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道光帝看重才能出众的弈訢,为何选择平庸的奕詝继位,放弃弈訢?

作者:朋

历史之路往往曲折蜿蜒,而帝王们的选择却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道光帝作为一代明君,当年他是如何选择继承人的?他为何看重了表现卓越的六皇子奕訢,却最终将皇位传给了平庸的四皇子奕詝?在这一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他改变了主意?难道仅仅是一时的感情用事,还是存在着我们所不知的隐情?

道光帝看重才能出众的弈訢,为何选择平庸的奕詝继位,放弃弈訢?

一. 道光帝眷顾奕訢的初衷

大清王朝自康熙雄主之后,皇室子嗣接连夭折,历经乾隆、嘉庆、宣统三朝,国家一直笼罩在储嗣难产的阴云之中。直到1831年,道光帝年逾半百,方才喜得皇四子奕詝诞生,随后又陆续诞下五子及六子奕訢。对于这三位万分难得的皇嗣,道光帝自是格外宠爱有加。

其中,六子奕訢出生便备受眷顾。奕訢自幼英姿勃发,机智过人,在学习上更是挺身而出,远胜兄弟。道光帝见状,自然将厚望寄托于此子。他为奕訢精心择师,请来当朝翘楚卓秉恬、翁心存、贾桢等人亲自授徒,希望能将这聪颖过人的幼子培养成为一代明君。

道光帝看重才能出众的弈訢,为何选择平庸的奕詝继位,放弃弈訢?

与此同时,道光帝也没有忽视其余子嗣。他为皇四子奕詝安排了杜受田为师,杜虽不及他人那般名重一时,却颇有儒雅端方之风,正合道光帝对太子之期许。至于五子,则过继与惇恪亲王为嗣。如此一来,三位皇子的前程就此分路,却也为未来储位之争留下了发端。

随着年岁渐长,奕訢与奕詝的差距越发明显。奕訢思维敏捷,对理学贯通自通,遇有艰深疑窦,总能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奕詝则性格内向寡言,每每于学问上难以臻于奕訢境界。就连武艺方面,奕訢亦远胜其兄。面对这般懿旨,道光帝怀疑恐怕立储之位在所难免。

然而,在道光眼中,皇位虽重能力,仁德礼智同等重要。他期望太子不仅聪睿过人,更要怀仁爱之心、循礼法之道。于是,他在对奕詝、奕訢的考察中,注重衡量二人对于"仁"、"孝"这等德性的体现。正所谓"立嫡无穷,惟贤与能"。谁能更好诠释儒家传统,谁就能赢得道光帝的欢心,从而坐稳储位宝座。

二. 奕詝在关键时刻的突围

道光帝看重才能出众的弈訢,为何选择平庸的奕詝继位,放弃弈訢?

公元1846年春,距离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国耻鸦片战争结束尚不足五年。那一年,道光帝携皇族前往南苑祭祖。作为满族男子刚毅的传统体现,狩猎运动一直是皇室中不可或缺的项目。正在此次祭祖期间,一场重要的狩猎活动在南苑地头展开。

对于奕訢和奕詝两兄弟而言,这场狩猎可谓是一次决定性的较量。奕訢自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骑射天赋,在历次狩猎中屡建奇功。相比之下,奕詝则总是落于人后,无论是骑术射术,都远不及其弟弟。若是在这次狩猎中再次失利,奕詝怕是难以服众,储位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就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时刻,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及时提点了一番。杜受田事先对奕詝低语道:"今日方是立足之机,不可再作错失。汝骑射技艺固然逊色,却也要想个高招,不可就此认输。"闻言,奕詝不禁疑惑,杜受田随即分析道:"狩猎规矩昔定,视中暋物最为优胜。倘若能亲身射中珍稀猎物,必将赢得帝王钦赏。"

杜受田这一番话,令奕詝如同重获新生。他遵循杜老所教,在狩猎活动中专挑稀世珍禽猛兽下手,竭尽全力将它们狩猎而获。终于,就在快要收兵之时,奕詝始终未中的一头罕见的貘熊出现在视野之中。奕詝逃亡无路,只得拼了老命,运足了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箭一并射出。那箭矢劲直无伦,正中貘熊的要害,令这头凶猛异兽应声倒地。

道光帝看重才能出众的弈訢,为何选择平庸的奕詝继位,放弃弈訢?

奕訢等人见状,无不惊叹不已。他们万万没料到,平日里武艺平平的奕詝竟能如此走狗运气,如此中门绰绰斩获如此重要猎物。众人激赏之余,也不由对奕詝刮目相看。而道光帝亲眼见证了这一幕,自然也是大喜过望,立即当众表彰了奕詝的出色表现。从此后,奕詝在道光帝的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三. 奕詝登基后的昏庸表现

奕詝在南苑狩猎中的一箭惊人,令他在道光帝的储嗣考量中占据了优势。1850年2月,年逾69岁的道光帝驾崩,奕詝遂以20岁之齿继位登基,是为咸丰皇帝。可谓是一切都来得太过突然,对于这位年少的新君,复兴中兴的重任显然是个巨大的挑战。

咸丰帝在位前期,还算勉强应对得了起义军和列强的双重压力。他首先镇压了云南的苗民起义,又借助林则徐治理了鸦片战争的烂摊子,将英军赶出了广州城。有赖于此,中国这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才得以续存几十年光景。

道光帝看重才能出众的弈訢,为何选择平庸的奕詝继位,放弃弈訢?

然而随着压力的不断加大,咸丰帝渐渐地暴露出其无能的一面。1851年,在广西发生了客家人武装起义,蔓延到广东、湖南、江西等地。1853年,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军最初仅占领了广西、广东一带,但在短短几年间,却已席卷了16个省,直逼京师。

咸丰帝面对这些来势汹汹的农民起义军,可谓手足无措,不知所措。他下令组建了"镇远大营",由亲王们率众征讨,试图剿灭叛军。但遭到太平军的顽强抵抗后,大营便几近瓦解。至于后来的捻军、湘军,更是不闻不问,任由太平天国肆虐。

面对内忧,咸丰帝已经无能为力。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西方列强又开始了新的一轮侵略。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气焰嚣张,直扑天津、热河,令咸丰帝更是无所适从,最终不得不带着后宫避居热河行宫。

在热河期间,咸丰帝竟然沉湎酒色,荒淫无度,对国家的命运彻底无动于衷。为了逃避现实,他还屡次下旨,命令全国各地组织佛事超度,妄想借此祈求上天庇佑。如此颓废堕落的生活,怎能挽救王朝于危难之中?很快,英法联军就攻陷了北京城,将紫禁城夷为平地,给大清王朝的尊严重重击了一掌。

道光帝看重才能出众的弈訢,为何选择平庸的奕詝继位,放弃弈訢?

面对由外由内的双重危机,咸丰帝的无能可见一斑。他既无勤王的远见卓识,亦无奋勇抗敌的气概,更缺乏足以振奋国人的领袖威望。最终,在1861年的庚子事变中,他遭到天谴,含恨而终。此时的中国,已经步入了深重的危机之中。

四. 奕訢主持大权的巧妙布局

咸丰帝无能狂态,直接导致了王朝危在旦夕。正当大清王朝陷入深重危机之时,当年被道光帝看重却错过储位的六皇子奕訢奇迹般地挺身而出,主持起了全局。

早在1856年,咸丰帝避居热河后,奕訢便受命与大学士穆彰阿出面处理朝政。穆彰阿因疾病去世后,咸丰帝没有继续委派别的大臣,而是直接将全权重臣的重任交给了恭亲王奕訢。

道光帝看重才能出众的弈訢,为何选择平庸的奕詝继位,放弃弈訢?

作为当朝最有声望的亲王,奕訢自然责无旁贷。他先是迅速重整军队,组建了"纪夷大营",亲自统帅万人之师,直捣太平军根据地南京。随后又挥师征剿回疆、伊犁等地的回民起义,终于使这些动乱都得到了平定。

然而,平定内乱仅是第一步,奕訢的更大目标是驱逐外来侵略者。1860年,他指挥官军奋勇还击英法联军,直接导致了著名的"三堆集大捷"。虽然联军后来占领了北京城,但奕訢的顽强抗争,已经挫伤了它们的锐气。

就在英法联军气焰嚣张之际,咸丰帝于1861年亲赴英军大营,准备就和议出奇制胜。无奈在谈判现场,老态龙钟的咸丰帝竟不知所云,致使和谈陷入僵局。就在英军怀疑咸丰帝有诡计,准备出手时,奕訢及时出面周旋,化解了这一危机。

最终,在奕訢的周旋下,同治也平安无事登基继位,英法联军亦退出了中国。而权力也就从此落到了奕訢手中。尤其是在同治即位之初,奕訢与时任总理衙门大臣的和珅发生了一场"权相之争",最后以奕訢取胜。从此,他以"权力在握"的大将军身份,统帅朝野,主持国政。

道光帝看重才能出众的弈訢,为何选择平庸的奕詝继位,放弃弈訢?

当年道光帝对其寄予厚望,此时终于应验。奕訢展现出了他超人的政治智慧和处世手腕,更彰显了他对国家的责任与忠诚。后人更是称赞他为"中兴名臣",评价其勤勉尽忠,实为半个皇帝。如此一来,这个曾经被道光帝放弃的人选,究竟为何会错失储位,便更显疑团重重了。

五. 奕訢被扫门风波的隐情

奕訢表现卓越,足智多谋,堪称大清王朝中兴之主。然而,正是这位人才济济的贤臣,却在道光帝的储嗣考量中,最终被其胞弟奕詝遥遥超越,未能赢得皇储的宝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年道光帝对奕訢的改观?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事情还要从咸丰六年(1856年)说起。那一年,太平军已攻陷南京,形势危急。为了增强皇室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道光帝决定为当今皇帝咸丰帝择娶新宫。在多方考虑之下,他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穆尔沁锡伯族的公主。

道光帝看重才能出众的弈訢,为何选择平庸的奕詝继位,放弃弈訢?

当时,年仅19岁的穆公主姿容秀丽,被道光帝赏识为温良淑德之人,正合帝王淑妃之资。于是道光帝亲自为其主婚,并将穆公主赐给咸丰帝为后。谁知就在婚期将近时,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那日,奕訢途经后宫,不慎瞥见了正在沐浴的穆公主芳容。虽是一瞥而已,但清朝律法规定,未婚者若见准后宫私体,便算是大罪,将被重惩。奕訢奉法自新,自知理应接受审问。然而当即奕詝为了护短弟弟,竟将此事瞒了下来,避而不报。

事后,穆公主婚配仍然如期进行,但道光帝却从别人口中得知了这一隐情。他非但没有追究,反而责骂了奕詝,说他护短自私,违犯纪律。若非奕詝在南苑狩猎有过卓越表现,道光帝恐怕就要改立储嗣了。

此后,道光帝愈发看轻了奕詝,反而对奕訢顿生好感。他嘉许奕訢诚实遵纪,应许若有机会必将重新考虑其储位。无奈皇天不佑,道光帝老辇不久就驾崩了,未及兑现诺言,奕訢便就此错失了皇储宝座。

道光帝看重才能出众的弈訢,为何选择平庸的奕詝继位,放弃弈訢?

这件被扫门风波,堪称道光帝改变主意的原因所在。奕訢敢于承认错误,坦诚相见,正是道光帝心目中储嗣所应具备的品德。相反,奕詝则为了护短而不惜隐瞒,使道光帝对其失望透顶。如此一来,皇储之位从未离开奕詝,其中的隐情便都了然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