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青年高血压多“隐匿”,怎么发现和管理?

作者:医脉通肾内频道

特别策划:糖尿病365问

医脉通携手各学科临床医生,解答疾病诊疗「十万个为什么」,为广大患友及家属提供就医指导。

本期作者 王月月

江苏省中医院重庆医院(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心病科主治医师

本期要点

1. 什么是中青年人高血压

2. 中青年高血压,该怎么治疗?

▍导语

目前,高血压患病人群不断增长,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特别是年龄<65岁的中青年占比持续增加,这类人群称为中青年高血压人群。

中青年高血压多呈“隐匿性”,早期常无症状,多于体检或偶然测量时发现,以轻度高血压或单纯舒张压升高为主,合并超重、肥胖、代谢异常比例高,大多存在嗜酒、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健康生活方式。

部分患者忙于工作,疏于健康管理,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无症状就无需治疗,或者即使是接受药物治疗,也往往由于过度担心药物不良反应难以长期坚持。

▍中青年人发现了高血压,该怎么办?

1. 明确病因

尽快大多数中青年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但在确立诊断前仍然需要筛查继发性高血压,特别是<40岁的年轻人或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

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5%左右,常见疾病包括肾实质疾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如肾实质疾病往往伴随有蛋白尿、水肿、肾功能异常,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多出现血压显著升高、低钾血症等。

因此,一旦中青年患者确诊高血压,建议有选择性的筛查继发病因。

2. 筛查危险因素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多为轻度(1级)高血压,病程短,发病初期器官损害轻、并发症少,5-10年内短期心血管病不高,但长期及终生风险并不低。

而且,近年来由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伴发肥胖、糖脂代谢紊乱的比例逐渐增加,其心血管病风险有所上升。

因此建议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初诊时行常规的尿检、血糖、血脂、电解质、肾功及心电图检查,此外还应酌情评估高血压介导的器官损害,如左心室肥厚、微量蛋白尿等。

3. 监测血压

目前诊室血压依然是诊断高血压的“金标准”,但仅采用诊室血压测量无法对“白大衣性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做出准确判断。

因此建议日常行“家庭血压监测(HBPM)”来了解血压动态变化,有条件的可定期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从患者层面有助于消除治疗惰性,从医生层面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及治疗强度。

通常情况下,1级高血压或低、中危患者可1~3月前往医院随诊1次,2~3级高血压或高危患者需2~4周随诊一次,待血压控制稳定后再适当延长随访间隔。

中青年高血压多“隐匿”,怎么发现和管理?
中青年高血压多“隐匿”,怎么发现和管理?

医脉通健康关爱俱乐部成立啦!

<加入社群、获得帮助、相互支持>

加入疾病群

①目前已有患者群:糖尿病群、心血管健康群、宝妈育儿群、亚健康养生群、肿瘤患者群、心理健康群;

②群内公益活动包括:专科医生答疑、营养师饮食指导、免费线上问诊,每日健康科普更新;

和医脉通一起守护健康,欢迎您的加入!

4. 综合管理

中青年高血压的血压控制目标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血压持续<140/90mmHg,如能耐受,可以进一步降低至<130/80mmHg。

对于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应该控制在<130/80mmHg。

对于2~3级高血压、合并心血管病或心血管病高危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应该及时启动降压治疗,同时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同时进行。

其降压原则包括:及早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并举,通过血压平稳达标并综合管理肥胖、血脂异常、血糖升高等其他可逆转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5.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即去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增加降压药物的疗效,从而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应尽早启动。

主要包括以下六点内容:

①限制钠盐并增加富含钾离子的食物:

每天摄入食盐总量<6g,包括含盐调味品以及加工食品中的盐含量,增加新鲜水果、深色的蔬菜及豆类,减少饱和脂肪及胆固醇摄入;

②控制体重:

体质量指数(BMI)<24Kg/m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③不吸烟:

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④限制饮酒:

男性每人每天摄入酒精量<25g,女性<15g;

⑤体育锻炼:

每周行有氧运动5~7次,每天体力活动时间累积>30分钟,如快步行走、慢跑、骑车、游泳等;

⑥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心理平衡,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尤为重要。

一方面,在中青年阶段及早干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利于遏制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

另一方面,中青年相较于老年人可接受较长时间、较长强度的体力锻炼,有助于体质量控制、改善心肺功能甚至促进精神心理健康,且健康的生活方式相较于药物治疗费用——效益比更佳。

目前,中青年高血压人群数量大、患病率速增,终生心血管病风险高,是未来大陆心血管病防治需重点关注的对象,中青年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管理对于降低大陆心血管病负担具有战略意义。

一旦确诊高血压,应今早明确病因、筛查危险因素、监测血压、综合管理血压及危险因素,启动药物治疗之前,值得重视的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期专家

王月月医师

  • 江苏省中医院重庆医院(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心病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 擅长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内科危重症的治疗抢救,如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心衰、心肌病、高脂血症等
  • 在心脏康复、双心疾病及晕厥、眩晕等交叉学科均有深入研究
  •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慢病委员会委员
  • 先后主研或参研省部级、厅局级、区级、校级等科研项目4项
  • 主持重庆市级继续教育2项,参编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8篇

您如果有健康相关疑问,可以随时咨询医脉通健康线上医生。点击下面小程序,获得医生解答!

问诊可覆盖疾病的整个康复过程,相当于身边有个贴心可靠的家庭医生。针对病情变化,你可多次提问,获得医生循证规范解答。

参考文献:

[1]刘靖,卢新政,陈鲁原,等.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0,28(04):316-324.

温馨提示:科普文章不提供专业诊疗意见,具体诊疗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图片来自摄图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