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秘书长余琦在北京一条主干道上与司机发生争执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引发广泛关注。
视频中,余琦不仅拒不让开堵路的使馆车,还公然对围观群众喊话“懂什么叫使馆车吗”“懂什么叫外交豁免权吗”,表现极为嚣张跋扈。
这一事件折射出某些人滥用特权、我行我素的负面作风,也激起公众对权力运行的强烈不满。那么,让余琦在公共场合如此张狂的底气,到底来自何处?
来自对“外交豁免权”的误解和滥用
视频中,余琦一再强调自己享有“外交豁免权”,这可能是她飞扬跋扈的直接原因。所谓“外交豁免权”,是指外国外交官在接受国免受该国司法管辖的特权。
但是,这种特权绝不能成为肆意违法的理由。《外交关系公约》明确规定,外交官虽有豁免权,但有义务尊重接受国的法律法规。
更不能借此特权在公共场合为所欲为,随意妨碍他人权利。余琦的行为显然超出了“外交豁免权”的适当范围,是对该原则的严重误读。
来自某些体制弊端的积淀
在大陆现行体制下,官员特权依然存在,个别官员仗势欺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与腐败分子隐藏在权力结构中的后遗症有关。
一些官员将公职视为谋私利的工具,甚至误以为权力可凌驾于法律之上。余琦可能也受这种弊端影响,而错误地认为自己有资格对其他公民指手画脚。
这种“官本位”思维必须受到纠正,各级官员都应增强服务人民意识,坚决反对特权主义。
来自对公民权利的漠视和鄙夷
除直接原因外,更深层的驱动力在于某些人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漠视和鄙夷。余琦不仅阻断道路妨害他人通行权,还公开讽刺围观群众“懂什么叫使馆车”。
这种行为显示出对普通民众的傲慢态度,完全无视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等应有权利。
近年来,大陆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这要求公职人员提高对公民权利的尊重程度,而不是继续高高在上、目空一切。
来自监督制约机制的软弱无力
在此事件中,余琦之所以敢于公然违法,还与监督制约机制的缺失有关。余琦身为区域组织高官,本应接受多个层面的监督约束,包括上级监管、同僚制衡、公众舆论等。
但这次事件表明,对余琦的监督力度严重不足。相关部门应反思如何加强对类似高官的监督力度,避免滋生恃宠而骄的心理。
同时,也要利用公众舆论的力量,使官员时刻置身于公民监督之下。
来自个人品格缺陷的负面影响
除外部因素外,个人品格缺陷也是重要原因。余琦在视频中流露出的傲慢、自大、缺乏同理心等特征,说明其道德品质存在严重问题。
而道德操守正是区分好官员和恶官员的重要标准。个人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官员权力观,也决定是否能得到公众尊重。余琦应认真反省自己在道德品格上的缺失,以磨炼内心,修正错觉。
导致余琦飞扬跋扈的根源既有体制方面的问题,也与个人修养相关。
这次事件暴露出当前权力监督和道德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坚决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监督作用,强化权力制约和个人自我约束,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让“人民公仆”的本色重现。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