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质生产力已来,建筑产业须“三新五要”

作者:中国房地产报
新质生产力已来,建筑产业须“三新五要”
我们要以大格局、大思维思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背景下的大战略,推动转型升级与新动能转换,真正实现建筑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

■ 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中国建筑业协会原会长 王铁宏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日,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北大演讲时表示,他理解的新质生产力大致由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这三个“新”构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的聚合体,就是新质生产力。

三个“新”

建筑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同样要围绕这三“新”来思考。

一是新型建造方式。先是装配化,要结构—机电—装饰装修全装配化,进而实现建筑产业工业化、标准化、部品化、模块化、智能化,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造“好房子”,更好更省更快,再进而要实现装配化+,+供应链、+数字孪生、+AI、+区块链、元宇宙,还要+双碳。不但新建建筑全装配化,而且既有建筑装饰装修也要装配化。这不但是新质产业链,而且是新质供应链。

二是新型服务业。建筑产业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重点十分突出,如市场模式创新的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EPC,以及PPP模式,通过优化设计、节省投资、缩短工期,实现项目更好更省更快建设,为国家、为业主创造价值,也为供给侧自身创造价值并且形成新的更高核心能力;又如新型全过程咨询服务业,数字技术包括项目级BIM、企业级ERP、城市级CIM服务业以及BIM或CIM+,+供应链、+数字孪生、+AI、+区块链、+元宇宙,并+双碳服务业等。

三是新型业态。建筑产业供给侧新型业态要突出关注投—建—营,关注城市更新,关注装配化+,关注数字化转型升级,关注建筑产业“双碳”(建筑运行减碳和建造减碳),还要关注“双循环”特别是“一带一路”通过香港通道的走出去项目的新开拓。

五个“要”

为此,提出五方面研究建议:

一要研究建筑产业劳动力红利转移与绿色化转型。转型的关键是装配化+,是全装配化(即结构—机电—装饰装修全装配化),进而还要工业化、标准化、部品化、模块化、智能化,还要+EPC(工程总承包)、+BIM、+超低能耗,更进而+AI,这才是绿色化发展的逻辑主脉。突破瓶颈的关键在于城市级政府的真落实。

二要研究建筑产业市场模式变革与EPC、PPP。国办19号文明确规定,建筑市场模式必须改革,推行EPC,设计施工总承包、交钥匙,通过优化设计、节省投资、缩短工期,实现更好更省更快建设,确保公共投资项目不超概算、不超工期、避免腐败。与此同时,发改等部门积极推动的PPP项目改革,是“让会当乙方的人来当甲方”,一定会追求优化设计、节省投资、缩短工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真刀真枪推进改革”,要“抓住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找出体制机制症结,拿出解决办法,重大改革方案制定要确保质量”。

三要研究建筑产业的低碳化变革。解决建筑产业实现“双碳”战略中的深层次问题,突出在重视碳达峰与建筑(运行)碳排放增量的关系,突出在重视碳中和与建造碳排放减量的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要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建筑等的规模化发展。

四要研究建筑产业系统性数字化转型。一是强调系统性数字化,实现项目级BIM、企业级ERP(企业资源计划)、产业级DRP(数据资源规划)、城市级CIM。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成果。目前,BIM自主引擎、自主平台已经有若干个解决方案,ERP有了自主可控解决方案,CIM也有了若干个自主可控的底座解决方案。二是强调从BIM到CIM,要CIM+,+供应链、+数字孪生、+AI、+区块链、+元宇宙、+“双碳”。一定要把握好CIM与BIM的关系,没有BIM,就没有CIM。但BIM不等于CIM,BIM是基础,是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因此,现在各城市要明确未来已来,一定要有CIM,要用CIM指导BIM,BIM要适应CIM;要用自主可控底座解决方案;自主可控解决方案要能够承载城市的各类监管和服务系统;CIM要从园区级向区级进而城市级发展。建筑产业是数字产业化的巨大场景,场景至关重要。

在此,我想特别突出两点:一是建筑产业要在工程建设领域数据资产要素化,数据资产入表方面率先破题。我们就以项目BIM为例,它是把纸面设计图纸变成数据资产,是有价值的;它可以实现设计、施工共同建模,指导运维,投—建—营数字化全面打通,是有价值的;建造过程中,BIM可以提前解决大量的错漏碰撞问题,节省返工成本和工期,是有价值的;只有在BIM基础上才能实现+供应链、数字孪生、AI、区块链、元宇宙等,实现工程建设全面系统性数字化,是有重要价值的;在项目级BIM基础上才能实现城市级CIM,是有巨大价值的;从自主引擎BIM和自主三维图型平台到城市级自主可控CIM底座,对我们整个国家潜在的巨大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如果说纸面设计图纸作为设计成果,占工程造价的约5%,那么项目数据资产应该占百分之几?初期先按0.5%~1%可不可以?以后按其价值分档适当提高到1.5%~2%,这是一个重大课题,必须破题。在工程建设领域,不但涉及每年新开工的约27万项工程(约31多万亿元总产值),而且还涉及500万到700万项既有工程项目(涉及几百万亿元甚至上千万亿元总资产),都要解决数据资产入表问题,是几千亿元甚至几万亿元的数据资产的重大问题。

二是关于AI大模型。据说美国已开始举全国之力,要占据这一技术高端,并寄希望于以此解决美国发展的存量问题,已然是国运之争了。现在是AI大模型的“百模大战”“千模大战”阶段,但集中围绕的是通用大模型0到1问题,解决大模型的算力算法。中国也在奋力追赶。对此,我们一些头部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核心技术团队要关注、要研究,只要通用大模型竞争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有若干成熟的通用AI模型出现,既有美国的,也会有中国的,这个时候产业场景就至关重要了,中国的后发优势就开始显现了。要抢抓这一重要发展先机,那就是从1到N的问题了,在通用大模型基础上深入研发产业大模型,如设计AI大模型、全过程咨询AI大模型、全装配化+AI大模型、EPC项目管理AI大模型、投—建—营管理AI大模型、双碳AI大模型等等,要谋篇布局,哪些以本企业为主,哪些则重点参与。

五要研究建筑产业新动能转换与业态变革。新动能包括城市更新,PPP、EPC新的核心竞争力,投—建—营一体化和双循环,以及装配化+、“双碳”和数字化转型。深化1+1+N模式,其中,1+1为既有公共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的传统基建方式;N为新动能带动的建筑产业增量。

我们要以大格局、大思维思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背景下的大战略,推动转型升级与新动能转换,真正实现建筑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