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乡村记忆——料豆儿

作者:清荷留香
乡村记忆——料豆儿

写下题目——料豆儿,自己也觉得生疏了。因为,这是太过久远的记忆。

所以写,是因为女婿从老家带回一袋炒过的熟豆子。见到后,我脱口而出的叫它“料豆儿”。竟是听懵了三十大几的女婿,看他懵懂的样子,我笑着讲了这段久远的记忆……

——引言

乡村记忆——料豆儿

——是在六十年代的农村……

牲口棚里,亮着的卫灯,闪着昏黄的光,照着棚里正在咀嚼的牲口,长长的牛舌头,风卷残云般的刮食着还剩下不多的饲草。在饲养棚的一角,几匹健壮的马,正在舔食着料槽子里的草料。

刚刚添完料的饲养员,微微嚼动着的嘴巴,不易察觉出来的响声,在黑下来的夜色里,还是有了嗄嘣响的声音。

乡村记忆——料豆儿

晚饭后,前来记工的社员们,陆陆续续的走进了牲口棚,“大车把式”快步走到马儿跟前,伸手抓一把草料,大声喊着饲养员的名字,指责他给马儿放的料太少。然后,还不解气的质问:

“是不是你和这畜牲争料吃了。”

“我就是再馋,也不能和干一天活的牲口争嘴吃呀!”

饲养员高声的辩解着。

可他心里还是犯起嘀咕,难道偷吃了不多的料豆儿,真的让人看见了,理屈的他,还是在车把式的眼见下,又给马儿添了半瓢料豆儿。

乡村记忆——料豆儿

前来记工的人,越聚越多,在渐起的嘈杂声中,记工员大声的点着名字,记着每个人的“几分天”。生产队长低着头,叭嗒着老旱烟。等记工员记完工,他开始分配着明天早上的活计。等人们听清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本该回家歇息去了,可老少爷们还是舍不得离去,聚在一起闲谈了起来。

这时候,有个年轻人走到车把式跟前搭讪着,眼晴盯着吃料的马儿,伸出手来想从料槽里摸几粒料豆儿吃,可是,手还没抓到,屁股蛋子上就挨了一脚。

“你真是欠揍呀,怎么还敢和马儿争料吃。”

想吃料豆儿的小伙子,自然的不服气。然后,当着车把式的面问:

“你敢赌个誓,你当车把式,从来没偷料吃…”

人们把目光纷纷投向了车把式。

“谁偷吃,谁烂肠子……”

义正言辞的车把式,在并不明亮灯光下,还是映出来一个高大的身影。可人们看见的,只是他那张铁青的脸。

一场由料豆儿引起的风波,愈演愈烈……

乡村记忆——料豆儿

还是言归正传吧,文中的料豆儿,其实就是炒熟了的黑豆。是为了给干重活跑长路的马儿育膘添力,特意炒制的精饲料。

你可别小看了这料豆儿,在集体经济的年代,真的很金贵。那时已有十几岁年龄的我,经历过,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情景。直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不过,到了六十年代末,集体经济有了发展,各家各户的日子也富裕起来。等到秋后,生产队分了豆子,母亲就会用黑豆做一些老酱。自然少不了的是炒豆子。等大铁锅里噼里啪啦一响,我们这些半大孩子,就闻着香味跑来母亲的面前,等着要吃炒熟了的豆子。当然了,母亲就会一人一把的分给我们,料豆儿吃在嘴里,嘣脆干香,母亲便会大声嚷嚷着:

“行了,行了,炒的豆子不多,等你们吃够了,我这老酱就做不成了。”

已经懂点人事的我们,在母亲的驱逐下跑了出去。可以说,从那时候开始,料豆儿的记忆,就根深蒂固了。

乡村记忆——料豆儿

后来,明明知道料豆儿的料字,是专指作牲口饲料的意思。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至今为止,无论是人吃,还是记忆,见了炒豆子,还是抹不掉这个料字。可见,料豆儿的记忆,是刻在了骨子里。

……

后来,我把女婿带来的料豆儿,当作了零食,在合适的时间,静下心来,一粒一粒的咀嚼着,尽管已经吃不出过去的豆香,或许品尝的是人生抹不去的记忆吧。

(注:文中“车把式”,是本地人对负责赶马车的人的俗称。

“几分天”是当时的一种记工方式。早出工为二分天,上下午出工各为四分天。)

二零二四年五月十七日

乡村记忆——料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