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京津冀三地博物馆携手亮宝

作者:京报网
京津冀三地博物馆携手亮宝

5月18日,“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开幕,398件(组)展品组团亮相,带领观众穿越古今,领略京津冀城市关系的历史变迁,了解城市群布局的发展过程。

展厅入口,一组沙盘模型将京津冀风貌立体呈现——两面环山,东临大海,南接中原,沿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一座座城市星罗棋布。自远古以来,多元文明汇聚在这片广袤大地上,书写着千万年间文脉相承的故事。

展览开篇,一块距今200万年的石核静静放置在展柜里。“这件不起眼的石料,是古人类改造自然,开始制作工具的物证。”展览策展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张杰解读,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将采集到的自然石料通过打击、压制等方式剥取石片,最后留下的部分被称为“石核”,“这件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出土的石核,将古人类在燕赵大地上的活动追溯到200万年前。”

京津冀三地博物馆携手亮宝

步入展厅,“古代京津冀‘首都圈’的形成”、“近代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当代京津冀协同发展足迹”3个单元依次展开,398件(组)珍贵文物、历史档案等,揭示了建立在城市关系史上的“城市群”内在联系,娓娓讲述京津冀三地“文化一脉”、融合发展的故事。

目前北京地区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件青铜礼器——堇鼎也被请进展厅。虽是复制件,仍能从鼎上简洁古朴的纹饰,窥见西周时期燕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领略古都北京悠悠3000年的建城史。专家解读,燕国建立后,当地先民为周边地区带来了新文化,天津、河北出土的一些铜器在器形、纹饰上也颇具燕国气质。

三地之间,文脉交汇,展览中类似的见证物还有很多。一对商代铁刃铜钺,“模样”相似,一大一小,共享同一个展柜。张杰说,它们分别出土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台西遗址、北京市平谷区刘家河遗址,“两个直线距离300多公里的地方出土了性质相近、时代相同的铁刃铜钺,将大陆用铁历史上溯到3500年前。”

商代的绳纹敞口罐、战国时期的“郾(燕)王职”戈等珍贵文物,生动展现京津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热河全图》四条屏、《天津行宫图》等舆图,再现了京畿地区特有的城市关系与城市功能……漫步于一组组展柜之间,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一条巨幅的京津冀大事记“时间轴”贯穿展线,这是策展人在布展上的创新。“我们特意设计了这种长线的‘注释’信息,给观众一种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展的感觉。”张杰说,希望大家在关注重点文物的同时,也能读懂其蕴含的历史意义。

京津冀三地博物馆携手亮宝

随着此次展览揭幕,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第11-12展厅被打造成“京津冀博物馆展厅”,将作为京津冀三地博物馆协同发展的永久性、常态化展览展示基地,共享文博资源,形成区域文化特色品牌。三地博物馆馆长发出合作倡议,将共同推进三地文博工作协同发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李祺瑶,武亦彬

流程编辑:u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