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孙志超散文:三上云门山

作者:愚者故事汇
孙志超散文:三上云门山

云门山位于青州城南约2.5公里处,国家4A级风景区,主峰大云顶海拔421米。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幽、雍。泰山以东为青州,青州的云门山在隋唐时期就已成为佛教、道教名山。上下千余年,僧侣道友纷至沓来,游侠名士慕名而至,文人墨客挥书题刻于悬崖峭壁,云门山沉淀凝积下深厚的文化底蕴。

  2020年始,我每年夏天到青州魏仕康养中心避暑、修身、养性,早就萌生了到云门山一游的念头,种种原因不得成行。

  今年5月,山东魏仕集团主办“全国知青文化艺术旅游节”活动,期间组织知青游览青州弥河湿地公园,然后安排舟山知青和北京知青同车前往云门山游览,大家心中一阵欣喜。到达云门山停车场时,《北京知青网》总编姜成武告知说,游览云门山大约需二小时左右,由于北京知青下午赶车回北京,只能安排半小时游览时间,希望大家只在山门口转转,按时上车。大家心中刚刚燃起的游山热情一下子被熄灭,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毕竟不能耽误北京知青返程。大家挨秩序匆匆忙忙在山门前拍照留影,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孙志超散文:三上云门山

△云门山山门

  活动结束后,我们舟山有六名知青留下康养调理身体。于是在一个天朗天清的日子,第二次去云门山游览。五月下旬的阳光并不强烈,大家兴趣勃勃,从魏仕康养中心乘出租车直到云门山山门前,同行四人都是70岁以上老人,大家凭身份证免费进山,山门是一座四柱三门式牌坊,上面镌刻着《云门山》三个红色大字,很有气派。这条登山道很有特色,为方便登山者,石阶路隔一段便会出现一个一米半左右的纵向石阶,让人缓缓而行。登山石阶两端,隔三差五地栽有柏树遮阴。修路的人匠心独具,为人着想,精神可嘉。

  我们拾级而上。道两旁的山坡上,植有茂密的柏树林,阳光稀稀疏疏地从树叶中洒落下来,山风穿过树林,拂面而过,非常舒适。一会儿,我们看到右前方有座凉亭,六根红色柱子十分醒目,几个游客正在亭中休息。近前细看,亭子为传统六柱六角叠梁重檐结构。亭子描红绘彩,刻画着福禄寿禧、八仙过海等等吉祥图案。镶嵌有《观寿亭》描金大字牌匾。我们进入亭中,往前观望,满山苍翠的柏树遮住了目光,没有看到“寿”字。想必以前这山坡上植被不厚,所以观望时“寿”字一目了然,观寿亭上行不远处有一个“山神庙”庙不大,大约高二米,进深和宽大约一米六七,座北朝南。门前有个三足圆顶大香炉。《礼记·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神”。虞舜时青州即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民俗民风延续至今。这座山神庙系在1995年金秋,青州市普通镇山头村李传义、李天恩、李天光、王新国出资制作,青州市园林处监制,供进山者虔诚躬祭神灵,以示敬畏,表达心意。

  经过山神庙往前,山坡坡度略微增大,登山道也狭窄了一些。走着走着,前方呈现一段天然平坦的山坡路,左侧悬崖上有铁链石柱隔。无数长短粗细不同的裂纹,把路面分割成千百个不同的几何图案,看似无序无规,却又排列有序。路旁有个说明,这段路叫“千龟拜寿”。一段正文如下:“此处因地质构造形成不规则的岩石机理,形成无数只面向山顶的乌龟,故名。民间传说是东海神龟来到此山登峰拜寿。在古代龟被看作是长寿的象征,此处龟背图案与云门山寿文化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我们读了以后觉得非常形象、生动、贴切。同时又觉得,既然千龟已在这里拜寿,那么离天下第一大“寿”字也不远了。我用脚丈量了这段千龟拜寿路,约莫70米左右长。

孙志超散文:三上云门山

△千龟拜寿路

  千龟拜寿路的尽头,连着一条二米左右宽的石阶路,我们往上直行了约70米后,山路往西转折了一下,同时听到了喇叭传来买卖吆喝声。左侧山崖上刻着“渐入佳境”四个大字。

  一会上行到一个小广场,广场两侧各有一个做买卖的小商铺,还有匹供游客骑行的白马。广场的西北面矗立着一座道观,上书“望寿阁”。大门两侧挂着两块招牌:“青州市云门山望寿道院”,“青州市云门山道教事务管理委员会”。

孙志超散文:三上云门山

△望寿阁大门

  这座道院隋唐时为佛教寺院,宋代改为灵官庙,为古青州著名道观,后来毁于战火,上世纪80年代重修。因当时这里与山顶的“寿”字遥遥相望,更名为《望寿阁》。

  我们跨过高高的台阶,进入望寿阁。这座道观由正殿、东西侧殿组成。道观屹立在悬崖之上,四周都有石砌护栏。院内陈设简洁明了,一根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一座镇院宝塔,一个四足方鼎香炉,三个三足圆顶香炉,墙边角落栽有几棵绿树。正殿名为“三星殿”。正殿前四根红漆廊柱,两幅楹联:“南山万寿十千秋,北斗七星三四颗”、“春满乾坤福满门,天增岁月人增寿”。殿内供奉着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南极仙翁,三位星宿眉开眼笑,春风满面。东侧“观音殿”殿前一幅楹联:“抱来天上麒麟子,送给人间积善家”。观音菩萨端坐在殿正中,怀抱着一个孩童,金童玉女侍立在两旁,殿中还供奉着眼光娘娘、地增老母、无生老母、碧霞元君四位神仙。西侧《财神殿》供奉着关云长,武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关云长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赵公明这个名字我在毛泽东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学到过,比干在《封神榜》一书中看到过,只知道他是一个忠臣,想不到被百姓封成了一位文财神。

  离开《望寿阁》东行,左边石壁上刻有四个大字“海岱雄风”,苍劲有力,笔锋雄健。边上有个说明:海岱雄风,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海岱”出自《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句。青州地处渤海泰山之间,古有“东方第一州”美誉。

  接着我们来到“夫妻树”景观,只见一棵山榆树和柏树,植根于同一个石缝中。柏树挺拔伟岸,山榆树枝繁叶茂。两棵树枝干缠绕,相依相偎,如同一对恋人。中国人历来崇尚爱情坚贞,在天化作比翼鸟,在地结为连理枝,这两树取名“夫妻树”,的确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不少游客在树上系上了一条条红丝带,寄托情思。

孙志超散文:三上云门山

△夫妻树

  过了“夫妻树”景点,我们来到“落水洞”遗址。一道陡壁上陷进去一个半圆柱形的空间,高约三米多,直径一米左右,底下是一个圆形水潭。据介绍,这是由地表水长期沿垂直裂隙溶蚀、冲蚀并伴随部分崩塌作用形成。云门山的景点的确不少,令人目不暇接。

  行走中,我们又遇到一个景点“雨蓑石床”,崖壁上有条“蓑老卧豆岩”的题刻。雪蓑,明代河南杞县人,姓苏名洲,号雪蓑子。才华横溢,个性狂放,游历青州多年,据说有一次他酒后登临云门山,在这块岩石上入睡。晚上下起了大雨,淋湿了他的半边身子,后来在崖壁上刻下“蓑老卧豆岩”的题刻,有次雪蓑和友人到此问其含义,雪蓑笑而不答,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大家恍然大悟。“頭”的半边淋湿了,去掉“页”字,就剩下“豆”字了。后来我们又在云门山看到他留下的“神在”、“鬼斧神工”、“超尘离梦”等题刻,的确感到有点不拘小节,恣意挥洒的感觉。

孙志超散文:三上云门山

△蓑老卧豆岩

  行进路上,我们又看到一处石刻“敬神如神在”。我想,这意思大概是崇尚神灵,就要认识到神灵就在你周围,要自觉。和佛教所说的:“人在做,天在看”,是同一个境界。

  一边走一边想,不知不觉中登上了云门山的主景点“天下第一寿”面前,站在云门大云顶崖壁下平地上,抬头仰望那高7.5米,宽3.7米的大“寿”字,一个个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手舞足蹈。

  千里迢迢登云门,今生有幸拜大“寿”。七十多岁的人真地似儿童般天真,这心情绝对不亚于唐三藏师徒四人取经到达灵山时的状态。一个个走到悬崖下,站在大“寿”字旁拍照、摄像,留下历史的瞬间。

  我在大寿字西侧看到一块指示牌:“ 马丹阳打坐像”,但西侧是一片杂树和野草,已没有路。出于好奇心,我拨开杂树野草前行,果然看到崖壁上刻有一个打坐老人的浮雕像。身穿一领道袍,上身前倾,面东端坐修炼。雕像的右上方有三行题刻:“甲意子,王西礽、冀阳书”。雕像左侧有一题刻:“马丹阳祖师打坐真相”。马丹阳。原名马钰,号称抱一无为真人。金代道学家、医学家。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全真道遇仙派的创立者,曾与道人丘处机在青州一同传道。马丹阳出身富家,丢弃荣华富贵,一心修道,在云门山苦修苦练,体会以真气调动灵气,与天地共鸣,这种精神层面的体悟和追求,非到忘我的境界是办不到的。

  我从马丹阳打坐处返回时,同伴们已在云门洞前留影。我看到崖壁上除了“寿”字外,还有“神在”、“云之门”、“云洞天开”、“东齐秀色”等几个题刻,“寿”字左侧还有两行落款,一行是:“大明嘉靖叁拾玖年九月初九日”,另一行是:“衡府内掌司冀阳周全写”。云门洞的东侧有两个水池,名叫“二龙池”。据介绍,此二井古称“石井”、“龙潭”,俗称海眼,东池为宋乾德六年(968年)开凿,西池为宋天禧五年(1021年)开凿,以满足山顶庙宇、道观的日常用水。

  云门洞原是一个南北方向的天然洞穴,据史料记载,北宋乾德六年(968年)、天禧五年(1021年)先后两次增扩。洞高4米,宽6米,深10余米。因时有云雾飘绕,穿洞而过,所以取名“云门洞”又有“云门拱璧”、“云门悬镜”等名称,为古青州十景之一。我们迎着习习凉风,进入云门洞。云门洞内壁未经修整,保持着开凿时的风貌,石块凹进凸出,大小洞窍布满洞壁。有几个小孩钻进洞窟窿中戏耍,灰岩切面纹理裸露在洞壁,厚的厚,薄的薄,一层压着一层,条理分明。

孙志超散文:三上云门山

△云门石窟残像

  穿过云门洞,南坡从东到西呈现一条不规则带状平坡,十五米开外都是悬崖,边上有栏杆护围,望下去令人胆颤心惊。我们回身望去,这时的云门洞就像是一架巨大照相机的镜头,随着人物的走动,圆圆的镜头里,变幻着远处青州的一个个图景。南麓的悬崖峭壁上布满了石窟和石刻。云门洞上方的一个题刻:“云门山大云寺”,昭告人们这里原是大云寺遗址。“大云寺”原名“云门寺”,武则天武周王朝(690到705年)更名大云寺,明景泰年间(1450到1457)年迁建云门山南麓。有大小石窟五个,造像272尊。石像雕刻流畅,线条优美,被誉为大陆东部石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赞誉为:“雕工至为成熟,可称隋代最精作品”。经历千余年的沧桑,风雨侵蚀,战火洗劫,文革破四旧立四新,小石窟中的佛像大多被清除,与山岩连体的佛像尽皆去头断臂,大窟中的大佛坐像被敲凿的面目全非,千余年的宝贵历史遗产被破坏得一塌糊涂,惨不忍睹。

  石窟群西侧尽头危崖上有座亭子,名为“烂绳亭”。据介绍,亭子建于隋开皇四年,为纪念青州籍道人李清所立,《太平广记》记载:青州北海人李清,世代经营染织业,子孙和姻亲数百家,都在青州经商,家中有资财百余万。因慕仙求道,让家中子孙用百丈麻绳系竹篮,将其吊入云门山“云窟”中修炼。我在“烂绳亭”中往下张望,下面陡崖一陡到底。在这种地方待在筐里,蚊叮虫咬,风吹日晒,蛇缠鹰啄,饥饿干渴,不死也得亡。世人对李清的结局众说纷纭,各种版本都有。到了大才子冯梦龙笔下,《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山》中,李清遇仙得道复出,见故居无存,子孙凋敝,百丈麻绳也在山中烂掉。笔下江湖,圆满结局。但我想,既然如此,那么冯梦龙何不也弄条绳子,弄个筐子,到云门山中去吊一吊呢?

  李清八卦故事中的“云窟”倒确有其事。“云窟”在云门洞西侧不远,是一个半米见方的洞穴。现在上面有铁丝网覆盖,四周筑有围栏,以防人员堕入。夏秋之间,由于云门山独特的地质构造,在烈日的强烈照射下,山体中的高温使水分化成气,沿着裂隙挤压上升,从洞窟中冒出,弥漫四散。尤其是在东南风的强劲吹拂下,从云门洞由南向北飞涌而出,蔚为奇观。

孙志超散文:三上云门山

△云窟

  “云窟”上方崖壁中有当代书法家武中奇的一个书法说明:益都县图志载,每逢夏秋之际,窟内云雾蒸腾,飘逸迂回,蔚为奇观,故名“云窟”。明冯梦龙著醒世恒言中李道人独步云门山篇,即以此为背景。几经兵逐,垢满窟平,现修整复原,以登临览胜。

  云窟右上方崖壁上有个洞穴,称作“三丰”洞。我爬上去探视,见洞穴中有石床、石凳、石泉等遗迹。往前望去,里面黑漆漆一片,而且洞中有点儿冷飕飕的感觉,就没敢往里走。据《大明一统志》记载,道教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号玄玄子),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在这个洞穴中隐居修行,故称“三丰洞”。以前我在影视剧《射雕英雄传》中看到过张三丰的形象,仙风道骨,一袭长袍,临风鹤立,长须飘飘,神仙般的存在。想不到他在这小小的洞穴中蜗居了二十多年,其中艰难困苦可想而知。真如古哲人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磨其心志。不过,我想金庸写武当,写太极,其中添些青州云门山的笔墨,拍一拍云门山仙境,则更精彩纷呈。

  游览完云门山南坡的名胜古迹,我往东侧走去,正欲拾级登高,只见三位同游都在云门洞前荫影中休息,几乎异口同声的说:“你上去吧,我们在这里等你”。我一想,都是七十多岁的人,走累了也属正常。让他们在这里傻傻的等我,也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大家坐了一会儿就一起返程。

  一月后,同来的几个老乡返籍回家,我留下继续疗养,于是第三次奔赴云门山。这次熟门熟路,一路上不再左顾右盼。

  过了云门洞往东登阶上山,路旁有块指示牌:天街云衢,正文介绍文字是:古称“神路”。明崇祯四年(1631年)衡王府命工开凿,全长三丈五尺,盘桓而上,极为陡峭。每逢夏秋季节,云雾弥漫,常呈现“人在天街走,云在脚下流”的奇观,故称“天街云衢”。崖壁间有明代工部尚书青州人钟羽正撰写的《施茶重修祠祀》等题刻多处。我登上“神路”,只见路旁的崖壁上布满各种题刻。其中明衡王府内掌司冀阳的一个题刻引人注目:嘉靖拾叁年伍月拾叁日衡府内典,宝正贾玉曾登此山,遇道士黄云、王清富,一同发心修建太山娘娘行宫各殿庙,永远为记耳。冀杨书。

孙志超散文:三上云门山

△登山道“云衢”

  经过云衢,登上大云山巅天街,迎面是一块“云门仙境”石碑,此碑系明朝万历壬子年按察司副史平滦公高第所立,后因战乱被损。清顺治庚子年,青州知府夏一风重修。天街是云门山山巅东西走向的平缓斜坡,西高东低。殿宇建筑布列在天街东西、两端。“云门仙境”碑东侧,亦即“天街”的东端有一座《三皇殿》,供奉着始祖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轩辕。《三皇殿》青石筑墙,石木结构,坐北朝南,临崖而筑。虽然简陋,但在当时的状态下,已实属不易。《三皇殿》有块“寿比南山”的碑刻,碑高2米左右,是游客拍照留念的好地方。我也借此吉言,请一位小伙给我拍了个照,以作留念。

孙志超散文:三上云门山

△“寿比南山”石刻碑

  沿着蜒曲折的天街缓缓上行,西大顶上的建筑群巍巍在上,让人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敬畏之情。首先我遇到的是一座圆拱形山门,山门的两侧门框外居然全是悬崖,真是“一夫挡关,万夫莫进”的险要之地。山门面东而立,称作“迎旭门”,倒也名副其实。迎旭门外北侧地上刻有“天池”两个大字。字径一米多。边上刻有“明嘉靖甲子年正月十五帘山书,双峰刻”。据《青州市志》记载,明隆庆二年、三年,青州大涝。隆庆四年(1570年),衡王府建迎旭门覆压“天池”以止水涝。2005年,覆压在“天池”上的迎旭门被移建于现址。

  经过迎旭门,上行,不一会儿来到“泰山娘娘行宫”。“泰山娘娘行宫”正式名称为《天仙玉女祠》,天仙玉女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母。该祠为无梁硬山式双拱建筑,样式独具特色,建成后,成为民间求子、祈福的场所。祠内正中供奉着泰山老母和两名侍女,左侧供奉云山圣母和高升姑、神梅姐姐,右侧供奉青山娘娘和神童哥、桃花姐姐。想必这些都是道家的前辈圣人。他们的故事,冀阳、贾玉、黄云、王清富等人最清楚不过了。

  紧挨着《天仙玉女祠》西侧是一幢日常用房,古时供道士生活修炼使用,现在用作山顶商贩储存物品场所。再往东是云门山西大顶的最高处,《玉皇殿》高矗其上。玉皇端坐殿中央,两位侍女左右侍立。抱柱上有一副对联:一方诚敬一方灵,千处有求千处应。《玉皇殿》外廊柱上有副楹联,有几个字我认不全。请教朋友后,得知这副联为“玉藻有仪以礼即容,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意思是说天子讲究礼仪就要符合或体现文明传统的礼节,上天无亲无疏或公正无私,总是辅佐品格高尚的人。听朋友这样一解释,我恍然大悟。

  “玉皇殿”前的平地相对较宽敞,中间有块石碑,中间书刻着“云门山极顶”,左侧刻有一行小字:海拔421米。再往西就是天街的西端,上面建有一座亭子,亭子叫《耸云亭》,系清代青州知府首建,现在唤做《西阆风亭》,和东边望海峰上的《东阆风亭》相对。云门山虽然不高,但站在这“极顶”之上,往西南方向望去,远处连绵不断的泰沂山脉显得那么小。这时舒臂做个深呼吸,无限爽快,真是心旷神怡。当年李白失意时,郁郁寡欢,登上云门山巅游览,心胸为之一宽,精神为之一振,一股愤懑之气喷涌而出,直抒胸臆,写下《上李邕》诗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那时代,大云顶上还没有这么多的宏伟建筑,否则他的诗,将是别一样的风情风貌。

  游览完天街,我从《三皇殿》旁北向小道下行,去往《东阆风亭》。放眼望去,去往东阆风亭的路,是一道宽约三、四米,长约百余米的山脊,就像一张巨大的弓,镶嵌在云门山巅,望海峰上的《东阆风亭》和大云顶上的殿宇就是弓的两端翘向天空。

  走到《三皇殿》底下,崖壁上有“云湖”两个大字,落款一行小字“岁次甲子啓雲”。我纳闷,为什么此处有这样一个题刻呢:一想,明白了。夏秋之季从云窟冒出来的云雾,同时穿过云门洞,弥漫在南麓、北麓,在山下的人看来,云门山巅漂浮在云雾之上,成为“云门仙境”。站在天街和东阆亭上的人们眼中,南麓和北麓的云雾在这弧形山脊上连成一片,就像一片波翻浪卷的无边湖泊。谓之云湖,确是名副其实。

孙志超散文:三上云门山

 “雲湖”石刻

  沿着山脊路走向东阆风亭,脚下是一块块裸露的大灰岩石面,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组成了一道独特的路景。接近东阆风亭时,几块巨大的灰岩石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平台,这个地方相传为全真教道士丘处机仰视天象,俯察地理的场所,名为“观凤台”。但是这个地名与丘处机毫不搭界,而是文人墨客风雅所致。站在这个平台之上,向北眺望云门山山体。蹁跹似凤凰展翅,所以取名为观凤台。唐·元稹《代曲江老人》诗赞:“掉荡云门发,蹁跹鹭羽振。”东阆风亭古称“望海亭”、“问云亭”,登上此亭,视野开阔。东可望日出云海,南眺劈山双峰,西观大云山顶,北瞰青州风貌。东阆风亭南下方有一个眺望劈山的平台。劈山位于云门山东南,主峰海拔547米。山顶如刀削斧劈。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石井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为劈头山”,劈缝宽约3米,深约10米左右。每当夕阳西下,金光四射,名为“劈峰夕照”为古青州十景之一。这个眺望平台是观赏“劈峰夕照”的最佳位置,最佳角度。宋代赵抃在青州当官时,曾有赋《登云门山》一诗“千里峥嵘到忽平,兀然如觉梦魂醒。石通幽室如生白,径拥寒云步入青。一水下窥疑绝线,两山前列似开屏。重城归去仍堪喜,岁稔人家户不扁”。

  从东阆风亭返回,在“云湖”题刻北面下山,走到一个三岔路口,左边崖壁上有个洞,叫做“万春洞”,又名“希夷石室”,俗称“陈抟洞”,中国道教思想家、哲学家、内丹学家、太极传人、宋代理学先师陈抟,曾在此修炼。我忽然想到河南有个陈家沟,村民世代相传太极,有可能他们就是陈抟一脉传人。明青州衡王府尊崇道教,弘扬道法,在“陈抟洞”天然洞穴基础上开凿,雕刻陈抟道人侧卧睡姿雕像,修理石床、石像等遗址,供人观摩瞻仰。雪蓑道人、衡王府内掌司姜云谷等人,在洞内留下题刻。

孙志超散文:三上云门山

△陈抟洞

  三岔路,一条向西通往观寿阁,而后下山。一条通往东麓,然后折向西行下山。我来时从北麓上山,所以选择从东麓下山,一路上经过听涛廊、云门盘龙、神龟探海、花林野趣、表海亭、樱园、梨园等景点。其中花林野趣为“古青州十景”之一。春天,杏花白,桃花红,梧桐花开一片紫;夏日,鸟啼虫鸣,藤萝遍野,草长莺飞;秋天,枫林霜叶,漫山遍野的柿树挂果,象是一个个红红的小灯笼。村庄里鸡鸭追逐扑腾,真似一个世外桃源所在。明代刘澄甫有《花林野趣》一首赞叹:“碧水青山处处村,百花千树半柴门。山藏柳市无车马,水隔桃源有子孙”。

  从东麓山下东转西拐,转来兜去,回到云门山山门处。回眸陡峭的云门山,满怀喜悦。三上云门山,锲而不舍,云门山神秘面纱缓缓揭开,云门景致尽收眼底,云门风云一览胸中,圆满收官,收获多多。

  2023年8月于青州魏仕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