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知否》文官之争:明者识时,顽者辩理。

作者:谢汶青

#头条创作挑战赛#​

原创不易 抄袭必究

文:谢汶青

《知否》这部剧是以家族为故事的核心线索去展开的,但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家族生活的描绘上。

因为家族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政治环境紧密相连,所以剧中也不免涉及了一些官场上的争斗和权力游戏。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剧情,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所以,我也就顺带分解一下。

言以诛人,刑之极也。明者识时,顽者辩理;势以待人,罚之肇也。

意思为:用言语来杀人,这是刑罚中最高明的。聪明的人能认清当前的客观形势,愚顽的人却一味辩说有理与无理;按照形势的要求对待他人,这是责罚人的出发点。

让我们细品这段深邃的哲理,听好了,是品,不是读,更不是看,而是深入品味其中的韵味。

今天,我将结合《知否》中官场争斗的一段场景,为你揭示这段智慧如何在剧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知否》文官之争:明者识时,顽者辩理。

一,韩大相公如何给小公爷挖坑?

韩大相公:中书省从来都是厚待言官所奏,眼下,都有人笑话我们,说,只要是御史台的本,中书全批了。御史台不如改成进呈院算了,这话都出来了,谏官,还不肯罢休吗?

韩大相公都从太后手中拿到了手谕,为何还要如此说呢?

放我这种直肠子,手谕直接就拿了出来。

韩大相公这是出来激怒小公爷的,说的再直接一些就是给小公爷挖坑的。

小公爷假如上当了,那就是他信息不灵通造成的,太后是他的上司,竟然连这等重要信息都没有参人告知他。

小公爷:韩大相公首开邪议,妄引经据,这是千古礼仪,大小宗祠,继嗣之正,得位之尊,纵使中书门中,有诛心之说,我台谏诸位,也只奉陪到底。

看来小公爷还在为太后战斗在第一线,没有想到太后人家都撤了。这种情况下,小公爷战斗的越厉害,后果越被动。

沈国舅爷:陛下圣德恭俭,举动无差失,两府大臣也并没有什么,该做而未做之事,眼下,只有先舒王之议未定,你们反复拿捏,多番苛责,但求激怒陛下,而取因言得罪之美名,这,便是尔等目的。

沈国舅也这话一看就是武夫所言,在武官眼中,我们就这点屁事,你们还拿捏着不放,心眼子忒他 妈的小了。

小公爷:弹劾政事,言官天职。谁人在朝堂上诛心,一目了然。

言以诛人,刑之极也。

智者运用言辞能如利刃般直击人心,这是刑罚之中最为精妙之处。

小公爷说的诛心就是韩大相公说的那段话。

韩大相公:我有太后手谕,请陛下一观。

在这段对话中,我们深入地分析一下,三位主要人物的观点和立场,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是如何体现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和策略的。

韩大相公:

目的:韩大相公故意用挑衅的言辞激怒小公爷,以测试小公爷的反应和立场。

策略:他首先指出中书省对言官的厚待,但紧接着用讽刺的言辞表示御史台(言官所在)的过度行动已经引起人们的笑话。

这种手法旨在动摇小公爷的立场,让他显得孤立无援。

证据:他最后拿出太后手谕,这是他的杀手锏,意在表明自己得到了太后的支持,进一步削弱小公爷的立场。

小公爷:

立场:小公爷坚定地站在太后一方,为太后辩护,对韩大相公的挑衅进行反驳。

策略:他强调御史台(言官)的职责是弹劾政事,并指责韩大相公“首开邪议,妄引经据”,试图在道德和礼法上占据制高点。

信息缺失:然而,小公爷对太后已经撤出的消息一无所知,这使他处于被动地位。

沈国舅:

观点:沈国舅作为武官,对这场政治斗争显得较为冷淡和直接。他认为两府大臣并无失职之处,而御史台(言官)的过度挑剔和苛责是无谓的。

策略:他直接指出言官们的目的是激怒皇帝以求得“因言得罪之美名”,这种直白的表述虽然简单,但却有效地揭示了言官们可能存在的动机。

沈国舅言语中“但求激怒陛下,而取因言得罪之美名,这,便是尔等目的”,就是言以诛人。

因为小公爷辩论中从来就没有此等意思。

韩大相公和小公爷都是文官,但明显具有差异,差异都有哪些呢?

1,经验差异。

韩大相公作为更有经验的老臣,他的阅历和经历让他在处理事务时更加游刃有余。而小公爷虽然也是文官,但由于经验不足,在处理问题时显得相对稚嫩。

2,性格特质。

韩大相公“诡计多端”,具有深谋远虑、善于策略布局。而小公爷则“本性纯良,正直不会变通”,更为单纯、正直,不太擅长或愿意使用复杂的政治手腕。

3,处事风格。

韩大相公更倾向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来达到目的,他对于权谋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而小公爷则因为正直和纯良,更偏向于直接、坦诚地处理问题,不太善于或不愿意进行复杂的权谋斗争。

姜还是老的辣。不过,性格决定命运,小公爷的性格假如不经历大的灾难性事件,估计难以改变。

新帝拿到太后手谕后,先是震惊,而后傲娇的说道:太后不但赞允朕称亲之礼,而且还愿意追封朕的先父母为帝后。

小公爷接过手谕,宣读:皇帝称亲,舒安德王称皇,刘氏,李氏,周氏并称后,特此手谕。

宣读完竟然自言自语道:这不可能,这不可能。先前太后还在诘责,宰辅徒启纷乱,理应问责。可如今,为何会忽变口风啊?

小公爷的这个疑惑太对了,要知道事出反常必有妖,当他疑惑时,新帝,韩大相公竟然没有一人深思这个问题。

韩大相公是个善于思考的聪明人,他在找太后要手谕的时候,太后是在和他一起吃喝时同意的,而且当时太后要让他代她写手谕,太后只签字盖章。

之前纠结了那么久,那么激烈的一个问题,一下子就给同意了,韩大相公竟然毫无怀疑。

疑点:1.为何要选择吃喝时谈论这件事,要知道这件事可不是件小事,牵扯到先帝被忘恩负义。

要知道新帝一旦把自己的生身父亲舒王称为皇考,那是要被载于史册,修缮黄陵,每年祭拜的,这不是要把先帝架空吗?

2.太后为何要韩大相公亲手写手谕呢?太后身边的随身书官呢?

我想是因为韩大相公觉得是自己说了“如今朝廷分野,老臣以为,切不可纠缠于礼仪,若动摇了朝廷根基,有违先帝的传承遗愿”这句话起了作用的。

太后说她是妇道人,到忘记了这一点,让他觉得太后真心不愿意和新帝争了的。

因为无论是太后还是新帝,都是不愿意朝廷根基不稳的,即便内部争争,那也是朝廷内斗的事,再说先帝肯定也不愿意看到自己最亲的两个人争呀。

太后和新帝之间最能连接上的一个人就是先帝,一个是恩人,传承皇位的人,一个是丈夫,一起经历大半生的枕边人。

可是,突然同意还是需要怀疑的。

因为太后不是一般女人。

新帝:那是太后怜朕,父母早逝的一点情谊。诸位御史台的相公,不可违逆太后慈恩。

新帝也忽略了太后的性格,成长经历等因素,用一个普通母亲来衡量太后。

一官员:陛下,宰辅相公,专权导谀,阿谀陷上,应当贬黜。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宰辅相公:这里指的是当时的宰相,这里指的是韩大相公。在古代中国,宰相是皇帝的重要助手,负责处理国家大事。而“相公”也是对高级官员的尊称。

专权导谀:这里有两个词,“专权”意味着一个人独揽大权,不与他人分享或征求他人的意见;“导谀”则意味着引导或教唆他人说恭维或奉承的话。

这里有韩大相公教唆太后的意思。

阿谀陷上:“阿谀”是奉承、恭维的意思;“陷上”则可能是指陷害上级或皇帝。更常见的表达可能是“阿谀媚上”,意为奉承上级或皇帝以获取好处或权力。

应当贬黜:韩大相公应当被降职或罢免。

一个官员向皇帝进言,认为当前的宰相或高级官员独揽大权,并引导他人说恭维的话,奉承皇帝以陷害他人,因此他建议这个宰辅相公应当被降职或罢免。

这个官员认为,韩大相公拿的太后手谕是教唆太后写的,是为了恭维新帝弄来的假的,建议把韩大相公给降职或罢免了。

新帝:称先父为皇考一言,朕听太后美意,尊先父为皇一事,实在愧不敢当,其诸先母为后,朕实在是想都不敢想。诸位尽可放心,散朝吧!

新帝不贪心,只是想称呼自己的生身父亲为皇考,从未想过尊生父为皇上一事。

小公爷:太后今日为何没有垂帘?请太后垂帘听问。

新帝都把话说道这里了,小公爷还揪着不放,看不来形势。

明者识时,顽者辩理。

聪明的人能敏锐地洞察和认清当前的客观形势,顺应潮流;愚顽的人则固执己见,一味辩说有理与无理,争辩不休。

二,明兰看透本质。

顾廷烨:什么皇考,什么追封,只不过是一个由头,既然太后都退让一步,撤帘还政,陛下自然也会退让一步,大家相安无事,陛下是个胸有大志的人。自然不喜欢因循守旧,萧规曹随。整天看着老母亲的脸色去治天下。

顾廷烨听说太后同意新帝称亲,而且太后都没有上朝垂帘听政,就觉得两个人都退一步好相安无事。

这是仅仅看到了问题的表面。

明兰:太后将门虎女,历经三朝,本就是个硬朗的性子。上次失了国玺,这次恐怕不会退让。

而明兰则不。

《教父》 中说: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明兰用太后的身份,性格,以及人生阅历综合推断,太后不会退让。

最后的结果是明兰正确。

一个凡事都能看到问题本质的人和一个遇事都只是执着事物表象的人相比,注定是不同的命运。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就决定了一个人面对事情的处理态度。

而执着于表象的思维得到的结果肯定是错误的,这个也包括韩大相公和新帝。

我是情感领域创作者,喜欢研究婚恋,两性关系,痛恨道德说教,喜欢挖掘事情的根源解刨分析问题,如果喜欢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