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力量,在于能抚慰人心、带来共鸣。殊不知,当代一些歌手的现场演出,恰恰缺乏了这份打动人心的能力。以周深为例,这位曾经备受瞩目的新生代实力唱将,最近在深圳的一场演唱会上出现了令人瞠目的一幕——上座率极低,主办方不得不铺天盖地地发放免费门票。
空荡荡的座椅 低迷的上座率
6月1日,周深在深圳开启了为期两天的"深"系列个人演唱会。作为华语乐坛新生代实力唱将,周深无疑是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歌手之一。他独特的嗓音、出色的舞台表现力,无不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就在这场被视为他个人事业重大里程碑的演唱会开场前,主办方却频频在网上发布"免费送票"的活动,让不少人觉得颇为啼笑皆非。
果不其然,演唱会开场后的现场画面更是触目惊心。整个场馆上座率之低,令人怵目惊心。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座位上大片大片的空缺,工作人员不得不用荧光棒来填补,勉强营造出一些"气氛"。就连离舞台最近的位置,也是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这样的景象,对于一位被寄予厚望的新生代实力唱将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更让人唏嘘的是,就在前几天周深在上海的个唱中,出现了同样的窘境:上座率严重不足,主办方也不得不求助于电筒和荧光棒"充场",营造出"人气旺盛"的假象。
遗憾的是,这并非个案,而是表明华语乐坛整体正在经历一场"严冬"。更早之前,天王级歌手如周杰伦在长沙的演唱会票,也是开了四轮才卖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探其中缘由,便有曲折离奇的隐情可寻。
高票价与黄牛泛滥双双冲击
观众对于周深等歌手个人演唱会上座率低迷的第一反应,就是质疑高票价是元凶。以周深这场演唱会为例,最贵的门票一度被炒到了6100元,远远高于原价699元的水平。这种昂贵的现象,不啻是对普通歌迷的一种畸高伤深。
究其原因,黄牛泛滥扰乱了正常的票务秩序是主因。有知情人曾透露,主办方开放了大量票给黄牛,致使黄牛有了可乘之机,哄抬到了离谱的高价。可歌迷们买不起那般高价,只能选择放弃,故而上座率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此同时,生活压力和通胀也让人们对观看演唱会的热情大大降温。纵观整个社会,目前经济形势确实不太景气,民众也更倾向于将有限的收入用于刚需开支,而非这种文化娱乐消费。在此大背景下,歌手们再出演高价个唱,自然难免会被认为"与时代脱节"。
因此,对歌迷来说,门票价格是否合理实在关系重大。这也是主办方今后必须重视和权衡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与大众口碑与钱袋子兼得。
内容缺乏原创力也成拖累
除了昂贵票价,一些内在的艺术层面问题,也是造成周深演唱会冷清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翻唱其实一直被视为周深的一大软肋。观其近年来的出圈作品,几乎无一不是翻唱而来。最著名的便是2020年在《歌手当打之年》里分别翻唱《达拉崩吧》和《极乐净土》时的精彩表现。而这两年他也以翻唱《甜蜜蜜》、《夜空中最闪亮的星》等歌曲走红。
可见,尽管周深嗓音了得、演唱功力一流,但过于依赖翻唱热门歌曲的做法,终归还是缺乏了独树一帜的原创力。久而久之,不免会给大众带来一种"老调重弹""剽窃他人作品"的不佳观感。这也是他屡次遭到"偷歌贼"的嘲讽的原因所在。
缺乏原创力量,内容单一乏味,这无疑大大降低了他演唱会的观赏性和卖点。观众如果只是为了听些耳熟能详的歌曲,自然也就难有太大的兴趣和冲动去现场"宰割"了。
不可否认,主打翻唱固然是很多新人歌手"起家"的传统路子,但如果长期止步于此,缺乏持久的原创力量,终归还是会被市场所唾弃。对周深而言,这次空场的遭遇无疑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也敲响了重视原创力量、与时俱进的警钟。
此外,现场舞台效果、气氛渲染的能力,都是影响演唱会现场体验的重要因素。周深当前在这些方面是否做得到位,或许值得反思。演艺新态势 机遇仍有待把握。
总的来说,高昂的票价、过度翻唱缺乏独创力,以及整体气氛渲染的拙劣等,都是这一次"空场潮"发生的原因所在。从更大的视角看,这其中还透射出了演艺行业发展的新态势。
在当前消费趋冷、民众娱乐需求转型的大环境下,对于艺人们而言捕捉新的受众趋好,掌握新媒体营销的能力,无疑将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生动有趣的内容创造与呈现,也必将成为竞争的新焦点。毕竟过于依赖翻唱等"拿来主义"做法,终将难以持久获得观众的青睐。唯有不断创新、注入原创力量,方能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保持艺术生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周深此次个唱会上座率之低,也是对他未来发展方向的一记当头棒喝。他需要及时反思,在保留自身独特声线优势的同时,加大原创力度,创作出更多质量上乘、富有创意的作品,从而重新赢得乐迷的青睐。
此外,在舞台设计、视听震撼效果等演唱会现场体验的营造上,周深显然也还有进步的空间。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增强观众的身临其境感,创造出更加身临其境、有临场感的演出体验,都是需要好好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毕竟,时代在进步,艺术家也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潮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不能持续创新,必将很快被市场所遗弃。周深作为新生代歌手中的佼佼者,无疑更应当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从来华语乐坛便是人才辈出,明日之星岂能就此止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周深及时反省、虚心学习,定能重新东山再起,在原创音乐的道路上开疆拓土,为大家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当然,这不仅仅是周深一个人的责任和任务,整个音乐产业都当在此时反思:如何在一个内容为王、体验经济愈发重要的时代,为观众创造出更有价值、更富体验感的演出作品?如何让艺人与观众的链接更加紧密?如何挖掘出新的商业模式?
这些都是当今音乐产业发展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我们期待着有更多优秀的艺人、制作人、策划人,能够在这个领域不断创新突破,为华语音乐注入新的活力。
纵观过往,每一次"寒冬"之后,必然孕育着新的生机。经此一役之后,相信周深和整个音乐行业同仁们都将获得宝贵的历练,继而重新出发,带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面对如今的"空场难题",不应止步于横加指摘,而是应当积极思考破解之道,用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助推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唯有如此,音乐这门艺术才能充满勃勃生机,持续传递正能量,滋养社会文化的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