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中专生姜萍,在名校高材生的“包围”下脱颖而出,成了这几天最大的热门。
在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预赛中,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就读的姜萍,拿到了93分的好成绩,排名全球第12位。
由此,她成为阿里数赛举办以来首位打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成为唯一闯进全球30名的女性选手。
而与她一同进入决赛的多是来自清华、北大、牛津、斯坦福等知名高校的选手,姜萍靠自己的学识能力实现了人生逆袭。
她的脱颖而出,可以说是天赋、努力和热爱的综合成果,同时也应了那句老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可喜可贺!众多网友也送上自己的敬佩之情和祝福之心,希望她在数学这条赛道上实现更大的成就。
当然,这颗网络热点的种子,也吸引了众多“炒家”的关注。他们在姜萍备战决赛的当口,不失时机的把这件事当成了“隔山打牛”的工具。
一个很明确的点位,就是对大陆高考教育及招生制度的攻击吐槽,以此发泄当年高考失利的愤懑情绪。
姜萍的出现意味着很多专才被埋没了吗?
姜萍的成功确实引发了极大关注,同时也有一些自媒体借此对中国的教育和高考制度提出质疑和攻击。
一些人认为姜萍这样的专才出现在中专学校,就说明中国的教育制度出了大问题,过于注重分数和应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导致一些有才华的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种观点早已存在,只是在姜萍出现后更加骚动和喧嚣。诚然,在国民教育整体提升与学生个性发展方面,高考制度确实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瑕疵也是存在的。
但高考制度面对的是每年上千万的考生,今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更是突破了1300万,它首先保证的是对大多数人的公平性,确保任何人在分数这条硬杠杠面前都有同样的权利。
当然,对于某一方面特别优秀和突出的学生,也会有加分录取的情况,或者以强基计划、保送名校、综评录取等形式,就是在兼顾考生个性和特长。
即使如此,面对如此巨大的考生基数,要想对每个人做到深入考察和明确无误的安置,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是不可能的事情。
姜萍或许在此之前就有自身的天赋和热爱,但是真正崭露头角并实现逆袭,是在进入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后,在数学老师王闰秋的指导下才渐入佳境的。
如果如“马后炮”所说,姜萍在数学天赋和此番成就出现之前,就把她录取到知名大学,你猜他们会不会又说没有公平可言呢?
姜萍是幸运的,更得益于她在数学方面的努力和热爱,让她抓住了这次机会脱颖而出。这恰恰也说明一个问题,即使你是一个中专生,即使你高考落榜,只要努力抓住机会,一样可以实现自我。
而且,这次一同进入决赛的众多选手,大多数不正是出自各大名校吗,他们可是参加过高考并被选拔进名校的优秀学子!
姜萍的努力令人敬佩,她的成功值得祝贺和欣慰,但是却无法因此而否定其他名校选手的优秀和努力。
浙大的表态说明中国高校不爱才吗?
姜萍爆火网络之后,多所高校发微博,向她表示祝贺并欢迎报考,这也说明各大高校已经注意到姜萍的才华和成绩。
这一情况也让不少人立即想到了曾经梦寐以求而不得的“破格录取”问题,有媒体就单独拿出这事大做文章。
先有某媒体记者抛出“破格录取”的话题,认为那些对姜萍表示祝贺的高校中,对于“破格录取”姜萍保持了审慎态度。
特别是姜萍表示自己的理想目标是浙江大学后,有媒体记者致电浙江大学招生办,当听到工作人员说,“有关破格录取等情况涉及相应程序,暂无法解答”,就立即断定浙江大学对姜萍这类专才不够重视,网上评论区更是一片吐槽声。
这类记者一般都是凑热闹不怕事大的,在事情刚刚发生的时刻就催问高校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就如此严肃的问题进行表态,他怎么可能给你肯定的答复。
而且,“破格录取”本身往往就伴随着各种特殊情况,即使浙江大学很想把姜萍揽入怀中,那也需要缜密的考察才行,单纯一次阿里巴巴的考试成绩不可能就是无条件“破格录取”的入场券。
如果“破格录取”这么简便快捷,不经过深入研究和细致考察,随便就能定义特殊优秀的专业人才,那反而是不严谨的,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也有失公平。
这样的话题操作基本上就是以自身认知缺陷挑动公众的情绪化思维,不仅对姜萍没有半点好处,对于社会关于教育和招生制度的评价也毫无益处。
“破格录取”在高校招生形式中并不鲜见,国内许多高校都有特定条件下“破格录取”的情况,特别是对于“相关领域有突出表现”的考生,其中一项就是“高等级竞赛获奖”表现。
但是,破格录取当然不是随随便便的,对于浙江大学更不是一个招生办工作人员能定的,所谓“高等级竞赛获奖”的评定也需要一个严谨细致的过程。
这个过程如果不严谨不细致,如果不纳入制度化程序化的范畴,特事特办很容易,但会导致可能得不良后果,对于其他寒窗苦读的考生也会有失公平性。
所以,浙江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的回答并没有不妥之处,相信浙江大学也会研究考察对于姜萍的破格录取问题,但这同样需要一个程序。
哈佛“前雇员”一个视频真的能让姜萍进哈佛吗?
关于“破格录取”的呼吁大多是善意的,也是希望姜萍可以在国内得到更好的深造空间。
然而,由此引发了众多自媒体和网友炒作的转向,一些人吐槽国内大学不爱惜人才,在教育问题上来了一波“捧洋踩中”。
他们认为国外名校更适合姜萍成长和发展,对国内高校则是阴阳怪气的各种吐槽,甚至说如果姜萍留在国内就埋没了!
特别是自称前哈佛大学肯院招生委员会的何某,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他“已经和哈佛校友会和哈佛本科面试官讲过了”,想跟姜萍聊一聊,希望姜萍联系自己。
何某还在自己的评论区表示,已经有人帮着牵线,他跟哈佛校友商量过了,“姑娘只管优秀,费用的事情我们来想办法。”
就因为这段互联网上尚且无法证实的视频,很多网友就兴奋地跳起来,认定哈佛大学向姜萍伸出了橄榄枝,甚至鼓励怂恿姜萍到国外高校,吐槽国内高校培养不了高端专业人才。
国外名校培育人才的方式和思路或许值得肯定和借鉴,如果姜萍能到世界名校深造学习当然也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仅靠这一段国外网友的视频就把一个数学专才托付出去,这种情绪化的想法未免有点不负责任了。
即使视频是真的,何某只是哈佛前雇员,丝毫不代表哈佛大学官方意见,他所说的与哈佛大学有关人士“打过招呼”,也只是一个毫无确定性的“招呼”而已,如果哈佛大学真的有意向,也不可能通过这么以为前雇员发出表态!
说到何某提到的哈佛校友会,不禁想到了去年火了一阵的留美博士孙某某,在他流落街头爆火网络的时候,一众所谓校友会成员信誓旦旦,但热度一过蹭够了流量,孙博士依然恢复了流落美国街头的生活。
在这里很想探讨一个问题,那些所谓名校“校友会”的人,真的会为祖国培养人才而如此殚精竭虑吗?你真的放心把一个冉冉升起的数学之星交给他们吗?
即使哈佛将来真的会向姜萍伸出橄榄枝,也没有必要搞捧洋踩中这一套,国内高校一样是爱才惜才的,要不然每年那么多优秀专才可以获得保送名校资格,各个名校的强基计划也是在选择有突出表现的优秀人才。
按照有关规定,如果姜萍的户籍、身体状况符合高考报名条件,那么在她中专毕业时,也具备报名参加江苏普通高考的资格,进入理想大学也不是奢望。
姜萍同样也有参加“强基计划”获得名校录取的机会,进入心仪高校的数学专业进一步深造。当然,她还需要达到基本的综合素质条件,这对于姜萍来说或许也是一种挑战。
真正的人才从来不惧怕努力和挑战。同时,希望国内高校在专才培养方面充分考虑人才的特长优势,在资格条件上给予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