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董卓之死非结束,脆弱平衡被打破:汉末浩劫是朝廷权威不断丧失的过程

作者:南方周末

虽然《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的精彩回目是虚构的,但董卓从洛阳后撤到了长安,这个结果,是确定的。

董卓初平二年(191年)四月到的长安,一年后,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就被吕布杀掉了。后世民间,编了吕布与貂蝉的故事。

吕布为何要杀董卓

先还是说历史如何。

吕布为什么要杀董卓呢?

第一是地缘矛盾,凉州人和并州人之间,关系不好相处。

吕布是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人,董卓的嫡系部队,是凉州人。凉州军团和并州军团,同是汉朝最英勇善战的精兵,并称“并凉劲兵”,一直憋着彼此较劲。现在吕布率领的这支并州部队,投靠到凉州人董卓麾下,凉州的将领们,对他是瞧不起的。而且大家都是军人,直来直去的,很多事情也就摆在脸上。

胡轸作为凉州人里的大人物,扬言要杀掉吕布,就是一种表现;吕布杀掉董卓后,凉州人李傕、郭汜的反应,是立刻把自己军中的并州人都杀光了,更是这种敌对情绪的爆发。

第二,是董卓的情绪不稳定。

董卓是个挺复杂的人,他身上有疯狂嗜血的野兽属性,也有忍性矫情的权奸属性。

当董卓的权奸属性占上风的时候,他就很清楚,自己不能只依赖凉州军团,也要拉拢关东名士,也要笼络吕布这样的非嫡系军事力量。

但当野兽属性占上风的时候,那就怎么爽怎么来,不会克制自己了。

关东豪杰起兵之后,董卓迁都长安,然后兴建高大坚固的郿坞,积存了大量粮食,宣称:“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花这么大功夫经营退路,让人分明可以感受到,董卓已经相当泄气,进取天下的梦,做不下去了。

人失去梦想之后,就会更加放纵。董卓知道要杀自己的人很多,用勇猛的吕布给自己当保镖。理性上,他知道一定要善待吕布;但怒火上来了,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用手戟——当时常用的一种投掷类的武器——投掷吕布,要不是吕布身手矫健,直接就被钉死了。

第三,是吕布和董卓的一个侍婢私通。

史书没提这个侍婢的名字,她的存在,也不牵涉到什么阴谋。

吕布这样一个英武壮盛的男性,时时要在董卓的后院进进出出,发生这样的事是一点也不奇怪。

这时候,司徒王允等人开始图谋董卓。王允出身著名的太原王氏,就是说也是并州人,和吕布能够套得上一点老乡关系。虽然王允其实瞧不起吕布卑微的出身,但这时候还是愿意纡尊降贵,对吕布很好。这么一个高贵的士族愿意和自己交往,吕布很快被感动了,主动把董卓几乎要杀自己的事,向王允说了。

王允觉得这简直是天赐良机,立刻建议:那你就帮我们把董卓杀掉吧。

吕布考虑到干父子关系,有点犹豫。王允说:“你姓吕,和他本来就不是亲人。现在生命都有危险,那个干父子关系算什么呢?”

于是吕布就同意了。

所以,杀董卓这件事,王允的计谋其实是很简单的。当时他要在董卓身边找突破口,很可能不止有吕布一个考察对象。发现吕布是可以利用的人,就干净直接地提出建议,然后立刻行动,一举成功。

毕竟,阴谋越复杂,牵涉到的环节就越多,牵涉到的环节越多,败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布一个多米诺骨牌似的超级复杂的局,小说、影视里也许好看,现实中往往反而是笨。

为了表彰吕布杀死董卓的功绩,王允把自己的“温侯”的头衔,转让给了吕布,从此才有“吕温侯”一说。杂剧和《三国演义》里,在董卓死之前,很多人都叫吕布为温侯,是通俗文艺任性地处理历史信息的表现。

民间三国的演绎:貂蝉吕布为夫妻

再说民间三国。

宋朝的瓦肆里,“说三分”就非常流行。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南宋的时候,在临安也就是杭州的说书先生,应该怎样讲述吕布刺杀董卓的故事?

凉州人和并州人之间的矛盾,肯定是不会多讲的,这都是我大宋版图之外的地方。尤其是吕布的家乡五原郡九原,在并州的北部边缘,即今天的内蒙古包头一带,跟大宋百姓讲吕布是蒙古来的,还不如讲《射雕英雄传》呢。

所以有些地理概念,模糊处理为好。一般听众对地理没什么兴趣,这是显而易见的。各种平话、小说里那么多地理错误,谁在乎了?

所以划重点:吕布和董卓的侍女私通这个情节,最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宋代人怎么讲这个桃色故事的不太清楚,但肯定已经有大量创造,到了元代,吕布和貂蝉的故事,就已经称得上情节曲折细节饱满了。

有一出杂剧,叫《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就讲这事。

先交代一下杂剧里吕布是为什么背叛丁原投奔董卓的。吕布做丁原干儿子时,一次为丁原洗脚,发现丁原脚上有个黑瘤。丁原还很得意,说这个瘤子不一般,意味着“有五霸诸侯之分”。吕布想,其实我两只脚上各有一只黑瘤,一个瘤子就有五霸诸侯之分,两个瘤子不得封个王爷吗?看来你这个小小的干爹承载不了我大大的前程,于是就抡起脚盆拍死丁原,骑上赤兔马投奔董卓去了。

后来董卓专权,想要篡位,上天也被惊动了,就派太白金星来点化他,就是《西游记》里接孙悟空上天的那位。这个天地间最忙的老头,变成道士跑到董卓府门口,大笑三声,大哭三声,然后丢下一匹布,走了。

布的两端,各写一个“口”,布的中间两行字:“千里草青青,卜曰十长生。”

董卓看不明白,于是把大学者蔡邕找来问。

蔡邕解释说,布的两端,各写一个“口”,两个口是吕,这不就是吕布吗?

蔡邕又说:千里草是个董字,卜曰十是个卓字。所以,这意思是吕布要保您成就大业。

董卓很高兴。

但蔡邕转身就去找王允说了这事,说这是上天提示,可以利用吕布杀董卓。

但怎么才能拉拢吕布呢?王允很困惑,回家到后园,看见了自己的干女儿貂蝉,在那里焚香祷告。

于是王允审问貂蝉,你在祷告啥?

貂蝉就说了,自己是忻州木耳村人氏,姓任,小字红昌,曾被汉灵帝选为宫女,手捧貂蝉冠,因此唤作貂蝉。

后来灵帝将貂蝉赐给丁原,丁原又把她许配给干儿子吕布为妻。黄巾之乱时,夫妻失散,貂蝉落在王允府中,被收为义女。这天,貂蝉在楼上看见吕布骑赤兔马从街上走过,因此才有了这番祷告。

王允于是醒悟了,“兀的不是连环计,却在这妮子身上?”他对貂蝉讲了一堆古代女人为男人的事业牺牲的故事,然后说,儿也,你就别在乎贞洁了,我把你献给董卓,“博一个救帝主万代姓名香。”当然,也许诺了事成之后,让吕布和貂蝉夫妻团圆。

王允先安排吕布和貂蝉见了面,夫妻俩悲喜交集。王允说,虽然你们本是夫妻,但貂蝉既然是我的女儿,还要按照嫁女儿的流程来操作,你们再等两天,我先把董太师请来,算双方家长见个面。

于是王允请董卓来做客,进入貂蝉色诱环节。写到死胖子好色的丑态,深谙观众心理的作者,显然也很兴奋,那一场戏描摹得细致生动,不逊于当今的影视剧改编。

王允把貂蝉送到董卓府里,吕布闻讯后打上门来,王允说貂蝉是被董卓抢走的。于是吕布就去找董卓算账,打倒董卓后,吕布又跑到王允那里。

董卓派李肃去抓吕布。王允向他解释说,貂蝉是吕布的妻子,所以董卓不对,又跟李肃讲,你祖上是李通,是东汉开国功臣,你也应该反董啊。李肃被说动了,于是大家联手,把董卓杀了,大团圆结局。

杂剧是这样,《三国志平话》的设定差不多但更简单,吕布听说貂蝉被董卓接进府去,直接过去一剑把董卓宰了。

《三国演义》的处理:貂蝉是美女间谍

下面再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里,没有貂蝉的身世,貂蝉也不是吕布的妻子。

罗贯中抛弃传统设定,可能是因为他的道德感比元杂剧的作家们要强。

杂剧里,吕布与貂蝉的夫妻感情非常深厚真挚,王允利用他们渴望团圆的心理,逼迫貂蝉去挑拨吕布和董卓的关系,可以说手段相当卑鄙龌龊。

罗贯中还是敬王允是大汉忠臣的,不想让他如此。拿掉了貂蝉与吕布的旧情,只保留貂蝉是王允干女儿的设定,让她主动为国尽忠为父尽孝,貂蝉显得更崇高,王允也完全洗白了。

但这么一改,另外带来一个问题,吕布为了貂蝉反叛董卓,动力就显得不足了,所以还要放大貂蝉的魅力和手腕。所以《三国演义》加了很多戏,讲貂蝉怎么在吕布和董卓之间挑拨搓火。貂蝉就被塑造成了一个特别高明的女间谍的形象。当然,现代读者可能会对《三国演义》里的貂蝉不满,觉得她就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工具,看不出她作为一个女性自己的诉求,还不如杂剧里那个貂蝉来得有血有肉。

确实,杂剧因为根本不在乎历史,有时候还真会创造一些特别动人的设定。

有一出杂剧《关云长单刀劈四寇》,给吕布和貂蝉安排了这样的结局: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反长安,吕布和他们打,突然流鼻血,就战败了。

于是貂蝉劝吕布,这种仗打下来有什么意思,就是赢了也无聊,皇帝封你做“交辽王”,我们就到你自己的国家去吧。

这个故事,其实和央视的电视剧《三国演义》“貂蝉已随那清风去”是一个思路,区别是不是貂蝉一个人,而是吕布和貂蝉一起。

所谓交辽,是胶东半岛、辽东半岛一带,到海边去了。让吕布从此远离中原纷争,成为那个被称为海贼王的男人,还是挺带感的。

可惜,现实没有这么美好。历史上的王允,形象不像《三国演义》那个高洁,很多作为,比杂剧还令人愤慨。而董卓的死,其实是一场更大的灾难的开端。

王允:一个忠臣是怎样搞砸一切的

董卓死后发生了什么?先简单介绍一下《三国演义》的剧情,然后说说背后的历史。

《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正邪分明。

正义的王允,设计杀了凶残暴虐的董卓,然后长安城开始全民狂欢。

突然有人禀报,有人伏在董卓的尸体上大哭,一看,原来是大学者蔡邕,蔡文姬的父亲。

王允说,董卓是逆贼啊,你怎么能为他哭呢?蔡邕说,我也知道他是逆贼,但是他对我有知遇之恩,所以有点感慨,但是我心还是向着汉朝的。

王允不理这个,决定处死蔡邕。蔡邕说,我正在写史书,你可以给我施加别的惩罚,留我一命,让我把史书写完。

王允说,当年汉武帝不杀司马迁,司马迁写成《史记》,《史记》是一部“谤书”,里面全是诽谤汉武帝的话。我不能留着蔡邕,让他再写一部谤书。

这时,董卓手下的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四个,听说董卓被杀,“连夜奔凉州去了”。他们请求王允赦免自己,王允不同意,认为董卓手下就这四个人罪过最大,赦免别人可以,赦免他们不行。

李傕他们决定逃亡。李傕身边,有个谋士叫贾诩,他说,你们抛弃大军单独逃走,一个亭长就能把你拿下,不如起兵造反。成了就控制朝廷,不成再逃不迟。

李傕他们同意了,于是散布流言,说王允要杀掉所有凉州人。恐慌制造很成功,于是凉州军人都跟随他们反叛,向长安城杀来。

王允自然派吕布迎敌,吕布自然是所向无敌,但中了李傕他们的调虎离山之际,李傕等人还是偷袭长安成功。

眼看已经败局注定,吕布喊王允和自己一起逃走,王允不同意,吕布就自己走了。

李傕的大军,围住汉献帝,说杀了王允,我就退兵。

这时王允不逃走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他跳下城楼,说我就在这里。于是李傕等人杀死王允。

《三国演义》这个故事,王允是了不起的忠臣,最后关头还挺身护主,死得非常壮烈。所以史官有诗赞曰:

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

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

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

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王允的行为,只有杀蔡邕,让人觉得有点过分。不过蔡邕在董卓死后,全民狂欢的时候,去趴到董卓尸体上痛哭,也有点过分,你觉得董卓对你好,哪怕悄悄哭呢?好像是有点浮夸的表演欲。古典文人评点《三国演义》,对王允的行为大概还是认可的。

另外一个引人瞩目的人物,是贾诩。要不是贾诩一句话,李傕郭汜他们就逃亡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他一句话制造了一场浩劫。贾诩这个谋士,有点邪性,但是真聪明,深谋远虑智商超群,难怪他在后面的剧情里还有重要戏份。

总的说来,《三国演义》是讲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悲剧故事。

真实的历史更灰暗残酷

真实的历史,则要灰暗残酷得多。

我们先看一下,历史上的王允的早年履历。

他出身太原王氏,魏晋南北朝时期乃至于唐朝,这个家族一直影响力巨大,东汉末,他们已经是大家族。所以,王允是典型的士族出身,他的人生路径,也是典型的名士路径:青少年时代就有大名士为他宣传造势;三公级别的高官,抢着要王允到自己的部门来工作;一路和宦官集团作斗争,等等。

比较引人瞩目的一件事,王允参与了平定黄巾之乱,发现了一封信,大宦官、十常侍之首张让和黄巾军勾结。王允就把张让举报了,但是结果,汉灵帝没有处理张让,反而把王允丢进了大狱。

这事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张让太奸诈,汉灵帝太糊涂,所以汉灵帝就是不愿意惩罚张让。

一种,王允是诬告,张让证明了自己是清白的:我勾结黄巾,我有任何好处吗?他们文化人伪造个书信可太容易了,王允就是想害我啊。

东汉末名士和宦官的斗争,名士们一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义的,为了绝对正义的目标,那就是任何卑鄙无耻的手段都可以用。王允如果这么做了,也不奇怪。

因为是宦官的敌人,汉灵帝时代,王允的处境一直不妙。汉灵帝去世,王允翻身了,但王允真正成为特别重要的人物,是董卓掌权的时代。

王允又被任命为司徒,同时兼任尚书令。

北京大学的祝总斌先生有个经典论断:一个官员,如果同时拥有领导百官和参与决策的权力,不管他正式的官名叫什么,他就是真宰相。东汉的制度,倾向于把宰相的权力拆开,也就是避免出现真宰相:百官之首的是司徒,国家的决策机关是尚书台。可是,现在王允既是司徒又是尚书令,那就是真宰相了。

而且,董卓的战略,是先让王允带着汉献帝到长安,自己带兵留在洛阳,和讨伐自己的关东群雄交战,长安的事情,一切王允说了算。这对王允真是绝大的信任,所以也可以推论,董卓的各种作为,王允至少在公开表态上,也都是支持的。

后来董卓自己也撤回了长安,开始是对王允仍然非常好,但后来慢慢发生了矛盾,具体是啥不知道。一年后,王允等人联络上了吕布,杀了董卓。

《后汉书》说,杀了董卓后,王允的脾气就变得很坏。《三国演义》里王允杀了蔡邕,这是历史事实,但是留心细节,也有很大区别。

蔡邕这个人,是典型的大知识分子。学问是真好,大局观也好,看天下形势,眼光很准,但是行动能力很差。

董卓专权,想利用蔡邕的名声,请蔡邕当官,蔡邕是逃避的。但董卓说你不来我就杀你全家,蔡邕也就来了。然后董卓有一些特别过分的事情,蔡邕是劝阻的,偶尔也会成功,但多数时候说了也白说。于是蔡邕想逃亡,蔡邕的同族弟弟说,你长得很奇怪,走到哪里都会引起围观,你怎么逃啊(“君状异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于是蔡邕就放弃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董卓时代,蔡邕对董卓的配合度,显然是远远不如王允的。下面引史书原文: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后汉书·蔡邕传》)

注意,王允杀了董卓之后,蔡邕并没有趴在董卓尸体上痛哭。只是一次在王允办的聚会上,蔡邕没有欢欣鼓舞,还叹了口气。于是王允就怒了,坚决要杀蔡邕。

王允说,当初汉武帝不杀司马迁,导致谤书留下来了,所以不能让蔡邕写汉史。这话是历史上的王允真说了的,他特别强调,让蔡邕写历史,“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联系王允之前的作为,恐怕他和董卓合作期间,有些事情,他是真的害怕被写下来。

还有,蔡邕只是叹气,叹气不见得是为董卓死了伤心,也可能是为即将爆发的冲突担忧。将要发生的冲突,恰恰是王允无法面对的,所以王允就被触怒了。

董卓死后的局面:平衡打破了

董卓死后是个什么局面?

本来,董卓给党人平反,给名士官做,相反不给自己手下的军人特备好的职务,也算得到一部分名士的支持,同时凉州的军队,当然是支持董卓的,所以虽然局面够糟了,但也算保持着一种脆弱的平衡。

现在把董卓杀掉了,平衡就打破了。

而且《三国演义》弄错了一件事(当然这是民间三国的传统错误),李傕、郭汜这些人不是已经回到凉州老家了。董卓原来把他们布置在对付袁绍那些人的东方前线,具体说是“陕”,也就是今天河南三门峡那个地方。

也就是说,这些凉州军人在东边,往西是汉献帝和东汉朝廷此时所在的长安,再往西才是他们的凉州家乡。他们是在离家乡很远的一个陌生的环境里。

在这种环境里,这些人突然听说自己朝廷里的靠山被杀了,可以想象一下,他们是不是很容易陷入恐慌?像《三国演义》说的他们回家乡了,散布要把凉州人杀光的谣言,其实是很难见效的,你朝廷有什么本事到凉州来搞大屠杀;但现在他们这种处境,是很容易相信的:这支部队已经成了朝廷和东方群雄之间的一支孤军了,而朝廷和东方群雄之间又明显在试图和解,根本不需要人刻意散布,这种谣言是会在军队里自发产生的。

这个时候,对王允来说最好的办法,是派一个威望足够,朝廷能信任,凉州军人也能接受的人,去领导凉州的军队。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吕布肯定不行,威望不够,又是杀董卓的凶手,又是并州人,凉州军人瞧不上他。但应该说人选还是有的,就是当年平定黄巾军的皇甫嵩。有人给王允提了这个建议,但是王允拒绝了,理由是不解除凉州军人的武装,就无法让东边的袁绍他们安心,那就没法跟袁绍他们谈判。

文化人做事往往如此:想得太远了,就不愿意解决眼前的问题。

你要解除他们的武装,就要给他们一个赦令,宣布凉州军人无罪。说实话,赦令给了都未必有效,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很容易反悔的东西,但是王允各式各样的顾虑,就这都不愿意给。那这就太容易给人一种心理暗示,武装要解除,赦令又不给,你就是想要我们的命。

还有,王允和吕布的关系也开始变坏。他一个大名士,和吕布这种出身卑微的人搞好关系,估计心里就有点委屈,杀董卓之前没办法,杀了董卓之后,那瞧不上就藏不住了,吕布的建议,他也不听。吕布的建议其实蛮有见识的,他劝王允把董卓的财产,分给朝廷里的官员和将校,给大家点好处,咱们好歹加强内部团结吧。但王允就是不接受。

总之,一切可能改善局势的建议,王允都拒绝了。这个时候,李傕那边,贾诩提了那个要命的建议,造反吧。

和《三国演义》的区别是,凉州军人当时的处境,根本就是个火药桶,没有贾诩提这个建议,也会有别人提;李傕不反,也会有别人反。贾诩确实聪明,但是这种聪明也并不神奇,恐惧心理导致攻击行为,这是再自然不过的反应。所以不是贾诩一句话制造了浩劫,而是浩劫基本已经注定要发生了。

李傕在董卓手下其实地位并不高,他手下就几千人,他就率领着几千人向长安杀去。但是恐惧中的凉州人都来归附李傕,这支军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进而像一场大雪崩一样势不可当。于是长安沦陷,吕布逃亡,王允自杀。说到王允之死,《三国演义》基本就是照搬史料的,确实非常的英勇壮烈。

所以说,历史是灰色的,很多事情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正邪之争。这段历史读下来,最摄人心魄的,是你会感受到一种吞噬的力量,大崩溃在一点点逼近,而并不能说是坏人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却在不断为崩溃快点到来煽风点火。

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笔记还是《三国演义》,都描写了董卓被杀之后,长安城里的民众狂欢的场景。他们以为是灾难结束,其实是更大的灾难的开始。杀死董卓后的狂欢,是许多长安人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快乐。

汉末浩劫:权力与权威

董卓被杀之后,董卓手下的李傕、郭汜等人起兵,杀进了长安城,杀死了王允,控制了朝廷。接下来,又将发生什么呢?

先讲民间三国的说法。

有一部元杂剧,叫《关云长单刀劈四寇》。

这部戏,把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称为凉州府四寇,上回说《三国演义》,不知道李傕等人是从东方起兵的,而认为他们是从凉州起兵的,这个错误杂剧已经犯了。不重视地理,是民间传说的基本特征。

按照杂剧的设定,西凉四寇的武艺,非常高强。当然还打不过吕布,但是吕布突然流鼻血,于是带着貂蝉跑了,到渤海湾一带,去做海贼王了。

汉献帝就落到这四位手里了,他们想把汉献帝带到西凉去,国舅董承知道了,赶紧带着汉献帝逃亡,奔洛阳。

四寇追了过来,刚巧,曹操带着军队,遇到了汉献帝。于是曹操护驾,和四寇大战。

曹操手下的大将有曹仁、许褚、曹璋,曹霸,——照例,这里不能较真,曹彰这时才四五岁,曹霸则不知道哪里来的,想必不是那位善于画马的唐代画家。

反正结果是,曹营众将,根本不是四寇的对手。

眼看曹操要跟着汉献帝一块儿完蛋,救星到了。

关羽回家乡祭祖,刚巧经过这里。于是关羽仗义出手,“一口刀超古越今,将四寇一刀一个都劈了”。

关羽刀劈四寇,立了大功劳,连带着不在场刘备、张飞也升了官,刘备本来是县令,升为德州太守,关羽是荡寇将军,张飞是车骑将军。当然,这里照例体现了杂剧作者对汉代官制一无所知。

德州这个地理概念,汉末三国是没有的,刘备做过平原县令,元代时平原县属于德州,那平原县令升官,就做德州太守吧。

说关羽是荡寇将军,张飞是车骑将军,这两个将军,级别差得很远。

东汉的将军,由高到低排序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右、左、后将军—各种杂号将军。也就是说,车骑将军是级别最高的将军之一,而荡寇将军则属于杂号将军。

历史上,关羽是做过荡寇将军,当时刘备自己只是个左将军,所以他封手下最多就封到杂号将军。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关羽是前将军,张飞右将军,同级别,关羽排名在前。刘备当皇帝了,关羽已经死了,张飞拜车骑将军,这是张飞这辈子做到的最高军职。

但杂剧作者大概是觉得前将军、右将军听起来不够威猛,荡寇将军、车骑将军都蛮有气势的,至于这两个将军不是一个量级上的,这个就不关他们的事了,反正观众也不会管。故事讲得热闹好听就行。

民间三国,这一段是一个快乐结局的游侠英雄的传奇。

读书的时候经常有个感受,老百姓爱听的故事里,老百姓的苦难,反而讲述得是最少的。因为古代老百姓的日子真的太苦了,远处看看身边看看,哪里都是苦难,我何必再去听你讲老百姓的苦难的故事?讲帝王将相公子小姐受苦落难的故事,倒是容易被唤起同情心,反而是讲老百姓自己的苦难,老百姓最不爱听。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我扛住生活的苦难已经够艰难了,就不劳文艺作品再来添一根稻草了,你就让我享受一下庸俗的快乐吧。

回到真实的历史,那么这段历史没有刘备、关羽、张飞什么事,汉献帝情势危急,曹操来救场,也是李傕郭汜掌权后三年多以后的事了。

这三年里发生了非常非常多的事。

这些事,《三国演义》有大体忠于历史的叙述,要说有所区别,就是《三国演义》还是给一些人加了一点道德光环,而且把历史最残酷的一面,给遮蔽了。尽管《三国演义》里写到这几年的景象已经很悲惨,但真实情况还要恐怖惨烈得多。

要把当时的人物关系和每一次战乱的具体原因给讲清楚,需要花很多很多时间。我这里就简单点概括:反正各式各样的拥有一丁点兵力的人,会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原因就开战,于是就是无休止的你打我我打你,正常的农业生产当然也根本无法进行。

与此同时,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地震,蝗灾,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洪水泛滥,下一年即兴平元年(194年),四月到七月,老天爷没有下一滴雨。

整个关中地区,到处是闪烁的凶器,屠夫的狞笑,妇孺的哭嚎,新死人的鲜血流成河,上面漂浮着陈死人的白骨……许多地方,却看不见一粒米。

董卓被杀时,关中地区还有几十万户人家,到兴平二年(195年),也就是仅仅两年多过去,这里的人死的死,逃的逃,也就几乎荒无人烟了。

面对这样的景象,让人很容易想起《诗经》里的一首诗: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是汉末再往前差不多一千年,另一次关中地区的大毁灭后,也就是西周王朝覆灭后,一位诗人留下的诗句,到底是谁造成了这一场大灾难啊?

这个问题,差不多是读中国古代史,会发出的永恒天问。西方人也一样,他们说到罗马帝国的毁灭,也是这样的困惑。

过去的回答,往往倾向于归结为某个人的原因,比如东汉这次,就归结为董卓,《三国志》《后汉书》就是这么理解的,他们骂董卓是自有人类以来最大的灾星(“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三国演义》要追随正史,也是这么理解的。然后李傕郭汜这些,是些小一号的灾星。

现代人可能不能这么理解问题了。这不是要为某个坏人洗地,而是说,看问题不能这么简单化。

汉末这段历史,可以明显感受到,是一个朝廷权威在不断丧失的过程。

汉末:一个朝廷权威在不断丧失

权威不是权力,权力是有形的,比较容易说清楚的;权威是无形的,是一种让人自愿服从、支持你的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

现代社会学、政治学一般的说法,政府应该拥有三种能力:奖励、惩罚和权威。

奖励和惩罚都是权力,通过奖励让人服从,那真金白银要花出去;通过惩罚让人服从,那就要建设军队、警察、监狱……也是大把的钱要花出去。

通过权威让人服从,你说话了,他就服从了。

所以一个政府如果没有权威,就意味着行政成本会无限拉高。所以权威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最核心的资源。《资治通鉴》开头那一大段关于“名分”的议论,用现代政治学的话说,就是如何维护权威。

而权威的问题,难就难在,它几乎无法跳过长时间积累的过程,就是权威是离不开传统加持的。

我们再梳理一下汉末朝廷的权威是如何不断丧失的——

汉灵帝死后,本来是大将军何进掌权的局面,如果何进不是一定要把宦官往绝路上逼的话,这个局面本来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外戚掌权,对东汉来说是传统,也就有相应的权威。

但是何进死了,当时洛阳城里,两个有机会掌权的人选,一个是袁绍,一个是董卓。两个人权威都不足。

袁绍只能代表东部地区,董卓只能代表西部地区,而东汉的社会,东西部的撕裂已经非常严重了。东部经济、文化是绝对优势;西部军事上是绝对优势,谁服谁?

在东部的名士眼里,董卓你算什么呀?史书上说,董卓是“六郡良家子”,是西部几个特别能打的郡,很好的家庭出身的孩子,要搁西汉的话,这和飞将军李广是一个出身,很受人尊重的。但东汉的话东部名士就是瞧不起你,你就是个异类,你是汉人还是胡人,根本不重要,你来自西部,我就瞧不上你。

在西部的凉州、并州的军人眼里,你们这些名士,一天到晚高谈阔论,能解决什么实在问题吗?要不是我们过刀头舔血的日子保护着你们,哪有你们的岁月静好啊!至于士族主导下的社会秩序对经济繁荣的意义,他们当然理解不了。袁绍觉得董卓在他们袁家手下工作过,按照东部地区的价值观,你就是我的门生故吏,你就得忠于我。董卓说我们凉州人不吃这一套。

一部叫《献帝春秋》的书说:当董卓提出要废掉汉少帝的时候,袁绍挺身而出,慷慨陈词,认为这绝不可行。董卓咆哮道:“竖子,天下事难道不由我决定吗?我现在要这么做,谁敢不从?你觉得董卓刀不锋利吗?”袁绍回答:“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别以为就你董卓了不起,于是拔出佩刀,作了一揖,扬长而去。这个场景戏剧冲突拉满,《三国演义》自然也引用了。这个画面,也可以看作汉末东部和西部决裂的标志。

接下来就是两个权威不足的人的竞争了。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董卓不断做愚蠢的决定,结果把局面搞糟了。实际情况要更绝望,因为董卓权威不足,他做什么都会有很多人反对,而只要有足够多的人捣蛋、扯皮、摆烂,足以让任何决定变成蠢决定。能力不足,可以设法提升能力;权威不足的问题,短时间内往往是无解的。

不过我们前面说了,董卓能力其实还可以,权威不足也多少有点,所以还多少形成了一种脆弱的平衡。但是王允把董卓杀了,然后各种矛盾进一步爆发。

李傕郭汜掌权之后,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人不但在士族阶层眼里没有地位,在凉州军人眼里也没有什么地位。他们不是像《三国演义》里写的,是董卓手下的最重要的四个帮凶,而是一些本来不重要的人物,董卓死了,然后凉州军人里相对重要的几个人也死了,因缘际会,他们四个冒出来了。

于是别人自然会想,你这孙子都做了这么大的官,我为什么不可以?或者你这孙子都做了这么大的官,那物质上的好处你要给我吧?不给怎么办?那就打呗。

在一个巨大的权威之下,大家会比较倾向于用谈判来解决问题。没有权威,那就武力解决问题了。所以长安周边关中地区,很快就陷入毫无底线的疯狂杀戮之中了。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勃

责编 陈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