍然没有背叛之意、称帝之心,却事实上已经开始了针对唐庄宗李存勖的军事行动——即事实上反叛了。其实,从他假意答应乱兵的条件开始,他就已经上了“贼船”,已经身不由己了。不久,听到李存勖被杀的消息,李嗣源痛哭一场——他忠心耿耿地伺候过李家祖孙三代,这眼泪显然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与司马昭、朱温的鳄鱼之泪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高处不胜寒——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系列之631)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