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評圖書:
書名:《決策的藝術》
作者:(美)約翰·S.哈蒙德、拉爾夫·L.基尼、霍華德·雷法
譯者:王正林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3月
假如,你陷入了決策困境,不知道怎麼拿定主意,比如,給自己/幫助孩子填報聯考志願,《決策的藝術》這本書應該可以幫到你。
這本書的作者來頭不小,約翰·S.哈蒙德是哈佛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而拉爾夫·L.基尼則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和工程學院教授,以及哈佛商學院教授霍華德·雷法。
這本書的内容并不複雜,就是給出了實作精明決策的八個要素,并通過精煉清楚的講解,“手把手”地教會讀者。
這八個因素分别是:問題、目标、備選方案、結果、取舍、不确定性、風險承受力、相關聯的決策。
讓我們以填報聯考志願為例,來應用這本書所談到的八個要素。
第一,如何正确地定義問題?
填報聯考志願之是以困難,是因為17-20歲的高三畢業生,在填報聯考志願前,其實并沒有應對過類似的複雜情境下決策。孩子們各自的父母,雖然很多人也填報過志願、上過大學,但是效果不一定好。
填報聯考志願,困難程度就在于,這是一個海量主體共同博弈選擇的過程,其中又包含了大量的誤導資訊、錯誤資訊。社交媒體一方面幫助人們增加了對各個大學、各類專業以及相關畢業走向的了解,但正确的資訊往往與錯誤的資訊共同存在。
我們難以選擇,往往并不是因為資訊過少,而是資訊過多。這種情況下要實作順利選擇,一般隻有比較特殊的情況才能實作,比如孩子聯考的分數非常高,以至于無需怎麼主動選擇,清北級的名校會主動接洽,幫助解析專業;又如孩子聯考的分數本來就不理想,可選餘地比較小。
是以,填報志願,就得首先了解問題本身:你打算如何完成這個決策?獨立為之,還是孩子、父母共同參與,抑或要尋找聯考志願填報輔導的專業人士幫助,或者尋找已上大學、有過大學經曆的相關親友指導?你打算為填報志願付多少錢,還是說根本沒有花錢的打算,隻想獲得免費、公開的資訊?等等。還有,你對聯考錄取的基本政策、聯考政策的基本模式以及不同層次的高等院校的了解,是不是正确。
第二,如何正确地确立目标?
你得有一個趨于縮小的目标範圍,由此來幫助你決定尋找什麼資訊。
選擇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樣的專業,以未來就業優先,還是深造優先——由此延伸,孩子目前的學力、學習動力、預估聯考分數所可能上的院校是否支援孩子未來讀研甚至讀博;
以選擇本地就業為首選,還是離開目前的生活地為首選(比如出國或選擇北上廣深)——如果選擇北上廣深,是作為未來工作、發展的一個過渡,未來還是會傳回家鄉或所在省份的省會發展;還是要長期紮根為方向,是考慮報考當地公務員(這就需要了解當地公務員的現有報考條件、專業特點)還是創業、進大企業工作。這其中,是否涉及在當地買房,家庭财力是否可以提供支援,等等。
有些院校的主要專業,均是以研究型為導向的,這意味着學生選擇這些專業,如果中途不換專業,往往需要讀到碩士甚至博士,才能比較順利進入研究院所或行業的頭部企業工作。這類專業的大學階次,很可能在考公的崗位選擇時隻能選擇所謂的“三不限”:沒有大學階次的對口專業、職位。
如書作者所說,不斷重複問題,不斷促成問題的準确定義,本身會縮小你的選擇範圍。
必須指出的是,如《決策的藝術》書作者所指出的那樣,很多人的決策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就是因為過于随意和簡單地圈定了目标清單,比如聯考志願隻標明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比如與AI、基因工程等熱門科技有關的專業,或者隻考慮與考公最密切相關的漢語言文學專業。
書作者建議,在确立、辨識目标過程中,可以按照以下五個步驟來完成:第一步寫下你在決策過程中希望關注的所有事項,比如,如果事實證明你選錯了某個專業,你可能遇到的最糟糕後果是什麼?
第二步,将你的關切、核心訴求轉換為最簡潔的目标,具體到聯考志願填報,那就是“成為科學家”、“進入華為這樣的大公司工作”。
第三步,将目标與手段分離來确定你的根本目标。也就是不斷問自己“為什麼”,直到發現你再也問不出為止。比如有的人被提及聯考志願填報,會依照未來考公為目标來選擇專業,但是如果你一路問下來,就會發現,他(她)其實是因為獲得穩定的工作和生活,害怕過度競争甚至非常社恐,對于公務員尤其是基層公務員工作的困難和挑戰情況完全沒有意識。
第四步,澄清每個目标對于自己的意義。第五步,測試自己的目标,看看那是不是自己的新股所在。
第三,籌備備選方案。
具體到聯考志願填報,一個很常見的錯誤就是,父母會參照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就是孩子的姑姑、姨媽、舅舅)以及其他關系相近的親友當初報考填報的情況,以及這些親友的事業發展來為自己的孩子選院校、專業。
有些親友在政界或商界或藝術、文化領域發展很成功,并不能證明他(她)當初的志願填報就是正确的。他(她)當初很可能是被迫接受了錯誤填報的事實,加倍付出努力來扭轉不利局面。很多人在取得成就、成功後,很喜歡将自己的過往經曆合理化,這就必然産生相當程度的誤導。
在選擇填報專業的過程中,按照《決策的藝術》這本書的觀點,還是應當根據考生自身的能力禀賦、成長潛力、興趣關注以及考分特點來選擇備選專業。
籌備備選方案,要認真研究院校、專業的比對度、聲譽度。很多專業被聯考志願填報咨詢人員解讀為極難就業,這其實隻是一部分(跟風)設立了這些專業的院校的畢業生就業的情況概括,而不能代表一般。同樣,被認為市場需求旺盛的熱門專業,如果開辦學校的師資、實驗資源并不占優勢,當初開辦也僅僅出于跟風,畢業生培養品質就比較堪憂,市場接納度就高不到哪裡去。
第四,了解初步標明的備案方案;第五,權衡各方面利弊,這兩個要素都是易于了解。
第六,澄清不确定性。
也就是要對所選專業的未來走向要形成一個判斷,對于孩子選擇了某個專業在未來四(五)年的成長狀态形成一個預期,要考慮很多不确定性,比如,目前在政策上,或者技術預期方面是否存在導緻該專業畢業生甚至教職工、專家失去市場空間的重大風險;又如,孩子所選的專業,全國範圍内同類層次的院校有多少,招生規模大緻有多大,境内市場以及可能吸納中國院校畢業生的周邊國家的市場能夠容納多少人就業。
第七,實事求是地評估風險承受力。
這就是說,如果孩子确實選錯了專業,而且大學幾年裡沒有換專業,畢業時又沒能考上研究所學生,出現難以就業,也沒有條件考公的情況,家庭是否能幫助孩子找到别的出路。
事實上,對于一些家境一般的孩子來說,如果選擇一些熱門專業,一定要認真考慮這個專業對應的職業,是否對于其他專業甚至毫無關聯的專業的畢業生同樣采取開放态度,門檻過低。因為有些職業雖然是好職業,但因為門檻不太高甚至很低,就使得對應專業的畢業生需要面臨比預期卷得多的競争。
第八,考慮相關聯的決策。
簡單來說,就是要預判他人的預判,以及預判他人在預判了你的預判以後,會不會延續這種預判。一些新興行業、産業,對于某些細分門類的專業人才有着旺盛需求,但需求數量不高,如果紮堆去“卷”,競争烈度就可能變得過于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