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达41年,究竟是"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作者:观文史说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达41年,究竟是"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刘禅,作为三国末期蜀国的皇帝,在许多人心中的形象一直称不上好。

无论是“扶不起的阿斗”还是“此间乐,不思蜀”等描述,着实让不少人对其有些厌恶。

但近些年来,却又有人说出了另一种看法,表示:其实刘禅并没有那么傻,反而很具备城府,否则又怎能在诸葛亮走后稳坐30年。

那么这种说法是否真实?历史上刘禅到底是“昏君”还是“贤君”呢?

01武侯辅佐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达41年,究竟是"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如果要从皇帝的身份出发评判刘禅,那就必定要分为两个阶段:诸葛亮去世前、以及去世后。

公元223年,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在夷陵之战兵败后,与永安逝世,生前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刘禅,并托孤于丞相诸葛亮进行辅佐。

其实从刘备托孤的语句中,我们能看出来他对于自己的这个儿子的看法:“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达41年,究竟是"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而此时的刘禅已经16岁,在古代算得上是已经成年,所以从刘备这个作为父亲和君主的角度来看,自己的这个太子确实算不上特别具有才能。

当然这种手法被许多人认为是在测试诸葛亮,那么我们往后看。

此时的刘禅初登帝位,虽然是国家的统治者,但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基本所有的政事都交由诸葛亮进行处理。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达41年,究竟是"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此时蜀汉内部的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外有强敌、内有叛乱,而诸葛亮也确实很好的解决了这些情况,并且休养生息,为日后北伐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其中身为皇帝的刘禅,并没有发挥出关键作用,只是万事交给了自己的“相父”,说好的叫做重用贤臣,说不好听些就是“荒废朝政”。

同时在之后也暴露出了他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太过依赖于诸葛亮,甚至没有自己的主张。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达41年,究竟是"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这些对于诸葛亮在的时候,反而会成为极大的优势,平定叛乱、收服南蛮、休养生息,因为刘禅对于诸葛亮无条件的依赖,所以才成就了这样的发展。

但是如果诸葛亮不在了怎么办?又或者他信任的人并没有此等能力又会怎样?

02丞相走后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达41年,究竟是"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此时的刘禅在听到消息后也是悲痛万分,但是诸葛亮的死也引起了更大的风波。

此时身为皇帝的刘禅不能继续呆在诸葛亮的羽翼之下了,他必须要走到台前,但是长时间对武侯的依赖让他的能力也陷入了荒废,所以事情基本还是只能交由了下面的大臣去处理。

但是这些大臣之间原先尚可由诸葛亮领导,此时却是各种的拉帮结派,甚至爆发出了内乱。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达41年,究竟是"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同时,刘禅还极度贪玩,并宠幸了宦官黄皓,因为其会用巫蛊之术,常常能给刘禅带来不小的乐趣,并且时常陪伴在其身边,于是黄皓对刘禅的影响便愈发加大。

当然不是没人指责过这种情况,刘禅之弟刘永就曾当着刘禅的面指责黄皓为“奸佞”,但是之后再黄皓的蛊惑之下,刘禅反而开始疏远刘永。

这样的情况令姜维也无法直视,于是在公元259年,他上书要求刘禅将黄皓赐死,因为其身为宦官但干涉朝政。而刘禅只表示:“他只是个小人物,你就原谅他吧”。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达41年,究竟是"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之后气的姜维当即表示,自己要在“沓中种麦”,从此不敢再回成都,因为他发现此时黄皓的势力已经太大了。

而到了公元263年,姜维接到情报称钟会在关中练兵,有攻打蜀国之意,于是便立刻向刘禅上书,希望能够防患于未然,调遣军队守护重镇。

结果此时的他却依然听信黄皓,对方说能够通灵鬼神趋吉避凶,于是长期以来都开始迷信于这些迷信之道,反而将姜维的奏折所搁置。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达41年,究竟是"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于是之后再邓艾真的开始攻打蜀国时,蜀国并没有做好迎战的准备,致使对方顺利穿过各种险境长驱直入,拿下了成都,最终刘禅宣布了投降,而此时的姜维依然在自己的前线坚守。

对于黄皓的下场,史书中并未记载,陈寿只评价其为“操弄覆国”,在《三国演义》中则写道其被司马昭凌迟处死,钟敬伯先生评其为“西蜀基业,卒为黄皓所蛊。”

而这里就出现问题了,如果真如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刘禅并非是昏君,那么“宠幸宦官”“荒废朝政”“识人不明”,又该是如何解释呢?

03平庸君主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达41年,究竟是"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从作为一名皇帝来看,刘禅的表现可以说是十分不合格的,他或许不是一个残暴血腥,自私淫乱的“昏君”,但也是一个碌碌无为、荒废朝堂的“庸君”。

当然,刘禅确实不像是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样,甚至有一些傻,单从出身和周围的生长环境来看,刘禅是肯定具有一些的机智的,但是放到君主这层身份上讲就只能说是“小聪明”了。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乐不思蜀”,有人说他这样说过以后,保住了自己的生命与富贵,这样的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毕竟41年的皇帝生涯,自然会让他具备了一定的眼光,不过也确实是能说是个人的小聪明罢了。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达41年,究竟是"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所以刘禅确实只能被称为“庸君”,或许没有那么“昏庸”,但是却十分的“平庸”。

这样的君主在朝堂稳固、能臣当权之时,只需要信任对方便能够让国家取得发展,但如果是错信于人,国家危亡之时,反而只会为帝国的崩塌提供助力。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达41年,究竟是"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与刘禅相似的还有明朝的万历皇帝,前期对于张居正的无条件信任,即使他放手了权力依然能够让明朝取得中兴,但是当张居正死后,明朝党政严峻之际,能力的不足加上长期对朝政的荒废,只会令国家陷入深渊。

而蜀汉的情况也是如此,自失去了荆州后,整体的战略主动就大幅下滑,夷陵兵败、刘备去世,更是让国家的情况更加危急。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达41年,究竟是"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即使有诸葛亮在,但是只依靠他的个人能力显然无法完全挽回国家,并且多次的北伐已经将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给掏空。

之后无论是姜维的坚持完成北伐,还是其他人希望的防守为主,恐怕也都是在苟延残喘,所以蜀汉的灭亡也不仅仅是刘禅的问题。

也能说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所被抬上如此复杂的高位后,所面临的必然后果吧。

信息来源

[1] 陈寿·晋 :《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

[2] 新民晚报 2020-02-28:黄皓之蛊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达41年,究竟是"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达41年,究竟是"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