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学生这样直播合适吗?

作者:华商报

寝室直播

教室直播

餐厅直播

……

性暗示

打擦边球

曝隐私

……

在多个社交平台上,经常可以刷到标题带有“大学生”“女大学生”等字眼的直播,这些直播地点有的在景点、餐厅,有的在校园,更有甚者在寝室或教室。直播内容包括分享学习经验、展示才艺、公益助农等,但其中也不乏性暗示、打擦边球、曝隐私等乱象。

在教室寝室做直播

影响同学学习生活

5月15日9点,记者打开手机,很快就刷到一名定位在海南海口某高校的主播。她用非常轻的声音和网友互动,直播背景是教室,能看到同学和正上课的老师,评论区有不少人发弹幕:“上课怎么还能直播?”

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宿舍开启直播。记者统计发现,在某平台一个晚上至少有上百名以寝室为背景进行直播的大学生主播。

一名定位在东北某高校的主播,直播间名称是“女大学生挣学费”,直播内容是在寝室里吃饭,找话题和网友聊天,并索要礼物。

在学校和寝室进行直播,周围同学对此如何看待?

“我就深受其害。”对于室友的直播行为,正在为考研做努力的浙江某高校大三学生艾雯雯(化名)非常恼怒。

“一开始还好,但为了留住粉丝,室友逐渐增加直播时长,直播时间也从之前的固定时间变为随时开播,可能是一大早,也可能是半夜,宿舍里很难再有安静的时间。”艾雯雯说。

最令艾雯雯生气的一次,是她有天想要在宿舍里多睡一会儿,跟室友说明情况后,她还坚持直播,一大早艾雯雯就被超大声的动感音乐吵醒。

“即使这些都可以忍受,那我们的隐私,怎么办?”谈到这个问题,艾雯雯说自己已经“愤怒到了极点”。在宿舍有限的空间里直播,所有声音都会被播出去,尽管她们已经注意不在直播时说人名和讨论学校的事情,但偶尔还是会被镜头扫到。

在某社交平台搜索“室友在宿舍直播”,记者发现有多篇笔记对大学生寝室直播吐槽:“每天晚上吵死了,我也和她们说过希望她们声音小一点,人家每次都不耐烦地答应一下,然后继续吵”“我觉得在寝室直播就是不合适啊,但是想不到什么严肃有效的理由让她不直播,求大家帮忙出谋划策一下”……

直播时长要求不低

难以跳出流量陷阱

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直播,在不少学生主播眼中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朱晓(化名)是一名大二在读学生,去年3月加入直播行业,她只坚持了1个多月。公会经纪人和朱晓约定“一天播4小时,一个月100小时”的最少直播时长。起初朱晓以为,每天利用零碎时间偶尔播一下,肯定能凑满时长,但直到开播之后朱晓才发现,经纪人的意思是必须每天都上播且连续播满4小时。

“他们说这样直播间流量才高,才能赚到钱。”朱晓说,自己的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只有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才有完整时间进行直播,“基本每天都要播到晚上十一二点,第二天还得早起上课,特别疲惫。”

即使没有时间限制,也有更难以跳出的流量“陷阱”。

2023年9月,因一段爵士舞才艺,让在内蒙古读大学的孙涵(化名)在网络上收获了大量关注。在众多伸来橄榄枝的MCN机构(专门为网络视频创作者提供服务的机构)中,孙涵选择了一家不要求固定时间上播,并承诺助其寻找直播定位,营造直播氛围的机构,不过需要抽取孙涵直播收入中的10%。

直播的前两个月,平台的流量非常可观,粉丝数量涨到4000多人。最好的一次,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了3000人,3个小时的直播,孙涵拿到了400多元的打赏。

但很快直播进入“平台期”,平台不再给流量扶持。为了留住观众、转化粉丝,提升互动频率、增加直播间热度成为孙涵每日的必修课。

直播间内,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想方设法留住进入直播间的观众,快速准确地击中观众的情绪,还要学会接住各种梗;直播间外,要琢磨自己的话术、妆容、直播场景等,每一个细节出现纰漏,都可能失去观众。

“真的很累,很难坚持下去。”孙涵说。

她的运营指导李飞提供了一些建议——将宿舍灯光调暗,布置出朦胧隐约的氛围感,穿着低胸衣服和短裙,在深夜和凌晨直播。

“说白了就是要我秀身材,收到不同的礼物要设计对应的动作。一个啤酒(虚拟礼物)就是深蹲一次等。”孙涵说,李飞还会实时关注她的直播,指导她相关话术,比如“我也想骑上我心爱的保时捷(虚拟礼物)去兜个风”“想看看真的保时捷长啥样!要是大哥开着保时捷和我一起去就更好了”……

孙涵现在保持着大约两周直播一场的频率,准备合同到期就解约。

耗费精力遭遇网暴

学生当主播风险多

在经历了两次网暴后,在北京读研究生的周木子(化名)决定走出直播这座“围城”。2023年年初,一条关于自己情感经历的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爆火,周木子因此变成了一名拥有3万粉丝的网红。借助这一波流量,周木子开启了自己的直播生涯。她将自己打造成阳光开朗的大学生角色,借助原有的粉丝基数,很快收获了一大批新粉丝。

令她没想到的是,一次跨平台的网暴毫无预兆地袭来。周木子的视频被人恶意剪辑后搬运到其他平台,尽管她本人和朋友不断在评论区正名,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陌生人给周木子发私信、短信甚至打电话,内容大多是指责,甚至辱骂。

周木子选择沉默不作回答,“没办法,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做回应,否则那些人会继续抓住细节大做文章”。后来,舆论慢慢平息下来。

可很快,第二次网暴又来了。

“我决定减少直播的频率。直播虽然带来了一些收益,但我为之付出的代价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周木子说。

对此,曾是某知名娱乐公司的星探张新(化名)表示“很正常”。他曾招聘了100多名娱乐主播,其中90%都是大学生。

“一年半的时间过去,就只剩10%的人还在直播。现在的主播更新迭代很快,特别是大学生主播,大多数人其实做不了太久。”张新说。

据张新总结,各大平台的推流规则大同小异,但是如果想要获得推流,有一项基础规则:一个月至少开播15天;如果想要获得持续稳定的推流,每个月至少要开播20天,每次开播不得低于2个小时,最好大于2个小时。“这些只是基础要求,想要流量更好还得再加场次和时长,一般人根本熬不住。”

引导创作积极内容

加强审核优化算法

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看来,大学生当主播并非违法行为。根据规定,直播需要实名认证,主播必须年满18周岁。也就是说,只要年龄符合要求,当主播并没有什么问题,现在很多学校也将运营短视频账号当作实训。

“但是,大学生直播不能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更不能随意拍摄他人,否则可能涉嫌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学校对于宿舍有行政管理权,在宿舍里,对于居住的学生来说,属于私密空间,应受隐私权保护,直播不应影响他人休息和获得安宁的权利。”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说。

郑宁提出,大部分博主以当下热点来吸引流量,却没有认真界定传播的内容是否符合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莠不齐的直播类型间接导致一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传播意识的匮乏。

那么,针对大学生直播目前出现的一些乱象,该如何进行治理?

马丽红建议,高校应承担起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责任,通过各种形式宣讲法律规定,并对直播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作出指导性规范,通过制定合理的社区规则,为直播行为划出清晰的边界,同时引导学生在合适的场合、时间进行直播,多进行正能量的内容创作,提升学生运用新媒体的能力,这也有益于正向价值观的传播。

“近两年来,随着各项关于网络建设的政策发布,各个网络平台对平台审核机制进行了优化。对于多样的板块类别,平台应当加强算法审核机制,也应当继续优化人工审核机制,坚决抵制低俗不良的内容传播。对于大学生直播行为,平台应当给予相应的流量扶持,引导大学生传播积极正能量的话题内容,优化优质内容的审核。”郑宁说,监管体系只有在人力、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完善,才能有效地约束和避免在网络直播中出现低俗现象。 据法治日报

网友声音

@直播镜头不能“想开就开”,直播行为也不能没有禁区。在未经老师、同学同意的情况下开启寝室直播、教室直播等,也涉嫌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和肖像权。

@高校不妨通过开设讲座、展开案例解读等方式,为同学们科普相关法律规定,提醒大学生主播约束自身行为。而对于在教室、寝室、图书馆等不同场景的直播,学校也可以组织公共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就直播时间、镜头涉及内容等制定合理的社区规则,划定行为边界。与此同时,平台也有必要强化自身监管责任,不断净化社区生态,做好内容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