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富民县产业工人系列报道 | 裘锋:追逐光亮

作者:昆明市总工会
富民县产业工人系列报道 | 裘锋:追逐光亮

推动磨盘

交班之际,裘锋再一次走进配电室,电气设备运行的嗡嗡声,就像花丛中采集花蜜的蜜蜂不断扇动翅膀的声音。身材魁梧的裘锋,国字形的脸庞,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挺拔的鼻梁上戴着一副方形眼镜,镜片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出睿智的光芒。

他身着浅蓝色工装,头戴一顶红色安全帽,近视眼镜外戴着一副透明的护目镜,脚上穿一双厚底黑色的绝缘鞋,手上还戴着一双粘有零星油污的半新手套。裘锋像将军检阅部队一样,一一环视配电室里的每一台设备,就像将军在亲切地和战士们问好。配电室里靠墙左右两边位置整齐陈列着两排配电柜,配电柜面板上红色、绿色和黄色的指示灯,好像在和裘锋在打招呼,闪耀的绿灯说:“报告首长,我在安静地休息”;耀眼的红灯说:“报告首长,我在全力以赴地工作”;未点亮的黄灯说:“报告首长,无障碍出现,请您放心!”。裘锋仔细查看每台设备所显示的数据,检查参数是否正常。他走到一台出现故障的直流屏跟前,用随身携带的专用钥匙打开配电柜的门。他从工装的一个口袋里随手拿出钢卷尺,仔细测量了蓄电池的尺寸;从另一个口袋掏出小本子和笔,把量好的尺寸一一做了记录;再掏出手机,把出故障的蓄电池型号拍了照,准备购买配件进行更换维修。裘锋再一次检查其他蓄电池的接头,发现没有出现问题之后,才放心地锁上配电柜的门。

裘锋抬头,看着配电室通向车间的电缆桥架,就像磨盘的轴心,一端连接着安装着诸多控制单元的配电室,另一端连接着排列着日夜不停运转的电动机的生产车间。配电室和生产车间,就像扇工业大磨盘,在夜以继日地转动。裘锋走出配电室,把一块铁板挡在门的下端,用来防止小动物进入配电室。锁上门,朝车间看去,一个个不锈钢储罐整齐排列,一根根物料输送管道有序延伸,想象坐在明亮中央控制室里的操作工人轻轻点击鼠标,工业磨盘开始缓缓转动,来自世界各地的香料,在帝斯曼-芬美意两扇商业巨大磨盘天衣无缝的合拢下,经再创、制造,魔幻般组合成重要的营养元素、风味和香气、质构与健康,为全球数十亿人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他嘴角不自禁泛起微笑。

积蓄能量

裘锋1993年毕业于技校后,进入中国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电气安装工程公司。才走上工作岗位,裘锋便即刻投身到攀钢二期工程的建设当中。从“1450”热轧板厂到提钒、炼钢,再到冷轧板厂的罩式退火、热镀锌、平整、横纵切工段;从刚开始一只手就可以提起的小型电机,到后来的人可以从机身穿堂而过的大型同步电动机的安装、调试;从2.5mm²细的导线到300mm²粗的电缆的铺设、接线;从暗配穿线管到多达16层的电缆桥架安装;从小端子盒到高低压配电柜的安装和配线;从槽钢底座到大型行车磨电道支架的焊接、安装;从小至2吨的单梁葫芦到大至200吨的大型行车的安装、调试与检修;从变压器运输、吊装、就位到栽立电杆、架线......在攀钢二期工程这样大型建设项目中,通过在不同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裘锋能全方位接触到不同的工种的施工。通过不断历练,裘锋掌握了一身电工相关的熟稔技能;工作之余,裘锋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几年的工程建设锻造,使他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电气专业技术骨干人员。

1996年5月,一支由379人组成的拆卸队伍赶赴卢森堡,他们的任务是将阿尔贝特钢铁公司贝尔瓦尔厂C高炉拆除运输回国,再重新安装建设成为全新的高炉。经过竞争中标,中国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派出近200名技术工人和昆钢100多名技术人员参与C高炉拆卸工作。由于在攀钢二期工程工作表现优异,裘锋有幸和10余名队友组成电气工程组,前往卢森堡负责所有电气设备的拆卸工作。

在一个国土面积小、古堡多的城市,几百人的集体住宿成为大问题。在遍寻旅馆、闲置的学校无果后,除临时成立的指挥部人员住公寓外,裘锋和工友都住在C高炉附近的集装箱里。

第一次乘坐飞机,且乘坐长达14个小时的飞机,长途跋涉加上倒时差,整个人晕晕乎乎了好几天,身体才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裘锋迫不及待地走出驻地,领略异国风情:第一次在驻地后面的田野里见过那么多野兔、鸽子和乌鸦;第一次走在异国的街道上,看到色彩鲜亮的建筑,整齐排列在公路两旁;公路虽然不宽,但路面平整,车速很快;路边没有裸露的地面,地面皆被草皮和绿植覆盖;看不到实体的围墙,围墙大多被蔷薇花攀爬的篱笆或隔离筛网取代;除了市中心外其它街道上人很少,车也不多,偶尔有淡淡的香水味或咖啡味飘过;第一次被司机礼让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不习惯,见到行人要过马路,无论车速多快的司机都会停下车来,让行人过了马路才缓慢起步;街道行驶的汽车不按喇叭,一次裘锋在厂区的路上走着,那段路很窄,除了他没有其他行人,裘锋不经意间回头,才发现后面有一辆车慢慢地跟着他,不知已跟了多久;公交车每个站都有时刻表,可以掐着时间去坐车,公交车到站的时间不会早也不会晚。

一段时间的新鲜感过后,思乡之情日趋浓烈。根据当地法律,除领事馆外其他地方不经批准不允许悬挂他国国旗。经过为期3天的申请、特批,国庆节前夕在驻地前面的空地上立了一根旗杆。国庆节的的早晨,全体拆卸人员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升旗仪式。没有音响,国歌是所有人齐唱的,当五星红旗迎风飘起的那一瞬间,裘锋第一次看着迎风招展的国旗流下了滚烫的热泪。每当拖着疲惫的身躯收工回驻地,远远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时,便感到无比亲切和温暖,一身的疲惫感瞬间荡然无存。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地方,就是漂泊在外游子心灵深处最温馨的港湾。

第一次在异国他乡欢度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和工友们简单联欢过后,裘锋独自走出驻地,双手插着裤兜一个人静静地走着。一阵阵凉风轻柔地拂过脸庞,孤寂的影子在裘锋前面一直陪着他漫步,小路上没有其他人,裘锋几乎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大地和周围的一切被月光染成了银色,在夜色下显得格外冷清、模糊,只有远处集镇上的灯火点缀着寂静的夜晚。此时最是思乡时,裘锋想起母亲可口的饭菜和父亲不厌其烦的叮嘱,一股暖流从心里穿过。不知走了多远,也不知走了多久,转身朝驻地走去。抬起头,望向天空,月光显得格外皎洁,家虽然在万里之外,却能和家人同享一轮明月。

拆除旧设备的过程中最让人头疼的是锈蚀和灰尘,锈蚀的螺丝拆不动,厚厚的灰尘盖住了电缆和桥架。当时工具还比较简陋,没有电动工具,除有基本的电工三大件:钳子、扳手、螺丝刀,还有钢锯、宰子、破坏剪、气焊割刀。扳手拆不下来就用钢锯锯,锯不断就用宰子宰,宰不断就用气焊刀割,不能用气焊的地方就用锯条一点点地锯……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把保护性拆除的可利用设备完好的拆下来。电缆不能破坏性拆除,电缆拆除后就报废了,裘锋他们只能忍痛割爱,就把电缆剪成长段,用钢绳系好,再用叉车拖拽到空旷地带等待运输处理。这样分段拆卸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人力。在这期间,裘锋学会了多种打绳结的方法和掌握了叉车驾驶技术。

拆除工程接近尾声,大量的设备需要装箱运回国内,十一月下旬欧洲的天气开始越来越恶劣,不是风雨交加就是浓雾弥漫,早晨工地的地面上被冻得硬邦邦的,下午却泥泞不堪。有一天裘锋和工友一直干到天黑时,风雨一起袭来,风不算狂却吹得紧,雨不算大但细且密。身上穿着雨衣还好,手上的帆布手套和脚上的翻毛皮鞋不防水,雨水浸湿了手套和皮鞋,手脚被冻得麻木,麻木中带着刺痛。夜晚,场地上的风声、机器的轰鸣声、工具的撞击声、指挥吊车的哨声、工人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和着细雨的沙沙声,奏出了一首世间最美妙的《劳动者之歌》的华美乐章。在美妙的乐章中,裘锋安然入睡。

最佩服的筑炉公司的那帮兄弟,当地不准爆破,所有的高炉和热风炉耐火砖都是靠人工一块一块的拆除搬运,一双全新帆布手套用两三个小时,大部分指套就被磨穿,需要更换新手套。每天除了极其繁重的体力付出外,还有无孔不入的灰尘侵袭,那条上下班常走的小路逐渐被他们身上掉落的耐火砖灰染成了灰白色。还有负责钢结构拆除的工业安装公司,工程量也是非常惊人,三十几个兄弟十几把火枪,两个人一组,一组一把枪,一个人割另一个人配合与监护。火枪每天12小时不熄火,吃饭都是轮着吃,每人随身携带十几个气嘴,枪头烧坏了立即换了接着干,以前用氧气和乙炔是一瓶一瓶的用,那时是一筐一筐的用,一筐24瓶,瓶口用管道并联后,一个减压阀输出供一把火枪,这样做节省了大量更换气瓶的时间。

卢森堡人被中国人的团结一致和吃苦耐劳精神打动。在他们的计算中,要把这个庞然大物拆卸下来,至少一年半。而这支379人的拆卸队伍,仅用了3个多月便完成了任务,拆下材料4万多吨,包装、发运设备9100多吨,处理废旧材料上万吨。

从卢森堡漂洋过海的C高炉,经过昆钢和中国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技术人员无数次攻关、修配和改造,变成了结合中西方技术的昆钢6号高炉,立在离昆明30公里外的安宁市。1998年12月26日上午10时30分,在人们的期盼中,铁水沿着昆钢6号高炉的铁水沟奔流而下,人们的脸庞灼热,每个人都无比激动、兴奋,相互握手、拥抱,炼铁的硬汉们泪流满面。这一2000立方米的高炉,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节省投资6至7亿元,工期比额定工期缩短13个月。工期缩短的同时,也加快了裘锋下岗的脚步。随着6号高炉的圆满完工,十九冶因无后续工程实行下岗分流。在六号高炉开工点火之际,将近30岁的裘锋背上行囊,默默离开十九冶。

裘锋在昆明干过几次不同的工作,但都因不太满意放弃。漂泊半年后的一天,裘锋决定去人才市场碰碰运气。在昆明市气象路人才市场,裘锋看到了一线希望——昆明芬美意香料公司正在招聘电工。因专业对口,加上有十九冶积累的工作经验,裘锋幸运地被录用了。当签订合同,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那一霎那,裘锋心想:“也许,失业意味着新的起点。”

大显身手

进入公司后,裘锋发现,五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电工、钳工、焊工、铆工、叉车等技能他都能熟练操作、运用自如,加上做事认真细致、积极主动,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他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工作,得到公司的肯定。

一次供蒸汽的锅炉房的风机不会动,一台炉子开不起来。先赶到的电工用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把故障排除。裘锋接到通知后,拿起工具箱去查看情况。他看到同事正拿着电笔,沿着线路东点点、西戳戳。裘锋心想这不是办法,风机控制回路还是有些复杂的,于是问同事要锅炉的图纸。得知没有图纸,裘锋依照锅炉风机控制原理及其现场元件结构描画出原理图,再根据图纸一个点一个点仔细分析,逐一排查故障,终于找到故障的原因——是时间继电器的触点故障不能导通,致使风机不能正常启动运行。故障排除后,一位老工人夸奖道:“忙活了近半天都毫无头绪的故障,被裘锋十几分钟就搞定了!”

公司原来在昆明时,公司的水泵房在离工厂200米开外的地方,因离安保人员工作的距离较远,无法监控,架空电线经常被偷。一夜之间,四根电线杆之间,四根一共近千米的电线被剪得干干净净,只留下光秃秃的电杆,就像冬天落光叶子的树干,孤独地立在水泵房旁。裘锋想起之前十九冶到阳宗海云南铝厂参与水源地泵房10千伏外线施工的经历:从挖坑、立电杆、打拉线、爬电杆、上金、架线、绑线、接线,他全程参与。裘锋于是自信地向班长说:“班长,您别着急!我可以完成架线的抢修工作。”在班长怀疑的眼光注视下,在班组成员的帮助下,裘锋麻利地在电杆上爬上爬下,一整套外线活干得行云流水一般,令班长刮目相看。

没想到小偷偷电线的手法和裘锋架电线的技术一样高超,电线被架起没有几天,小偷趁着月色又悄然光临。两个月内,裘锋架了三次线。小偷不仅给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更要命的是耽误了车间的生产,影响公司的效益。正当妻子怀孕需要照顾时,小偷就像知道他在休息似的,趁机把电缆再一次偷得一点儿不留。裘锋心想,不行,得想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安装报警器。他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脑海中构思设计,再绘制成原理图,经过和老师傅们商讨改进、推敲完善后找来相关元件材料,成功组装了一套断线报警器,只要其中有一根电线被剪断报警器就会响起,探照灯就会打开。他把断线报警器安装在水泵房顶探照灯对向线路的方向。

一天夜里,报警器突然叮铃铃响起来,安保人员急忙朝水泵房跑去,看到探照灯灯光明晃晃地向水泵房照射开去,水泵房附近监狱的武警发现异常也将探照灯光射向水泵房。小偷估计被这突然亮起的灯光吓破了胆,早已逃之夭夭,从此这段架空电线再也没被偷过。

安全启航

公司车间是二十四小时运转,化学反应不能长时间停电。2004年,公司还在昆明未搬到富民时,因电力供应不足,实行配额供电,公司因此要启用柴油发电机保证生产,但原有的一台老发电机功率只能满足应急需求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购买了一台新发电机。接着,新的问题出现了,老发电机是1975年生产的“底特律”两冲程柴油发电机,新发电机是2004年生产的“沃尔沃”四冲程柴油发电机,两台发电机在控制上的代差和容量上的偏差注定了不能并网供电。怎么办?这时裘锋想到了分段供电,将配电母线截成两段,中间用开关连接,两边各接一台发电机,当市网供电时合上开关正常用电,当市网停电时打开开关,两台发电机各供一段电。经过所有电气团队成员的讨论、实地分析、设计、计算、校验、施工,发电机最终改造成功,保证了在市网停电时安全供电。

一次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裘锋也在不停地成长,同时也不断更新了维修理念。在固有的维修观念里,技术人员要等设备出现故障才去修理,而进到公司后他接触到“预防性维护”这个概念,就是和中医里讲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很相似。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索,裘锋觉得如果把预防性维修工作做好,就可以减少手忙脚乱的抢修工作,转而把工作重心调整到计划有条理的预维护工作上。于是裘锋和同事们在原有设备数据表的基础上经过现场一一核对,建立了电气、仪表设备台账,并逐一登记造册,制定巡检、检修、校验计划。生产离不开稳定,更离不开安全。对电动机的定期巡视,测量运行温度的震动,清洁和防腐,接线端子检查和紧固,轴承润滑脂加注,对配电柜定期用红外热成像仪巡视,定期全面停电进行清洁和节点紧固,压力表、温度表、流量计、液位开关的日常巡视和定期校验等等。所有的这些工作只为一个目的运转——保证设备安全稳定地运行。

裘锋在原来的工程建设单位体验过高空坠落的伤痛,也亲历过身边同事倒下了就再没有站起来起来的悲痛,他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昆明芬美意有限公司以“以人为本安全至上”为宗旨,时时处处把工人安全放在第一位,在这样的公司工作,裘锋感到无比心安。在工作中他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公司的安全生产理念,认真执行、自觉落实着公司的每一项安全制度,在集团公司推行的“安全启航”大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他荣幸地被选为讲师,参加了集团公司的集训,并把所学到的理念和知识,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给每一位同事,确保“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每一个地方都安全”。

裘锋进入公司二十四年,因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裘锋曾多次被中共香料厂委员会评为“年度优秀共产党员”,他也记不清有几次被昆明芬美意有限公司评为“年度优秀员工”。

迎接挑战

国际形势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公司的效益。2023年5月9日,原瑞士芬美意和原荷兰帝斯曼合并,组建成帝斯曼-芬美意(DSM-Firmenich) 公司,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泛欧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合并,给公司带来发展、壮大机遇的同时,也给裘锋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和挑战。为了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和提升专业能力,他还在不断坚持学习。

工作之余,裘锋走过T台、做过演员,曾参与《堵车》《子夜森林》《一起飞》电影的演出。云南电影集团参与出品的公益电影《杨善洲》拍摄前,导演邀请裘锋出演检察官的角色,因担心在保山拍摄时间过长会影响到工作,他拒绝了。

告别业余模特和演员的身份,裘锋在一次机缘的巧合下穿上礼服做了婚礼司仪,见证爱情的甜蜜和幸福。和新人商议第99场婚礼主持环节时,裘锋了解到新人是做茶生意的,新郎新娘为每一位客人准备了用茶树叶做成的别致名片,这一暖心的细节感动了裘锋,裘锋在婚礼开始前录制了一段特别的祝福视频送给新人,作为司仪遇上吉祥场数的礼物。主持第399次婚礼时,裘锋准备了一个相框送给新人,当时婚礼礼成后裘锋说:“按常规婚礼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但今天有点特别......”话音未落,新娘惊讶地叫出声来,现场响起一片热烈的欢呼声。

近10年主持了近千场的婚礼,甜蜜的事业让他变得阳光开朗,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主持经验,形成沉稳大气又不失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加上一米八三的高大帅气形象,让裘锋具有轻松巧妙驾驭舞台的独特魅力。如今裘锋已经告别了见证爱情的礼台,公司为他保留了一个特别的舞台,公司的工会活动或年会的男主持很多年来一直由裘锋担任。脱下工装、穿上礼服,和盛装出场的黄金搭档杨瑞红一起默契地款款走向舞台。当两人一起拿起充满无限魔力的话筒,在相得益彰的配合下向公司领导和同伴分享快乐的同时,也传承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弘扬了公司的企业精神。

一次次精彩的工会活动把公司领导和员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凝聚在一起,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朝着公司更宏伟的目标迈进。一场场别出心裁的年会,在领导和员工的真诚、共情的互动中,传承着公司百年来积淀的“我们与客户共生共赢”的企业文化,践行着一个共同的使命——“我们让生活更美好”。手握话筒、站在舞台中央的裘锋,看着聚光灯绚丽的光束向自己射来,仿佛看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透进一丝光亮。华丽的浅蓝色光幕带着电粒子划过天际,就像一道卷曲的光绸,在破晓前最黑暗的那一刻慢慢展开,跳跃着充满整个美丽的夜空。

来 源:富民县总工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