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居民存款“搬家” 银行理财扩容2万亿元

居民存款“搬家” 银行理财扩容2万亿元

中国经营报

2024-05-18 08:05发布于黑龙江中国经营报官方账号

本报记者 慈玉鹏 北京报道

随着债市持续走牛,4月理财规模环比增长超过2万亿元。

与此同时,据央行近期公布的数据,今年前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7.32万亿元,对比央行一季度数据来看,4月单月人民币存款减少3.9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缩减了1.85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缩减了1.87万亿元。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理财规模环比增长,原因是近期理财产品整体获得稳定较好的收益;同时,随着银行存款降息的影响逐渐显露,理财性价比进一步提高,不少资金转向性价比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

部分业内人士指出,存款和理财之间的相互转化为正常现象,虽然4月人民币存款规模减小,但目前居民和企业储蓄意愿并未出现根本性、趋势性变化,微观经济主体特别是居民总体上仍会表现出较高的储蓄意愿以及低风险偏好的投资意向。

人民币存款下降

央行近日发布的《2024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4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91.59万亿元,同比增长6.6%。前4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7.32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7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6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187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23万亿元。

此前发布的《2024年3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3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95.51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1.2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5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225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285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56万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判断:“4月人民币存款规模减小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受治理资金空转、国债到期量大以及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偏缓等因素影响,当月新增社融为负,这会直接导致由贷款和债券融资派生的存款减少。二是4月为一季度季末后的首月,部分居民存款‘搬家’到理财,属于季节性现象。三是近期监管叫停‘手工补息’方式高息揽储。”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告诉记者:“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的原因:一是季末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因为银行的季度考核,特别是一季度末是开门红活动兑现奖励的时点,往往会出现理财回表、存款高增的情况。一季度结束之后的4月份,则又会出现理财高增、存款增长放缓的情况。二是央行推动商业银行整改高息储蓄产品。三是低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部分经济主体寻找存款替代品的意愿。”

另据记者了解,自2024年1月1日至今,已有多家银行陆续下调存款利率。例如,桂林银行公告表示,自5月8日起对部分存款产品执行利率进行调整,其中5年期存款年利率调整至2.8%,较此前下降了40个基点;哈尔滨银行4月发布公告称,3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从2.25%下调至2.05%,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从2.3%下调至2.0%,此次是继今年1月份后,部分银行再次下调整存整取存款利率。

从存款产品结构上,近期大额存款产品调整收缩,智能通知存款陆续下架。记者了解到,一方面,某股份制银行近期暂停销售半年期及以上期限大额存单产品;另一方面,多家银行近期集中下架智能通知存款,停止自动滚存,客户支取需进行通知预约。上述调整的主要目的均是降低资金成本。

同时,监管严查“手工补息”也进一步推动银行存款收益下降。4月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 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要求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维护市场合理竞争秩序,强化存款利率调整效果,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兴业研究相关研报显示,对手工补息采取严监管之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下降。从“价”的角度来看,存款是银行的负债,存款利率的变化会使得银行的负债成本率发生改变,债券是银行的可投资产,债券收益率是银行资产收益的一部分。手工补息严监管使银行整体负债成本率下降,从而缓解银行的息差压力。

不过,“月度数据具有较强波动性,只看4月数据,很难断言资金流向已出现结构性、趋势性变化,还需要继续观察。”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廷辰分析,相比过去一段时间的较快增长,未来存款增速放缓是有可能的。近年来为稳经济,银行业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信贷保持较快增长。资产端的增长,需要负债端的匹配,为投放贷款提供融资。为此,银行吸储保持较大力度,一些银行高息揽储的问题仍然存在,叠加资本市场震荡、理财市场波动等因素,社会资金持续向银行存款集中。

赵廷辰表示:“目前来看,由于净息差快速收窄,虽然银行存贷款增长较快,但‘以量补价’已难以为继,近几年来出现了银行业利润增速下滑的趋势。大陆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评价经济发展成绩不能只看量,还要看质。同样,未来评价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应过度关注存贷款增长规模,还要看金融服务效率。监管部门曾多次提出要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下一步银行也应适度放缓规模增速,更多关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由此可能也会带来人民币存款增速的适度放缓。”

4月末,由各类存款构成的M2同比增速降至7.2%。王青表示,4月末M2增速骤降更多属于短期波动。后期在“信贷均衡投放”效应反转,贷款持续同比多增,以及国债到期高峰退去(4月国债到期规模为11834.04亿元,5月降至3100.9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开闸发行,地方政府债发行节奏加快等因素推动下,新增社融数据不仅会恢复正增长,而且一些月份还会出现同比多增。这会带动各类存款回升,预计5月末M2增速有望大幅反弹至8.0%以上。

理财规模环比增长

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表内存款和表外资管产品等各类资产的回报率会出现相对变化,影响居民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居民会相应调整资产配置,这也是影响居民存款占比的重要因素。

据中信证券研报测算,2024年4月理财规模增长至29.28万亿元,远超此前预测,突破了29万亿元的关口。另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4月30日,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8.42万亿元,环比增加2.34万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除了1.2万亿元是3月理财回表的季节性修复外,4月理财规模高增的原因还有以下三点:一是2024年以来债市持续走牛,理财也持续了稳定不俗的收益;二是存款降息的影响逐渐显露,大行3年期定存挂牌利率仅1.95%,甚至低于大部分现金理财收益,理财性价比进一步提高,吸引了大量的资金;三是手工补息、高息揽储行为被监管禁止,大量资金溢出到性价比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

王青告诉记者:“受年初货币政策全面发力,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面临‘资产荒’,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偏缓,以及宏观预期偏弱等因素带动,近期主要市场利率出现较大幅度下行。其中,4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创下逾20年最低。债券收益率与债券价格反向运行,近期债市大幅走牛,阶段性形成资金‘虹吸效应’。这也是4月理财产品规模环比大涨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与2022年11月受疫情防控转段预期升温,债市收益率大幅上行,理财大规模赎回导致当月存款高增的过程正相反。”

杨海平表示:“存款和理财之间的相互转化为正常现象。商业银行主动调整存款结构,强化存款付息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趋势亦十分明显,且下一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下调也确有一定的空间。”杨海平认为,至少在目前居民和企业储蓄意愿并未出现根本性、趋势性变化。4月的居民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都在减少;企业贷款意愿也比较弱,社融出现了负增长,这些都反映出微观经济主体的信心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微观经济主体特别是居民总体上仍会表现出低风险偏好以及较高的储蓄意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