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作者:余世亮说三国

原创作者:余世亮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本文逻辑线】孙权想将刘备挤出荆州,双方必然发生武力战争。为防止曹操、曹丕父子曹魏趁机攻打孙权,孙权假意向曹氏和好称臣。既然孙权愿意称臣,曹氏父子就要孙权送长子孙登到京城为质。

通过袭杀刘备部将关羽,孙权独占荆州全境,刘备为报仇而发动夷陵之战。魏国曹丕想隔岸观火,等到孙权、刘备两败俱伤再坐收渔利。想不到孙权迅速打败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同时,孙权还与蜀国恢复双方盟好,从而消除西边刘备的威胁。

孙权拒绝送子到魏国为质,魏国曹丕认为孙权欺骗自己,就对孙权发动三次战争。

虽然曹丕南征孙权并没有占多大便宜,但是北方曹魏的强势对江东来说,压力山大呀,再加上曹丕已逝,其子曹叡继位。孙权相信,曹魏一代不如一代,就对曹魏发起反击,因此就有了吴魏之间的石亭之战。石亭之战的胜利,提升了孙权的威望,也奠定了孙权称帝的基石。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一、石亭之战前的魏、蜀、吴三国之形势

相对于人类无限增长的需求而言,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是所谓的资源的稀缺性。

(一)吴蜀争夺荆州。荆州只有一个,孙权想占有,刘备更想占有,为此就有了刘备向孙权借荆州,等到刘备占据了益州,孙权就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不还荆州,孙刘两家只得开打。第一次孙权在荆州开打时,曹操插上一脚,他想打汉中,为此刘备就向孙权请和,双方达到以湘水为界的划分荆州,即孙权占有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等三州属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等三州属于刘备。

建安二十年(215年)的湘水划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刘备、孙权双方的矛盾,双方关系随着时间的失衡逐渐恶化。就双方来讲,刘备并不想和孙权开战,能捞到半个荆州也不吃亏。不过孙权显然不这么想,在孙权的潜意识中,整个荆州都应该是他的。只是主和派鲁肃反对贸然对蜀开战,孙权只好忍着这口气。等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病故后,孙权没有了内部压力,开始准备对荆州下手。

其实,同盟关系不是天生的,完全是根据利益变化而存在的。今天是朋友,明天就可能是仇人,反之亦如此。吴魏原本就是儿女亲家关系。曹操先把自己的亲侄女嫁给了孙权的四弟孙匡,孙权的堂兄弟孙贲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曹操的三个儿子曹彰。曹操发动赤壁之战,导致曹吴关系彻底破裂。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孙权看碟子下饭,跟刘备合作有利,就和刘备结盟,跟曹操合作有利,那就倒向曹操,毫无愧色。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在曹操的猛攻之下,防守濡须的孙权被迫率军退走,并遣使请降。曹操取得了名正言顺的胜利。随着孙权重视自身领地的利益,他与曹操的关系逐渐紧密,导致与刘备的联盟破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此战中,因遭遇暴雨而导致的“汉水溢流,害民人”的天灾,于禁所督七军三万被水淹。关羽趁机乘大船进攻,俘获于禁等人,重创曹魏,威震华夏。

与此同时,孙权写信给曹操,请求允许他讨伐关羽,为朝廷效力。关羽得知孙权将要配合曹操进攻自己的消息,鉴于樊城唾手可得,关羽果然犹豫不决,不愿撤兵离去。接着吕蒙偷袭荆州,导致了北伐中的关羽前功尽弃,最后败走麦城,关羽父子被东吴俘杀。

襄樊之战,使得曹魏、蜀汉的实力受损,尤其是蜀汉,不但损兵折将,还丢失荆州,成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此战还导致蜀汉与东吴十余年的同盟关系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后发生夷陵之战。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二)孙权在外交上两边下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220年3月15日),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之后,汉献帝禅让帝位,曹丕于辛未日(12月11日 )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

黄初二年(221年),吴国孙权因前袭杀关羽收荆襄之地,害怕刘备报复首尾难顾,乃假意与魏曹丕遣使修好奉章,并遣于禁等还。曹丕遂遣“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孙权由是称臣于魏。同年刘备愤孙权之袭关羽、联曹魏,亲率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刘备盛怒不许。是年,刘备攻破吴军巫口和秭归两处。

黄初三年(222年)正月,孙权给曹丕上书言说出兵迎敌,曹丕作《报吴王孙权书》鼓励其杀敌。闰六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今湖北省宜都市)。当初曹丕听说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认为刘备犯兵家大忌,必定速亡。过了七天,孙权击破刘备的文书送到。随后孙权因解除了蜀汉的威胁,故在遣长子孙登入魏为质一事上拖延再三,魏吴两国的联合逐渐出现貌合神离的状况。同年十月,孙权复叛。对于孙权的欺骗与背叛,曹丕十分恼怒,又下《伐吴诏》鼓励将士们曰:“南征进军,以围江陵,多获舟船。斩首执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 表示坚决要南征孙权之意。

由此可知,孙权和魏国结盟的主要目的,实际上还是防备魏国,蜀汉的威胁倒在其次。刘备不可能对孙权袭杀关羽、强占荆州之行为无动于衷。也就是说,孙权与曹魏称臣之目的,就是防备刘备为了夺回荆州而发动的夷陵之战。

不过魏吴同盟甚至比蜀吴同盟更加脆弱,孙权和曹操是因为关羽北伐这一突发事件而临时“结盟”,根本没有长远的合作计划。因为吴蜀关系破裂,双方一直处在战争的边缘,所以孙权才暂时抱住曹操父子的大腿。孙权巴结曹魏,倒不是说孙权害怕蜀汉的军事进攻,而是怕魏国在蜀汉攻吴的同时背后给他下黑刀子。

从事后发生的事来看,孙权对曹丕的外交工作还是很成功的。在夷陵之战中,孙权全力抵抗刘备进攻时,曹丕没有趁火打劫,仅仅是隔岸观火,使得孙权渡过了最为困难的战略时期。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三)曹丕决定南征孙权。既然孙权向魏皇称臣,又接受吴王的封号,那么孙权就应该送长子孙登到魏都城洛阳为质子。孙权向曹丕称臣,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也就是说,孙权称臣是假,自然就不会送孙登到洛阳。

随后孙权因解除了蜀汉的威胁,故在遣长子孙登入魏为质一事上拖延再三,魏吴两国的联合逐渐出现貌合神离的状况。黄初三年(222年)十月,孙权复叛。对于孙权的欺骗与背叛,曹丕十分恼怒,又下《伐吴诏》,表示坚决要南征孙权之意。

1.曹丕首征孙权。黄武元年(222年)九月,曹丕发觉孙权并非真心归附,便举兵伐吴,三路出师。十月,孙权改年号为黄武,临江据守。魏军战果不如预期,加上孙权乘机重新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退兵。

次年(223年)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蜀、吴两国重新通好。但孙权与曹丕之间仍有使节往来,至后年正式断绝关系。

2.曹丕二征孙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后,刘禅即位,并把蜀汉大权全部交由诸葛亮掌握,诸葛亮又派邓芝出使东吴,两家重新修好,联手共抗曹魏。这又一次激怒了曹丕,他决心亲征孙权。

224年八月,曹丕治水军,九月至广陵。孙权人在武昌,在徐盛的建议下沿江从石头城到江乘一路设疑城,一晚上就完成了。正好赶上雨季江水暴涨,曹丕隔江望见,认为东吴有人才,未可图,魏军也感到忌惮,于是退军。

3. 曹丕三征孙权。225年八月,曹丕再出舟师,十月行幸广陵故城阅兵,士兵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和建业(今江苏南京)隔长江相对。但孙权严守,加之冬季天气大寒,结了冰,船不能入江,因此曹丕迎战孙权取胜的希望渺茫。他叹气,下令撤军。孙韶派部将高寿率敢死者五百人抄路夜袭曹丕,曹丕大惊,高寿获其副车、羽盖而还。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曹丕在短暂的四十年人生中,一共只做了七年皇帝,但前后三次伐吴,曹丕在发动战役的时机不对,军事部署也不充分,其失败是必然的。黄初七年(226年)夏五月,魏文帝曹丕疾笃,崩于洛阳宫。太子曹叡(字元仲)即位,是为魏明帝。

(四)孙权的自信心爆棚。孙权认为,与自己同时代的曹操、刘备均已作古,孙权便成为天下第一的老大。孙权心里还是惧怕曹操的,但其儿子曹丕比起曹操来,是万万赶不上的。现在曹叡不如曹丕,就像曹丕不如曹操一样。

孙权还认为,“现在曹叡年轻势弱,只是随人意志行事,这一类人物,必然要趁此弄假作态,拉帮结派,徇私枉法,互相攻击,各助所党了。到了那时候,奸邪谗言一起发生,再加互相排陷仇怨,发展成为猜嫌离心。像这样发展下去,群臣争权夺利,主上年轻不能驾驭,他们的失败哪里还要多久呢?”

基于此,吴王孙权就有了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设想。黄武五年(226年),孙权得知曹丕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西南)。结果是,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遂撤兵而走,而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

孙权发热的头,犹如突然被浇了一盆冷水,清醒了许多。孙权意识到,原来曹操的孙子曹叡也是难缠的主。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二、吴王孙权着手策划称帝事宜

(一)孙权的称帝之路。孙权急于进攻北方魏国,其实还有孙权不便说的原因,那就是孙权实在想称帝了。

要说清楚孙权称帝的问题,还得从曹丕称帝说起。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正式灭亡。公元221年刘备不承认曹魏政权,于成都继承汉统自称汉帝,史称蜀汉。时天下三分,曹刘皆已称帝,而坐拥江东诸郡的孙权自公元222年以来虽自立年号,却一直只称吴王,低人一等。之后,刘备、曹丕又先后去世,其帝位,分别由他们的儿子继位。孙权与曹操、刘备系同辈人,而孙权还得向曹操的孙子曹叡称臣,这让孙权十分不爽。孙权亟需来一场战争,树立自己的威望,解决自己称帝的问题。

1.鲁肃给了孙权称帝之梦想。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杀,其弟孙权控制政权。孙权的宾客鲁肃就向其提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的“榻上对”。此时,孙权政权都没有稳定,自然是没有能力称帝的。

2.孙权不称帝就得称臣。220年曹丕篡汉,政权更迭。刘备在翌年221年便在成都称帝。当时孙权显然没有做好称帝的准备,手里也没有可用的傀儡,于是便选择了第三条路:接受曹丕吴王的封号,赂魏国称臣。

3.孙权要为自己称帝铺路。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即位。蜀汉的诸葛亮抓住新帝登基的契机于228年两次北伐(是为第一,第二次北伐)。西部诸葛亮北伐曹魏也需要东部的孙权的配合。也就是说,蜀汉、孙吴还需要抱团取暖,基于此,蜀汉就得直面孙权称帝问题。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二)韩综等降魏给了孙权启发。韩综(?-253年),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迁安)人,三国时东吴名将、三代元勋韩当之子。父亲死后,继承其部曲,袭爵石城侯。韩综在任上淫乱不轨。虽然孙权看在其父份上并不过问,但韩综自己做贼心虚,认为孙权总有一天会清算自己。黄武六年(227年)闰十二月,韩综带领母亲、家属及部曲数千人投奔魏国的宗亲大将曹休。曹魏授韩综为将军,封广阳侯。后来韩综数次侵犯吴国边境,杀害人民,孙权咬牙切齿,对他痛恨至极①。

曹休(?-228年),字文烈。沛国谯(治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族子。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将领。黄初七年(226年),曹丕驾崩,曹休与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四人受遗诏辅政。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曹休进封长平侯。当时吴将审德屯驻皖城,曹休将其击破,斩杀了审德,收降了吴将韩综、翟丹等人。遂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大司马,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都督扬州如故。

这时,魏国虽在总体上处于战略防御状态,但在淮南,曹休仍频频进攻和骚扰。曹休不断招降纳叛。孙权见曹休实在爱占小便宜,便令鄱阳太守周鲂密求山中豪帅姓名为敌军所知者,挑唆曹休上当,以便伏击。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三、孙权发动石亭之战目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一)周鲂断发诱骗曹休。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县人,少时好学,举孝廉,先后担任宁国长、怀安长、钱塘相,消灭豪帅,迁鄱阳太守,擒获彭绮后,加昭义校尉衔。周鲂恐民帅小丑,不足仗任,事或漏泄,不能引曹休上钩,便诈称自己要向曹休投降,请曹休派兵接应。

周鲂派自幼生长于自己家中的僮仆董岑、邵南送信给曹休,留下其中一人为人质,另一人来回传递信息,并煞有介事地请曹休送来将军和侯印各五十颗、郎将印一百纽、校尉和都尉印各二百纽,用于假授诸魁帅。当时不断有尚书郎到周鲂处查究各种事情,周鲂因而来到番阳郡门之下,剪下头发谢罪。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十分流行,尤其是在一些士大夫心中。儒家学说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更是深入人心,如果断发了,不仅是不孝顺父母,更是对自己的贬低,自己岂不是与奴隶无异了。也就是说,在三国时期的断发属于受奇耻大辱。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曹操断发代首②的故事。

曹休得知周鲂断发之举,便深信投诚是真。魏太和二年即吴黄武七年(228年)经曹休表请,魏明帝曹叡发大军分三路大军征吴:曹休于是率领步骑兵十万人向皖城进发接应周鲂。魏明帝又命司马懿向江陵方向、贾逵向东关方向,三路大军同时进发。

曹休之所以会钻进孙权、周鲂设下的陷阱,除了他不断招降纳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曹休自恃手中有十万大军,又敢于冒险。在淮南方面,曹休节度十万大军。其中,邓州刺史贾逵督本部及满宠、朱灵、胡质等四个军二万人,在曹休的左侧进军,指向濡段坞担任掩护;合肥、寿春等地留有一些守军;徐诈广陵郡应驻有相当兵力。估计曹休亲率之众约为步、骑五六万人,骑兵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③。

秋九月,曹休大军过吴国皖县界,深入吴境。吴王孙权见曹休上钩,便全力以赴地去歼灭之。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二)孙权举行誓师大会。孙权调来歼灭曹休的军队包括:(1)淮南方面,包括濡须坞、牛渚、丹杨、庐江诸军,计三万将士,由濡须督奋武将军朱桓(骆统也已去世)节度;(2)下游方面,包括京口及吴、会诸军、毗陵屯田军等,计三万士卒,全都交归绥南将军全琮节度,因为此前贺齐、徐盛、孙桓等已先后病故,扬州牧前将军吕范拜为大司马,印绶未下,即病故;(3)由辅国将军陆逊从武昌、夏口、柴桑等地抽调来的军队,大约二万人;(4)孙权亲自带兵东行至皖,随侍的中军禁卫一万人。以上共九万精兵。

这九万精兵中,除朱桓、全琮各督三万外,归陆逊直接掌握的是孙权的禁卫军和武昌等地调来的军队,计六个师三万人。

见曹休上当,孙权方面也做好了应对准备。东吴名将陆逊统率中路大军,命朱桓、全琮分别为左、右翼,同样是三路大军,呈包围之势,围堵曹休。为此,在皖,孙权过举行了吴军的誓师大会,以辅国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摄行王事,以重事权;以濡须督奋武将军朱桓为左部督,以绥南将军全琮为右部督,朱、全二人悉归陆逊节度。这就是说,名义上归陆逊节度的军队达到九万人之多,吴国能调上来的全都拼上了,下手之大可以想见。这是罄尽全部家产的豪赌。看来,孙权对瓮中捉鳖的决心非常之大。

据《吴录》记载,“假逊黄钺,吴王亲执鞭以见之。”另,陆机为逊铭曰,“魏大司马曹休侵我北鄙,乃假公黄钺,统御六师及中军禁卫而摄行王事,主上执鞭,百司屈膝。”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说,吴王孙权授予陆逊假黄钺,他还亲自为陆逊执鞭开道,百官分列两旁向陆逊下跪。

假黄钺是比假节、假节钺有更高的礼遇。孙权授予陆逊假黄钺之权,并代行王权。即陆逊有权调动全国各路大军,包括禁军。可以说,孙权个人的军事能力不行,但他会用人,肯放权,在这一点上,孙权比曹操,刘备,诸葛亮和司马懿都高,信任军事主将,孙权算是做到家了。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三)石亭之战。有人说,曹休在石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曹休行事急切,太着急了,曹休率领的魏军完全可以稳扎稳打。而曹休执意不听,三军全速开拔,孤军深入,进军庐江郡。他的侧翼贾逵和司马懿却远远落在后面。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第一,曹休既然不当了,除了后撤外,没有其他好办法。这是因为曹休执行的接应“前来投降的鄱阳太守周鲂”之秘密行动,在排除上当受骗的可能外,曹休理应兵贵神速。我们能不能以“事后诸葛亮”来否定曹休的行军决策。

其实,曹休步骑十万联兵向皖城进发接应周鲂,是经过魏明帝曹叡批准的。等于尚书蒋济上书说:“曹休深入敌方境内,与孙权的精锐部队对垒,而朱然等在长江上游,正处于曹休背后,我看不出什么有利之处。”但曹休还是执意不听,而此时的陆逊正好是张网以待。

魏明帝曹叡在得知军情后,也深感大事不妙,立即诏令司马懿原地待命,又命豫州刺史贾逵放弃东关,全速前进与曹休合兵。但此时已经是为时已晚。曹休已经到了皖城石亭。

石亭此地,今位于安徽潜山市东北,西依大别山脉,南临长江北靠巢湖,地势复杂险厄进易退难,是“打伏击”的好地方。通过吴军的动向,警觉的曹休判断出了吴国的意图,也知道了自己上了吴国的当。但曹休自恃兵强马壮,并不把吴军放在眼里,反而想将计就计,一举击败吴军,拿下鄱阳郡。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第二,石亭之战的具体经过。《三国志·陆逊传》记载:曹休已经觉察周鲂诱骗其的实情,为自己被欺骗感到羞耻,仗着兵马精壮众多,就同吴军交战。陆逊自己率军充当主力,命令朱桓、全琮为左右两翼,三路一同推进,果敢冲击曹休的伏兵,乘势将他们赶跑,并追击溃逃的魏军,一直到了夹石,斩杀、俘获一万多人,牛马骡驴拉的车上万辆,军需器械几乎全部缴获。曹休回到魏国,背上生出毒疮而死。

《三国志·曹休传》记载:魏太和二年即吴黄武七年(228年),魏明帝曹叡兵分两路征伐东吴,派司马懿从汉水南下,曹休率领各军向寻阳进发。敌人的将领假装向他投降,曹休深入敌军,作战不利,军队退回石亭宿营。到夜晚部队突然惊惶,士兵发生混乱,丢弃很多兵器等军用物资。曹休于是向明帝上书请罪,明帝派屯骑校尉杨暨前去劝慰,赐予的礼物更多。

《三国志·贾逵传》记载:太和二年(228年),明帝派遣贾逵统领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支军队,从西阳直接进军东关,曹休、司马懿分别从皖县和江陵进军。贾逵率军到了五将山,曹休再次上表说吴军有愿意投降的将领,请求深入接应。明帝下诏命令司马懿就地驻军,贾逵向东和曹休共同进军。

贾逵估计吴军在东关没有防备,肯定会在皖县合军;曹休孤军深入同吴军交战,必然失败。于是贾逵部署诸将,水陆两路一齐开进,行进了两百里,抓到了吴军俘虏,说曹休已被打败,孙权正派兵截断夹石。

诸将不知道如何出兵,有的建议等待援军。贾逵说:“曹休军队孤军深入被打败,退路被截断,无力组织进攻,撤退又受到了阻击,这正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天都无法等待了。吴军认为我军没有后继,所以才这样部署,现在我军快速进军,出其不意,这就是所谓行动先于敌人以挫伤敌人的士气,吴军看见我军神速进军肯定会退却。如果等待后军,吴军已截断险要之处,我们兵力虽多又有什么用!”就下令加速行军,多设旗号和锣鼓迷惑吴军。

吴军看到贾逵的军队,就匆忙退军了。贾逵占领了夹石,以军粮支援曹休,曹休的军队才振作起来。

《三国志·王凌传》记载:后来王凌跟随曹休征讨吴国,与敌军在夹石遭遇,曹休军队打了败仗,王凌奋力死战冲破了包围,使曹休幸免于死。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综上史料,石亭之战大致经过是,曹休想法很理想,现实却很骨感。曹休的自负给自己带来噩梦般的后果。曹休大军南下路上,大军纵向排列,甚是威武。两军最终在皖城展开交战,吴军三路大军像推土机一样涌向了曹休大军。曹休作战失利,引兵退往石亭防守。

当天夜里,退往石亭的大军发生骚乱,士兵们骚乱溃逃,东吴大军趁势猛攻石亭。曹休难以抵挡,引兵溃逃,吴军一路追击,追杀到夹石。这一夜的溃逃,曹军被杀一万多人,牛马驴骡车辆损失万余,所有军资器械全部被吴军收整。

狼狈不堪的曹休被困在夹石口。关键时刻,贾逵来了!

贾逵带领大军昼夜行军,急行军二百里,四处擂鼓树旗,吓退包围曹休的吴军,顺利进抵夹石口。已经惨败的曹休大军得到了军粮补给,大军顺利撤退。

第三,朱桓的伏击建议有价值但有风险。《三国志·朱桓传》记载:在交战前,左部督朱桓向孙权建议:“曹休本来是因为亲属关系被任用,并不是智勇名将。今日战事他必定失败,失败了必定逃走,逃走时就会经过夹石、挂车,这两处都是险要的地方,如果派一万士兵用木柴堵塞道路,就可以全歼敌人而生擒曹休,臣请求带领所部去截击他。如果仰仗天威,能够生擒曹休来报效国家,便可以乘胜长驱直入,进一步夺取寿春,割据淮南,以谋取许昌、洛阳,这是万世一时的机会,不可失去啊。”孙权先和陆逊商议,陆逊认为不可以,所以这计划没有实行。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朱桓的建议包括分两部分:一是在曹休败退时的必经之路夹石、挂车设伏,生擒曹休;二是如能生擒曹休,还可乘胜追击攻取寿春,割据淮南,威胁许都和洛阳。

然而,陆逊反对的是乘胜追击直取寿春的建议。这需说明两点:一是曹休是被周鲂设计诱骗而来,如果要实施朱桓建议,就得提前派出一万士兵前往夹石、挂车,万一被曹休侦察吴军动向,曹休取消挺进鄱阳“接应周鲂投降”行动,吴方的计谋前功尽弃;二是陆逊是想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曹休,而实施朱桓建议就得分兵,原本只有九万吴军,就剩下八万了。而曹休带领军队有十万人,其中骑兵占五分之一。根据孙子兵法之说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基于此,陆逊是不可能同意朱桓建议的。

最重要的是,魏、吴实力相差悬殊,孙权与陆逊在策划石亭之战时就将主战场设定在东吴可控范围内,避免军事行动扩大。朱桓提出,攻取寿春更不是当时的考虑。

综上所述,朱桓的建议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风险太高了,因此被陆逊否决。陆逊作为三军统帅,稳健是第一位的。陆逊的作战风格一向都是谋定而动,虚实莫辨滴水不漏的,陆逊的这种军事风格天然地决定了陆逊的稳健作战方式,保守谨慎可以使你不犯错,而不冒险很多时候也意味着无法获得更高的收益。

事实证明,陆逊的谨慎是正确的,最后解救了曹休的正是贾逵。此战已经歼敌一万多人并缴获大量辎重,这样的功绩已经足以交差了,没必要节外生枝。这也是陆逊得到孙权信任的原因,因为陆逊对孙权的心思把握得非常到位,孙权没有扩大战果的意思。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四)石亭之战后,曹魏再无力大规模进攻东吴。陆逊在本次战役中担任前线总指挥,可以说中规中矩,基本完成战术安排,也并没有取得重大的成果,可以说是一场合格的防守反击战。石亭之战曹魏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曹休过于自信、犯兵家大忌、曹休在明知道中计的情况下,仍然自恃兵马精多,妄图一战而胜,就是意气用事。石亭之战导致曹魏损兵折将,曹休病死,曹魏再也无力大规模进攻东吴。既然北方曹魏无能力大规模进攻孙吴,而西部的蜀汉是盟友,亦有求于自己,孙权认为,自己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

凯旋的各路吴军部队,都开往首都武昌接受孙权的检阅。让陆逊出入宫殿使用自己的御盖,并拿出最贵重的各种奇珍异宝赏赐给陆逊,当时的其他大臣远不能及。然后欢送陆逊回西陵镇守西部边陲。

而孙权则利用石亭战役的战果,在该战第二年,即黄龙元年四月丙申日(229年5月23日),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州)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吴,孙吴王朝正式建立。而抵御诸葛亮北伐的曹真,也因为曹休病死、入朝接替曹休,迁为大司马,而曹魏的政权开始向司马家倾斜,最终司马家夺了魏国的天下,要说赤壁之战决定了天下三分,而石亭之战则决定了司马家崛起。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终于称帝。陆逊作为居功至伟的首席功臣,被封为前所未有的“上大将军”,位列三公及各将领之上,留在武昌辅佐太子孙登治理荆州事务,孙权则回到建业去了。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从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给了孙权称帝的梦想种子,到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才正式称帝,孙权称帝之路走了30年,足以说明孙权能忍。正如陈寿在《三国志·吴主传》里给孙权的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④”

有学者认为,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于永安,临终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府治事,继续奉行联吴抗曹国策。一个时代就此完结,另一个时代开启了序幕。夷陵之战是汉末时期最后一战,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汉末诸侯混战局面从此宣告结束,三足鼎立的格局正确确立,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三国时代⑤。可从法统上说,三国鼎立只有到了孙权称帝,魏、蜀、吴三国才算正式确立。而称帝位后的孙权,也才名正言顺地与曹、刘两方平起平坐。

自陈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后,许多人都想过把皇帝瘾,正如阿Q所说:“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曹丕和刘备称帝了,孙权还能忍一忍,而当刘备儿子刘禅与曹丕儿子曹叡都称帝了,如果孙权再不称帝,那么他真觉得很没面子了!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最后,以《孙权终称帝》之诗结束本文:

江东基业久传扬,赤壁烽烟映日长。

智勇双全承父志,英雄气概震四方。

东吴水师威名远,赤壁一战定乾坤。

吴主雄心终得展,称帝金陵震乾坤。

皇图霸业宏图展,万里江山入眼帘。

文武百官齐贺喜,百姓欢歌颂万年。

龙旗猎猎迎风展,金殿辉煌映日辉。

孙权称帝天下定,四海升平乐未央。

(二〇二四年五月十九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注:

①魏嘉平四年(252年),曹魏发动东兴之战,韩综当时为魏前军督。同年十二月(公历253年),魏军大败于东关,韩综战死。诸葛恪将韩综的首级斩下,送到孙权灵前祭拜。

②曹操断发代首故事:曹操亲自带兵,在经过一片麦田的时候,曹操下令:“凡是践踏麦田,碎坏麦子者,斩立决。”所有的士兵都小心翼翼地经过麦田,军中骑马的士兵,也都下马用手扒开麦子小心地走过。突然,一只小鸟飞出,惊吓了曹操的坐骑,曹操的坐骑跑进了麦田,毁了一大片麦子,曹操见状就把随行的官员叫来,让官员定自己的罪,官员说道:“怎么能给丞相您定罪呢?”

曹操说道:“我自己制定的法令,自己违反了而不受惩罚,还如何树立威信,如何统领三军呢?”说完,曹操就要拔剑自刎,不过,被身边的人给拦了下来。

曹操谋士郭嘉说道:“《春秋》有曰:法不加于尊。丞相有重任在身,怎么自杀呢?”曹操听了以后道:“那我就割发代首吧。”曹操用剑把自己的头发给割断了,成为短发。

③罗肇前著《三国征战史》,2009年岳麓书社出版,第354页

④【译文】孙权能够委屈自身、忍受屈辱,任用贤才、崇尚智谋,有勾践那样的奇才,真是人中的豪杰啊!

⑤沈忱 何昆著《中国历代战争之汉末烽烟》,2015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第243页

⑥除阿Q及石亭战役地图来自网络,本文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陆逊助孙权解决称帝之难题(陆逊系列第7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