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汽研黄永和:应对汽车产业大变革,构建新型产业链体系

作者:Autodealer汽车行家

演讲 | 黄永和

欢迎供稿 | 请添加微信shaoyanlin412

5月16日,围绕汽车供应链新生态建设、产业链绿色转型、新能源汽车国际合作、汽车出口模式的进化与演变等热点话题,一场行业内的深入讨论在第十届成都汽配展主题活动——2024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暨新能源汽车国际合作大会上展开。

在上午的主题演讲中,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总师办副主任黄永和就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情况发表演讲。

中汽研黄永和:应对汽车产业大变革,构建新型产业链体系

编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总师办副主任黄永和

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大会,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个发展趋势。由于时间比较紧,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我就简单的给大家过一下。

首先,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块的主要含义是什么?我们做了一个分析,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汽车制造工艺技术取得了较大的技术进步,整个产品的竞争力推动了整个产业链价值链的变化。比如说国内主机厂,最先进的技术是什么?CTC、CTB,包括一体化压铸技术,这些技术的进步对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时间关系,其他这几部分我就不再做详细的介绍了。

2、关于全球整个新能源汽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前面的丁燕处长也做了详细的介绍,这块我就不再赘述。

3、全球新能源汽车整个生产集中度还是非常高的,特别是中国品牌发展态势良好。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前20名的品牌销售量达到了999万辆,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66%。在前20名的品牌当中,有8家是中国品牌,包括比亚迪、广汽、五菱、理想、长安、吉利、名爵、蔚来,合计销量达到510万辆,全球占比已经超过了1/3。

中汽研黄永和:应对汽车产业大变革,构建新型产业链体系

4、大陆整个汽车市场整体回暖向好。大家可以看一下上方这个图,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图,但是这不是真正的销量,是批发量。另外,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在急剧萎缩。这个图我们做了表观消费量的分析。表观消费量是指什么?表观消费量是指国内的产量加上进口量再减去出口量。这个量实际上就相当于内需,但是我们做了一个分析,2017年大陆汽车表观消费量达到了2900万辆之后,从2018年开始,大陆的整车表观消费量一直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到了2022年表观消费量已经下降到2500万辆以下。公安部公布的去年新车注册量是2456万辆,但是所以为什么要提这个事儿?很多媒体,包括很多协会公布的数据,并不是国内真正内需的数据,而只有公安部公布的新车注册量才是大陆的真正的汽车内需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两周之前商务部等部门也正式公布了以旧换新的促消费政策。

中汽研黄永和:应对汽车产业大变革,构建新型产业链体系

5、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大陆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了30%,按照乘用车的数据今年4月已经超过了50%。这张图是中汽政研对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做的一个简单的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有望达到45%左右,2030年有望达到60%左右,2035年有可能达到75%,当然有很多的机构比中汽政研预测的还要高。预计到2030年纯电动将成为主流的技术路线,这个可能和其他机构的意见不太一样,纯电动汽车的比例将超过80%,插电混所占比例会回归到20%左右。同时燃料电池有可能达到10万辆的规模。

第二部分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个发展趋势。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建成了全球一流的汽车零部件的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体系。汽车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目前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但是最近有一个自媒体做了一个分析,去年我们国家的整个汽车产业的汽车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10%,这是一个严重的常识性错误。真正的数据我们大概做过测算,2022年之前,大陆的汽车产业的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大概4%、5%左右,而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基本上是在2%,不会超过2.5%,所以这个自媒体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通常我们说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般用三个10%来表述:第一个是汽车的零售类总额占全国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0%,第二个是汽车相关的税收占整个国家税收的比重超过10%,第三个是汽车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城镇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10%,这是三个最基本的10%,所以把汽车产业认定为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中汽研黄永和:应对汽车产业大变革,构建新型产业链体系

我重点的介绍一下整个产业链,实际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形成了全生态的覆盖。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的统计,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规上企业是13000家左右,已经形成了覆盖原材料、零部件、总成加整车制造到基础设施及服务,也就是售后整个环节的新能源的生态产业链。实际上新能源汽车的大三电和小三电系统替代了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右图中的传统汽车零部件,这些东西是没有变化的,但是它在新能源整车里边所占的价值比重会越来越低。

另外一个问题,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特别是纯电动汽车的产业链,用大三电小三电替代之后,它的产业链变短,它的盈利水平也在下降,那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比如说汽车保险,为什么新能源汽车的,特别是纯电动的保险费率很多地区都在上涨,和产业链变短有直接关系,比如说发动机、变速箱实际上一直要做保养,但是纯电动车大部分基本上不用做保养,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产业链变短之后,后市场服务的产业链也在变短,所以它的盈利水平在下降。

接下来介绍一下整个产业链里边的产业布局,包括技术水平的有关情况。

首先,动力电池已经形成了四大产业集群,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西南,西南包括四川成都、重庆,也包括部分湖北省。动力电池也保持着比较强的竞争力。去年大陆整个动力电池的装车量为388G千瓦时,同比增长31.6%,全球占比已经超过50%,其中在国内市场上宁德时代、比亚迪合计的市场份额超过了70%,前10的企业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97%,市场集中度是最高的。同时大陆现阶段动力电池以磷酸铁锂和三元技术为主要路线,但是在前几年是以三元为主,最近整个磷酸铁锂电池的份额正在逐步上升。同时,新体系当中,比如说半固态电池,包括钠离子电池,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些车型已经开始上车应用了,但是份额还是比较低的。

另外,我们国家整个动力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呈大幅增长的一个态势。特别是出货量,磷酸铁锂的出货量已经开始反超三元,三元高镍化趋势非常明显,负极材料当中人工石墨仍是长期的主流技术路线,硅基的负极产业化趋势也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国家的动力电池的电池隔膜,包括电解液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同时电解液、电池隔膜市场,很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加快出海的步伐。

另外,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当中,大三电当中的电机、电控的发展格局基本上已经稳定了,已经形成了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三个产业发展集群。在这些集群当中,这些企业都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电机电控企业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时间关系不做详细介绍了。

重点说一下整个驱动电机,和国外的技术水平相对比的情况下,我们目前和国外的水平基本相当,但是最近几年国内这些企业开发的,比如说七合一、八合一,包括东风纳米的十合一,比亚迪刚刚公布的十二合一电机,这些多功能集中在一体的这种电机水平技术指标在全世界还是比较领先的。但是也出现另外一个问题,都是七合一、八合一、十合一,甚至是十二合一的电机在售后服务当中又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很多的东西是无法维修的,无法拆解,这样又增加了相应的成本。

同时加速建设燃料电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智能传感器已经融入全球的供应体系,特别是在激光雷达方面,比如说和赛科技,以及速腾聚创,在全球的产量和出货量方面都已经占有领先的地位。另外是芯片的问题,到去年年底我们国内的芯片的国产化率也就不到10%。所以芯片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短板,所以我们国家必须在芯片这方面加大投入。

最后一个简单的介绍一下大陆自主开发的操作系统已经开始实现了装车应用。比如说鸿蒙系统目前已经在问界、阿维塔、几何等车型上开始进行应用了。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介绍这么多,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