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评图书:
书名:《决策的艺术》
作者:(美)约翰·S.哈蒙德、拉尔夫·L.基尼、霍华德·雷法
译者:王正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3月
假如,你陷入了决策困境,不知道怎么拿定主意,比如,给自己/帮助孩子填报高考志愿,《决策的艺术》这本书应该可以帮到你。
这本书的作者来头不小,约翰·S.哈蒙德是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而拉尔夫·L.基尼则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和工程学院教授,以及哈佛商学院教授霍华德·雷法。
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复杂,就是给出了实现精明决策的八个要素,并通过精炼清楚的讲解,“手把手”地教会读者。
这八个因素分别是:问题、目标、备选方案、结果、取舍、不确定性、风险承受力、相关联的决策。
让我们以填报高考志愿为例,来应用这本书所谈到的八个要素。
第一,如何正确地定义问题?
填报高考志愿之所以困难,是因为17-20岁的高三毕业生,在填报高考志愿前,其实并没有应对过类似的复杂情境下决策。孩子们各自的父母,虽然很多人也填报过志愿、上过大学,但是效果不一定好。
填报高考志愿,困难程度就在于,这是一个海量主体共同博弈选择的过程,其中又包含了大量的误导信息、错误信息。社交媒体一方面帮助人们增加了对各个大学、各类专业以及相关毕业走向的了解,但正确的信息往往与错误的信息共同存在。
我们难以选择,往往并不是因为信息过少,而是信息过多。这种情况下要实现顺利选择,一般只有比较特殊的情况才能实现,比如孩子高考的分数非常高,以至于无需怎么主动选择,清北级的名校会主动接洽,帮助解析专业;又如孩子高考的分数本来就不理想,可选余地比较小。
所以,填报志愿,就得首先理解问题本身:你打算如何完成这个决策?独立为之,还是孩子、父母共同参与,抑或要寻找高考志愿填报辅导的专业人士帮助,或者寻找已上大学、有过大学经历的相关亲友指导?你打算为填报志愿付多少钱,还是说根本没有花钱的打算,只想获得免费、公开的信息?等等。还有,你对高考录取的基本政策、高考政策的基本模式以及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的理解,是不是正确。
第二,如何正确地确立目标?
你得有一个趋于缩小的目标范围,由此来帮助你决定寻找什么信息。
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专业,以未来就业优先,还是深造优先——由此延伸,孩子目前的学力、学习动力、预估高考分数所可能上的院校是否支持孩子未来读研甚至读博;
以选择本地就业为首选,还是离开目前的生活地为首选(比如出国或选择北上广深)——如果选择北上广深,是作为未来工作、发展的一个过渡,未来还是会返回家乡或所在省份的省会发展;还是要长期扎根为方向,是考虑报考当地公务员(这就需要了解当地公务员的现有报考条件、专业特点)还是创业、进大企业工作。这其中,是否涉及在当地买房,家庭财力是否可以提供支持,等等。
有些院校的主要专业,均是以研究型为导向的,这意味着学生选择这些专业,如果中途不换专业,往往需要读到硕士甚至博士,才能比较顺利进入研究院所或行业的头部企业工作。这类专业的本科阶次,很可能在考公的岗位选择时只能选择所谓的“三不限”:没有本科阶次的对口专业、职位。
如书作者所说,不断重复问题,不断促成问题的准确定义,本身会缩小你的选择范围。
必须指出的是,如《决策的艺术》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很多人的决策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就是因为过于随意和简单地圈定了目标清单,比如高考志愿只选定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比如与AI、基因工程等热门科技有关的专业,或者只考虑与考公最密切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书作者建议,在确立、辨别目标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五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写下你在决策过程中希望关注的所有事项,比如,如果事实证明你选错了某个专业,你可能遇到的最糟糕后果是什么?
第二步,将你的关切、核心诉求转换为最简洁的目标,具体到高考志愿填报,那就是“成为科学家”、“进入华为这样的大公司工作”。
第三步,将目标与手段分离来确定你的根本目标。也就是不断问自己“为什么”,直到发现你再也问不出为止。比如有的人被提及高考志愿填报,会依照未来考公为目标来选择专业,但是如果你一路问下来,就会发现,他(她)其实是因为获得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害怕过度竞争甚至非常社恐,对于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工作的困难和挑战情况完全没有意识。
第四步,澄清每个目标对于自己的意义。第五步,测试自己的目标,看看那是不是自己的新股所在。
第三,筹备备选方案。
具体到高考志愿填报,一个很常见的错误就是,父母会参照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就是孩子的姑姑、姨妈、舅舅)以及其他关系相近的亲友当初报考填报的情况,以及这些亲友的事业发展来为自己的孩子选院校、专业。
有些亲友在政界或商界或艺术、文化领域发展很成功,并不能证明他(她)当初的志愿填报就是正确的。他(她)当初很可能是被迫接受了错误填报的事实,加倍付出努力来扭转不利局面。很多人在取得成就、成功后,很喜欢将自己的过往经历合理化,这就必然产生相当程度的误导。
在选择填报专业的过程中,按照《决策的艺术》这本书的观点,还是应当根据考生自身的能力禀赋、成长潜力、兴趣关注以及考分特点来选择备选专业。
筹备备选方案,要认真研究院校、专业的匹配度、声誉度。很多专业被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人员解读为极难就业,这其实只是一部分(跟风)设立了这些专业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概括,而不能代表一般。同样,被认为市场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如果开办学校的师资、实验资源并不占优势,当初开办也仅仅出于跟风,毕业生培养质量就比较堪忧,市场接纳度就高不到哪里去。
第四,理解初步选定的备案方案;第五,权衡各方面利弊,这两个要素都是易于理解。
第六,澄清不确定性。
也就是要对所选专业的未来走向要形成一个判断,对于孩子选择了某个专业在未来四(五)年的成长状态形成一个预期,要考虑很多不确定性,比如,目前在政策上,或者技术预期方面是否存在导致该专业毕业生甚至教职工、专家失去市场空间的重大风险;又如,孩子所选的专业,全国范围内同类层次的院校有多少,招生规模大致有多大,境内市场以及可能吸纳中国院校毕业生的周边国家的市场能够容纳多少人就业。
第七,实事求是地评估风险承受力。
这就是说,如果孩子确实选错了专业,而且大学几年里没有换专业,毕业时又没能考上研究生,出现难以就业,也没有条件考公的情况,家庭是否能帮助孩子找到别的出路。
事实上,对于一些家境一般的孩子来说,如果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一定要认真考虑这个专业对应的职业,是否对于其他专业甚至毫无关联的专业的毕业生同样采取开放态度,门槛过低。因为有些职业虽然是好职业,但因为门槛不太高甚至很低,就使得对应专业的毕业生需要面临比预期卷得多的竞争。
第八,考虑相关联的决策。
简单来说,就是要预判他人的预判,以及预判他人在预判了你的预判以后,会不会延续这种预判。一些新兴行业、产业,对于某些细分门类的专业人才有着旺盛需求,但需求数量不高,如果扎堆去“卷”,竞争烈度就可能变得过于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