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I月牙
编辑|黄毅来了
他是当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京剧领军人物。
至今,他已经在国粹京剧的舞台上,坚持了长达五十多年。
他就是号称“第一老生”的京剧艺术家——于魁智。
于魁智与京剧互相成就。
没有京剧,于魁智无法成就如今一番事业。
没有于魁智,京剧将损失一颗璀璨明星。
许多戏迷都被于魁智先生的表演所折服。
但很少有人了解到,风光背后,是于魁智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于魁智的漫漫人生路。
01
1961年,于魁智出生于辽宁沈阳。
父亲是普通的模具制造工人,母亲是小学音乐教师。
年幼的于魁智受到母亲的影响,热爱音乐。
小学时,他就展现了出众的嗓音天赋。
还成为了学校合唱队的领唱。
到了十岁,于魁智接触了戏曲,开始学习唱戏。
但在那个年代,大众接触学习的都是样板戏。
于魁智从小就有一个军人梦,想要穿上军装从戎。
1972年,沈阳京剧院的样板团来到于魁智的学校招生。
由于样板团都是半军事化管理,所有的老师都身着没有帽徽领章的军装。
于魁智还以为是部队文工团考试,便立即参加选拔。
于魁智想要进入部队,还有另一个原因。
就是他的父母月收入只有三十几块钱。
但不仅要承担整个家庭的开支,还要照顾于魁智与妹妹。
因此,于魁智迫切想要减轻家庭的负担。
但“歪打误撞”之下,于魁智进入了沈阳京剧院的学员班。
这一学习,就是六年。
六年来,于魁智每日都要压腿、翻跟头、下腰等等。
在他十三岁时,京剧院为学员班孩子们创作了儿童剧《大橹歌》。
因为只有于魁智年龄最小,还未变声。
他幸运地成为了主角。
也正因这出戏,激发了于魁智对于京剧的热爱,并贯穿他的一生。
出演主角后,于魁智的京剧能力被人发掘。
1978年,于魁智从沈阳京剧院毕业。
作为后备人才,他留在了沈阳二团。
那么于魁智是怎样到达北京,开启京剧大师的道路呢?
02
用于魁智的话来说,他是时代的幸运儿。
在于魁智毕业后,国内恢复了传统戏曲。
此时,文化复苏,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于魁智的京剧团也编排了一出传统戏《十五贯》。
但那是的于魁智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作为主角登场。
他只能在角落里看着前辈们接受灯光聚焦,尽力表演。
而他的内心正如戏中歌词一般:
“急在心,愁在面,坐立不安”。
于魁智不想一辈子就只能做一个背景板。
他也想在热爱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此时,机遇也如于魁智所愿的到来。
中国戏曲学院正面向全国招生,于魁智欣喜若狂。
可虽然机遇来了,但却难度极大。
因为面向全中国青年演员,只招收两个老生。
于魁智并未退缩,他铁定心思要去北京参加考试。
1978年,于魁智来到中国北京。
他连夜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铁皮火车,到达后举目无亲。
无奈,他只能在一户人家的平房外度过一宿。
尽管如此,他依旧为考试打起十二分精神。
面对名家考官们,于魁智一口气唱了《箭杆河边》《逼上梁山》《空城计》三个片段。
唱罢,于魁智还展现了他的“武功”,在现场打串飞、翻小翻。
为了能够入选,于魁智整整表演了二十分钟。
等待结果的二十多天里,他百感交集。
在一次路过天安门时,于魁智落下了眼泪。
他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成为北京人。
结果不负所望,于魁智成为了中国戏曲学院的学生。
9月5日,他顺利入学,开始了四年大学生涯。
这四年里,凌晨五点半他便离开宿舍,不到晚上十点半后绝不回寝。
同班同学评价于魁智,都说到他是一个早熟的青年。
当其他同学放松玩闹时,于魁智专注于练功。
除了唱戏之外,于魁智对于其它娱乐项目基本上一窍不通。
大学四年,他一直都是班长。
临近毕业,于魁智的三个志愿全部填为中国京剧院。
他并不给自己留退路。
于魁智的奋斗与才能,配得上他的自信。
八个学期,他的各门功课成绩全优。
还是连续四年的三好学生。
于魁智顺利进入了中国京剧院,用行动证明了:“成功就是坚持”。
03
进入中国京剧院后,现实却与于魁智的期望不太相符。
因为那时许多名角云集,都是正当年的好时期。
于魁智作为初出茅庐的新人,自然得不到好机会。
甚至连跑龙套都要排队。
与此同时,八十年代初掀起了拍摄影视剧的新浪潮。
因此,许多新人戏曲演员,都选择了转行。
有的出国留学,有的下海经商,有的成为演员。
但于魁智从未参与除了京戏之外的任何活动。
不能上台时,他一直默默在宿舍学习各种唱段。
同剧团的演员不禁感叹:“也该着人家成角儿!”。
之后的日子里,于魁智跟着剧团辗转各地演出。
1984年,中国京剧院到达辽宁鞍山演出《华容道》。
主演便是大名鼎鼎的京剧袁派创始人袁世海先生。
可开演在即,出演关羽的演员突发疾病无法登场。
袁世海便问道:“我记得世霖的一个学生在咱们团”。
他口中的世霖,就是于魁智的大学老师李世霖先生。
于魁智临时顶替出演关羽,花了三天时间熟悉曲目。
没想到他一登场,台下一片叫好声。
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于魁智也经此打出名号。
从1987年到1995年间,于魁智每逢两年,就会收获一个奖项。
2004年,于魁智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献唱《林海雪原》。
开创了中国京剧艺术的先河。
2010年,于魁智出任国家京剧院副院长。
2006到2015年间,他九登春晚。
将京剧推广给电视机前的无数中国观众,弘扬传统文化。
2015年,全国剧协第八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于魁智当选副主席。
从一个热爱歌唱的孩子,到如今位于金字塔尖的艺术家。
于魁智在发扬传统曲目的同时,创作新戏。
他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的血液加入京剧。
只有年轻的观众喜爱,才能让京剧得到传承,发扬光大。
虽然于魁智创作新戏的举动,在这些年来遭到不少负面的声音。
可他依旧认为创新是必要的。
因为于魁智从骨子里热爱着京剧,热爱着自己的事业。
2022年,已经61岁的于魁智到了退休的年龄。
可他的影响力实在太大,无数戏迷追随热爱。
以及近些年来,于魁智不断为京剧做出卓越的贡献。
最终,经国家京剧院党委和领导班子的再三研究,决定于魁智延迟退休。
如今,于魁智先生依旧活跃在各大舞台上。
尽管年逾六旬,但他仍在为自己的事业与热爱奔波。
这些年里,于魁智和梅派青衣李胜素组成搭档。
二人贡献了无数精彩的演出。
也被称为“京剧第一黄金搭档”。
因为于魁智的私生活十分低调。
不少观众都误以为他与李胜素才是一对。
于魁智无奈只好澄清:
“我没有离婚,妻子还是原配”。
那么于魁智的妻子到底是谁?
他的婚姻生活又是怎样呢?
04
1990年,为庆祝徽班进京200周年,于魁智赴香港演出。
就是这次演出,他结识了香港女孩梁以薇。
两人坠入爱河,结为夫妻。
二人准备结婚的消息,传到了梁以薇父母那里。
他们虽然同意,但表示婚后于魁智要来香港发展。
于魁智一时间陷入两难。
此时,梁以薇毅然决定离开香港,前往内地陪伴丈夫。
1997年,他们的儿子于泳良出生。
变故就在此时到来。
2002年,梁以薇母亲确诊癌症。
梁以薇带着儿子返回香港。
于魁智独自留在北京,打拼事业。
祸不单行,2004年于魁智的父亲突发脑溢血。
虽然及时就医,父亲脱离了生命危险。
可还是落下了后遗症,只能依靠轮椅生活。
于魁智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他必须更加奋斗自己的事业。
但北京沈阳距离太远,他无法常驻沈阳照顾父亲。
母亲和妹妹劝解他安心留在北京上班,她们会好好照顾父亲。
于魁智不禁流下泪来。
渐渐地,父亲的病情稳定了,但母亲又查出了心脏病。
妹妹一人照顾一双父母,于魁智更无法让她再承担医药费。
此时,三个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于魁智肩头。
他在北京、沈阳、香港的家,都需要经济支持。
而于魁智那时的各项收入,一个月加起来不过千余元。
因此,他十分节俭,只给自己准备了两套出席活动的西装。
其余时间,他穿地摊买来的衣服,吃简单的粗茶淡饭。
直到2008年,梁以薇母亲病情稳定。
此时儿子也返回北京读书,妻子也终于回到北京的家里。
一家三口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于魁智依旧时不时前往香港、沈阳,看望两家老人。
尽管肩负如此重担,于魁智从不抱怨放弃。
他不仅面对京剧事业,以热忱的心去坚守。
面对家庭的责任,他也一直做好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
因此,于魁智被公认为“德艺双馨的京剧艺术家”。
结语
为了京剧,于魁智穷其一生的坚守与执着。
为了家庭,他挑起三个家庭的担子。
从不因此炒作,低调生活,只在聚光等下焕发自己的光芒。
只有如于魁智一般的艺术从业者,才能被称为“德艺双馨”。
于魁智先生,是永远无法替代的京剧艺术家。
部分参考资料引用:
百度百科:于魁智|戏里戏外于魁智 2015;于魁智|于魁智谈京剧如何追随时代:不忘宗旨 主动走近青年人 2017
采访:光荣绽放——于魁智;全景对话——于魁智,李胜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