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勃列日涅夫的登顶之路:1964年苏联召开会议,直接罢黜赫鲁晓夫

作者:钎城墨客

1964年10月12日,苏共高层举行全体会议,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罢黜赫鲁晓夫。

这位苏联领导人本以为有勃列日涅夫等人的支持,自己胜券在握,没想到会议开始之后忠心耿耿的下属却率先发难。会后赫鲁晓夫被迫签署辞职书,勃列日涅夫成功登上权力之巅......

勃列日涅夫的登顶之路:1964年苏联召开会议,直接罢黜赫鲁晓夫

斯大林突发脑溢血去世,赫鲁晓夫上台勃列日涅夫升职

1953年3月4日夜晚,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像往常一样吃着最爱的烤肉喝着小酒,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

深夜他被工作人员发现情况不妙,紧急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去世,医院的诊断结果由脑溢血导致死亡。

这个曾经带领苏联人民击败纳粹德国,将贫穷落后的俄国一手打造成拥有核武器大国的领导人,就这样在无声无息中去世了。

尽管人民为失去斯大林而难过,但日子还要过下去,苏联很快成立中央主席团,一共有10位成员,包括莫洛托夫、贝利亚、马林科夫以及赫鲁晓夫等。

赫鲁晓夫的排名中等既没有处于显眼位置,也不至于垫底。斯大林的葬礼上,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和贝利亚分别发表讲话,而他只能在台下看着。

勃列日涅夫的登顶之路:1964年苏联召开会议,直接罢黜赫鲁晓夫

当时呼声最高的是莫洛托夫,斯大林时代主要负责苏联的外交工作。另一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叫做贝利亚,这个人是个笑面虎,戴着一副圆形的复古眼镜。

看上去温文尔雅,实际上做事狠辣,是苏联克格勃的负责人。关于贝利亚还曾经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一次斯大林说贝利亚,我的烟都找不到了。

过了不到10分钟,有工作人员在抽屉里发现这个烟斗,贝利亚接到来自领导的电话,被告知烟都已经找到,他在电话里却回复到:我刚才抓的所有人都认罪了。

看得出来贝利亚是一个狠人,如此高效的执行能力也让斯大林对他十分的赏识。10人名单中排在第三位的马林科夫,原本是斯大林认定的接班人,不过却觉得他太过凶残、留不得。

权力的游戏尚未开始,这些竞争对手的竞争就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任谁都没想到不显山不露水的赫鲁晓夫居然笑到最后。

勃列日涅夫的登顶之路:1964年苏联召开会议,直接罢黜赫鲁晓夫

后者有两个优势:第一掌管着苏共在各联邦州的所有机构;其次二战时期立下汗马功劳的朱可夫元帅与赫鲁晓夫是好友。

1953年6月,在一次会议上朱可夫带着10多名将军破门而入,将还没反应过来的贝利亚直接逮捕,后来又将其秘密处决。

这一举动敲山震虎,赫鲁晓夫直接坐稳苏联最高领导人职位。由于之前与斯大林有过龃龉,赫鲁晓夫一边全盘否定前任领导人,一边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队,勃列日涅夫就是在这个时候崛起的。

赫鲁晓夫上台后,张将克里米亚半岛还给乌克兰,这个决定引起了俄罗斯老兵的不满,毕竟这片地方是当年他们浴血奋战打下来的。

再加上他打破干部责任制,许多既得利益者对此非常不满意,1957年苏联高层举行会议时,不少人向赫鲁晓夫发难。

勃列日涅夫的登顶之路:1964年苏联召开会议,直接罢黜赫鲁晓夫

为了稳住局势赫鲁晓夫想了一个办法,即扩大参会人员规模,让支持自己的人加入会议中就可以扭转局势。

其中勃列日涅夫的表现尤为突出,也由此获得赫鲁晓夫的信任,不久便成为了苏共第二书记。

苏联高层策划逼宫,第二书记暗中通风报信

赫鲁晓夫在苏联领导人位置上坐了11年,一位苏联前高官曾经回忆到:

赫鲁晓夫想要向众人展示自己收藏的油画,他命令勃列日涅夫去取回来。第二书记毫无怨言,像一个对主人无比忠诚的仆人,亲自将油画取了过来。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之所以受到赏识,就是占了一个“忠”。

勃列日涅夫的登顶之路:1964年苏联召开会议,直接罢黜赫鲁晓夫
这个人甚至有点软弱怕事,1964年9月苏联高层密谋策划罢黜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却战战兢兢的说道:他(赫鲁晓夫)一旦知道我们就完了,会把我们都枪毙的。

同年10月恰逢赫鲁晓夫去海边休假,克里姆林宫群龙无首,这些人认为此刻正是逼宫的好时机,开始部署所有的计划和细节,勃列日涅夫却悄悄打电话通风报信。

接到消息的赫鲁晓夫非常自信,认为问题不大都在自己的掌握中,更何况还有勃列日涅夫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下属打入敌人内部。

当时,赫鲁晓夫还在电话中安抚对方说:他们什么都干不成,你放心吧。

结束海边的度假赫鲁晓夫乘专机返回莫斯科,从飞机上下来便命斯基将自己直接送回克里姆林宫。

勃列日涅夫的登顶之路:1964年苏联召开会议,直接罢黜赫鲁晓夫

10月12日晚饭过后苏共高层召开主席团全体会议,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这次会议就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会议刚开始赫鲁晓夫信心满满,以为这次会像7年前被围一样,“美男子”勃列日涅夫挺身而出舌战群儒,自信地认为此次政治风暴很快过去。

没想到,他刚走进会议室就被众人按到了门口的小椅子上,第一个向他发难的人居然是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慷慨激昂的陈词,指责过去10多年以来赫鲁晓夫所犯下的严重错误,有了这个开头其他人也是群体而攻之。

第二个站出来的是苏斯洛夫,主抓苏共的思想建设,一顶顶大帽子给赫鲁晓夫扣了下来……这些人生怕夜长梦多,会议刚结束后就逼迫赫鲁晓夫签下辞去苏联领导人的申请。

勃列日涅夫的登顶之路:1964年苏联召开会议,直接罢黜赫鲁晓夫

作为政敌他们太了解赫鲁晓夫了,一旦给他抓住机会很容易就会反败为胜。

面对这场闹剧,赫鲁晓夫虽然认为这只是苏联高层的意见,不能代表人民的意见,但也只能在辞职书上签字。

在众人的举荐下,官场上毫无建树的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新一任领导人。

有时候历史就是一个轮回,当年不起眼的赫鲁晓夫杀出重围登上权力之巅,11年后能力平庸的勃列日涅夫以同样的方式上台。

密切监视赫鲁晓夫,带领苏联走向衰落

许多人对于勃列日涅夫的评价是“能力平庸”,虽然赫鲁晓夫性格倔强刚愎自用,但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一心一意发展苏联。

勃列日涅夫的登顶之路:1964年苏联召开会议,直接罢黜赫鲁晓夫

相较之下,勃列日涅夫几乎就是躺平的状态,得过且过。尽管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4个字就好像是悬在他头上的利剑。

勃氏上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限制前任的人身自由,原来的警卫全部撤掉,而后换上自己的心腹,还在赫鲁晓夫的每个房间里都安了窃听器。

听取克格勃汇报工作的时候,得知卫生间居然没有放窃听器,将克格勃的负责人一顿臭骂。

在如此的环境中赫鲁晓夫完成了自己的回忆录,勃列日涅夫生怕自己上位的消息被外界得知,命人将尚未定稿的回忆录没收。

还是赫鲁晓夫悄悄的写完回忆录,托人拿到西方出版,全世界这才知道他被迫下台的真相。

勃列日涅夫的登顶之路:1964年苏联召开会议,直接罢黜赫鲁晓夫

当时勃列日涅夫正在忙着选拔官员组建自己的班子,他的标准简单粗暴,只要是在自己的母校读过书,或是曾经与自己共事过的人都能获得提拔的机会。

一人得到鸡犬升天的道理放之四海皆准,勃列日涅夫一直秉承着严于待人宽于律己的原则,给自己的儿女火速安排好高官厚禄,女婿也是平步青云,不到10年时间就有一名低等军官晋升为将军。

赫鲁晓夫时代大力发展苏联的农业,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做的最多的两件事情就是打猎和开车,接手的苏联是最为鼎盛的时期,只要好好发展这个红色巨人仍然能够与美国平起平坐。

那个时候苏联的GDP保持每年近两位数的增长,耕地面积占全世界第一,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勃列日涅夫上台没几年,苏联却开始守着金饭碗要饭,粮食年年欠收不得不花大价钱从国外进口粮食。

勃列日涅夫的登顶之路:1964年苏联召开会议,直接罢黜赫鲁晓夫

为了在各个领域全方位超越美国,勃列日涅夫不惜大搞军队竞赛,80年代还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可谓是劳民伤财。

70年代后期苏联的意识形态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批受到西方洗脑的苏联公知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抹黑自己国家的民族英雄,又向年轻一代的苏联人宣扬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一夜间迪斯科、嬉皮士成为的苏联年轻一代的流行文化,瘾君子更是遍布街头,莫斯科成为欧洲的犯罪之都与纽约齐名。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去世,享年76岁。之后安德波罗夫成为继任者,1985年戈巴尔乔夫成为苏联新一任领导人,也是最后一任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从基层一步步走到苏联最高层领导人的确有着传奇性,只可惜他大搞军备竞赛使得国内经济停滞,阿富汗战争又耗尽过去几十年的财富积累,苏联不可避免走向衰亡之路。

勃列日涅夫的登顶之路:1964年苏联召开会议,直接罢黜赫鲁晓夫

这个时候苏联巨人已经摇摇欲坠,只需要有人轻轻一推就会坠入深渊,戈巴尔乔夫刚好就成为了掘墓人......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的红旗在寒风中悄然落下,仅成立74年的苏联成为了历史。

回顾勃列日涅夫的登顶之路就会发现,命运早已将礼物暗中标好了价格,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