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5年,志愿军参谋长授少将军衔,彭德怀知道大怒:那我顶多上将

作者:甜途

1955年8月,中国新政府的军衔评定工作正进入最后的审定阶段,罗荣桓负责该工作,终于松了口气。

在过去的战争中,我军的许多将领都立下了卓越的战功。要将每位将领的功绩与军衔准确匹配,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幸好,军衔评定名单已经基本敲定,罗荣桓终于可以卸下肩上的沉重担子。

就在这时,刚刚从朝鲜战场凯旋归来,担任国防部长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彭德怀突然找到了他。

1955年,志愿军参谋长授少将军衔,彭德怀知道大怒:那我顶多上将

“荣桓,听说军衔名单已经出来了,你给我看看。”

对于这个请求,罗荣桓感到有些疑惑。

莫非彭老总担心自己的军衔评定不够高?

这个念头刚一冒出,罗荣桓就坚定地摇了摇头。

毕竟,彭老总是我军的创始人之一,在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声望。大家都清楚,彭老总授予元帅军衔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于是,罗荣桓开玩笑地说:“彭老总,您难道还担心自己的军衔评定不够高吗?”

听到这句话,彭德怀显得有些激动,他叹了口气说:“我自己倒没什么可担心的,给我什么军衔都可以。”

然后,他话锋一转:“我听说,解方没有被授予军衔,所以特地过来询问一下。”

听到这个消息,罗荣桓有些犹豫。

虽然解方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担任志愿军参谋长,但在这次军衔评定名单中,他的名字确实没有出现。

得知这一结果,彭德怀显得有些生气。在他坚持立场的争论中,罗荣桓只好无奈地向中央请示,最终决定授予解方少将军衔。

然而,彭德怀对此仍有些不满,颇有些发牢骚地说:“如果给解方授予少将,那我也就给自己授个中将,最多是上将。”

解方作为志愿军的“三号人物”,仅次于司令员与政委,为何在军衔评定初期未考虑授予他军衔呢?

1955年,志愿军参谋长授少将军衔,彭德怀知道大怒:那我顶多上将

1908年,吉林省东丰县小四平镇迎来了解方的诞生。

在十几岁的时候,解方获得了家里为他争取到的一个奉天三中的入学名额。

解方少年时期的最大梦想是学习医学,成为一名有所成就的医生,回到家乡帮助需要救治的人。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解方利用业余时间频繁光顾学校图书馆,专心研读医学相关的书籍。

然而,1927年,他原本规划好的生活轨迹却突然发生了变化。

当时,整个东三省处于由奉系军阀张作霖掌控的局面,而张学良作为张作霖的接班人,急需招揽人才。

张学良计划将弟弟张学铭送到日本学习军事,并寻找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伴读。听说奉天三中的解方成绩优异,同时热衷医学,引起了张学良的兴趣。

张学良找到解方后,迅速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并引用班固投笔从戎的故事,劝说解方学医只能救治有限的人,而学习军事则能拯救更多国家的危难之中。

受到这番劝说,解方被深深打动,产生了学习军事的念头。

不久后,在张学良的安排下,解方和张学铭前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入学后,解方被编入第三师团第六联队。

通过一年的刻苦学习,他从原本成绩较差的学生蜕变为全年级综合成绩的优等生。成绩公布后,他获得了裕仁天皇亲赐的军刀。

1930年夏天,解方顺利毕业。由于他的卓越才华,日本方面极力游说,希望他能够留在日本军队任职。

1955年,志愿军参谋长授少将军衔,彭德怀知道大怒:那我顶多上将

然而,对于解方而言,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日本人的仇恨,因此果断拒绝了日本方面的邀请。

回到祖国后,解方被派往天津警察署,协助新任天津市长兼警察署长的张学铭处理各项事务。

在此期间,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作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却奉行“不抵抗政策”,将东北地区轻易拱手让给了日本人。

面对家乡被日本侵占,解方急于挽回局势,多次请求张学良领导东北军收复失地。然而,他的书信请求都被无视,令解方感到彻底的失望。

对于蒋介石在南京的冷漠,不仅不抵抗外敌入侵,反而不断调走张学良手中的东北军与红军对峙,解方看透了其中的阴谋,选择弃暗投明,与红军建立联系。

1936年4月,解方正式加入共产党。在他坚持不懈的劝说下,张学良最终决定与红军合作,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行兵谏。

然而,由于兰州城内驻扎着大量国民党中央军,为了防止不必要的冲突,解方主动请缨,独自前往兰州。

1936年12月12日,解方以慰问将士为名,在自己的寓所设宴席,并在宴请中央军将领的过程中,下令埋伏在门外的士兵突袭,成功控制在场的所有人。

因此,在西安事变发生后,由于兰州城内的中央军未能得到上级首长的命令而没有出城支援,最终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1955年,志愿军参谋长授少将军衔,彭德怀知道大怒:那我顶多上将

解方的行动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1941年初,解方脱离东北军,来到延安,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的参谋长。

解方虽然没有独自指挥战斗的经验,但他机智敏捷,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因此,从抗日战争一开始,他一直被安排在参谋长的职务上,为军队的主官提供军事策略。

在解放战争中,解方先后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参谋长、四野第12兵团参谋长、第40军副军长等职务。他经历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广西战役,最终站在海南岛与国民党的兵力相对。

当时,海南岛上驻扎着国民党第4军、第32军、第62军、第63军、第64军,总共约10万人。我军的第40军、第43军和琼崖纵队也拥有近10万兵力。在双方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减少我方伤亡就能增加胜算。

在战前,解方费尽心思收集情报。他购买了关于海南风土人情的大量书籍,仔细阅读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此外,他还安排人员获取当地的潮汐表,以确定最佳的登岛时间。

1950年3月5日晚上19点,解方指挥第40军118师352团一个加强营的兵力,乘坐13艘船只,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驶向海南岛。

1955年,志愿军参谋长授少将军衔,彭德怀知道大怒:那我顶多上将

第二天下午2点左右,第一批部队按照预先计划到达登岛点。解方在指挥所通过通讯机发布命令:“开始登岛!”

800多名勇士冒着敌人的火力,冲向岸边的敌军阵地,成功击溃两个连的守军,并与支援的琼崖纵队成功汇合。

第一批部队成功登岛后,1950年3月26日晚,解方再次指挥第118师一个加强团的2900人,成功击退国民党的10个营,实现了再次成功登岛。

这两批先头部队登岛后,迅速隐匿在深山中,四处与敌军周旋,吸引了敌人的注意。

在他们的协同作战下,4月16日,第40军和第43军主力发动了进攻,成功歼灭国民党部队3万余人。

这场胜仗使解方在军中声名鹊起,毛主席看到前线传回的捷报后更是赞扬道:“此人真是我军中的诸葛亮。”

解放了海南岛后,解方等许多将领以为未来的十几年里不会再有大规模的战役。

然而,他们未料到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面对美国出兵朝鲜的强大实力,毛主席果断决定将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保卫国家、抗击美国援助朝鲜。

1955年,志愿军参谋长授少将军衔,彭德怀知道大怒:那我顶多上将

志愿军成立后,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华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而解方则担任参谋长。

尽管韩先楚和洪学智也被委任为志愿军副司令员,但由于他们分别负责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和第13兵团副司令员职务,因作战指挥的需要,两人基本不在志愿军司令部内工作。因此,实际上解方是志愿军的“三号人物”。

1950年10月19日晚,彭德怀率领第一批志愿军部队进入朝鲜战场。

在刚刚进入朝鲜的作战会议上,彭德怀迫不及待地请解方发表见解。

“请你讲一下制定的作战方案。”

解方应彭老总的点名,毫不犹豫地站起身,径直走向战略地图。

指着地图,解方坦然说:“目前敌人采取试探性进攻,我们应该边打边撤,制造出我军战斗力减弱的假象。”

“在撤退过程中,可以适度抛弃一些武器和装备,制造出溃不成军的假象。等敌人进入包围圈后,一举歼灭他们。”

解方提出了详尽的计划,彭德怀等人专心聆听,直到他回到座位后,全体志愿军一级将领无不鼓掌。

当时,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发布了一句强硬的话:“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让士兵们回家过节。”

解方敏锐地察觉到麦克阿瑟的自信和他在这场战斗中迫切渴望取胜。基于对敌人的这种心理,解方制定了“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方案。

这一方案取得了显著效果,在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全歼敌人3.6万人,帮助朝鲜夺回了平壤、元山等大片失地。

1955年,志愿军参谋长授少将军衔,彭德怀知道大怒:那我顶多上将

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战役中,解方凭借他沉着冷静的性格,多次协助彭德怀制定战略计划,最终打败了美军的嚣张气焰。

1951年6月,美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与大陆取得联系,表达了和谈的意愿。解方以志愿军代表身份出席了谈判。

然而,一开始美军代表就提出了无礼的条件:“尽管战争陷入僵持,但我们的空军和海军占据绝对优势,停战的前提条件是朝鲜必须割让土地作为补偿。”

面对对方的傲慢态度,解方怒斥道:“仅凭陆军就把你们的海陆空三军都逼回了‘三八线’,如果我们动用海军和空军,你们早就被赶下海了。”

最终,由于无法妥协,谈判以失败告终。然而,解方凭借坚定不屈的精神,在外交场合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阶段,解方指挥志愿军发起了一系列战役,包括“夏秋防御战役”、“春夏巩固阵地作战”、“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春反登陆作战”,彻底压制了嚣张的美军。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终于签署,历时近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结束。

回国后,解方以卓越的表现赢得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赞许。

周恩来得知他在谈判中的坚定表现后,称赞道:“解方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军事与外交兼备,如此有血性的军人在外交方面也不逊色。”

然而,尽管解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卓越,但在1955年的军衔评定中,却几乎被遗忘。原因在于在评定开始时,一些同志认为解方曾在军阀部队任职,身份复杂,因此不应授予军衔。

这一观点,不可否认。解方年轻时曾在奉系军阀的东北军中服役。

1955年,志愿军参谋长授少将军衔,彭德怀知道大怒:那我顶多上将

得知这一说法后,彭德怀怒不可遏,拍桌而起:“我也是老军人,要是这样,还评什么军衔?”

罗荣桓见状,避免两位领导尴尬,经过中央请示,决定破格授予解方少将军衔。

尽管解方仅获少将军衔,与志愿军其他领导相比显得有些不公平,但在彭德怀心中仍有些不满。

洪学智被授予上将,韩先楚也是上将,而解方身为志愿军参谋长,只得到了少将军衔,这的确让人难以理解。

尽管内心有怨言,彭德怀最终选择了妥协,只是抱怨着:“既然解方是少将,那我也就授中将,最多是上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