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京津冀三地博物館攜手亮寶

作者:京報網
京津冀三地博物館攜手亮寶

5月18日,“燕趙乘春複此行——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展”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開幕,398件(組)展品組團亮相,帶領觀衆穿越古今,領略京津冀城市關系的曆史變遷,了解城市群布局的發展過程。

展廳入口,一組沙盤模型将京津冀風貌立體呈現——兩面環山,東臨大海,南接中原,沿長城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一座座城市星羅棋布。自遠古以來,多元文明彙聚在這片廣袤大地上,書寫着千萬年間文脈相承的故事。

展覽開篇,一塊距今200萬年的石核靜靜放置在展櫃裡。“這件不起眼的石料,是古人類改造自然,開始制作工具的物證。”展覽策展人、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籌備處副主任張傑解讀,舊石器時代的先民們将采集到的自然石料通過打擊、壓制等方式剝取石片,最後留下的部分被稱為“石核”,“這件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泥河灣馬圈溝遺址出土的石核,将古人類在燕趙大地上的活動追溯到200萬年前。”

京津冀三地博物館攜手亮寶

步入展廳,“古代京津冀‘首都圈’的形成”、“近代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當代京津冀協同發展足迹”3個單元依次展開,398件(組)珍貴文物、曆史檔案等,揭示了建立在城市關系史上的“城市群”内在聯系,娓娓講述京津冀三地“文化一脈”、融合發展的故事。

目前北京地區考古發現的最大的一件青銅禮器——堇鼎也被請進展廳。雖是複制件,仍能從鼎上簡潔古樸的紋飾,窺見西周時期燕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領略古都北京悠悠3000年的建城史。專家解讀,燕國建立後,當地先民為周邊地區帶來了新文化,天津、河北出土的一些銅器在器形、紋飾上也頗具燕國氣質。

三地之間,文脈交彙,展覽中類似的見證物還有很多。一對商代鐵刃銅钺,“模樣”相似,一大一小,共享同一個展櫃。張傑說,它們分别出土于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台西遺址、北京市平谷區劉家河遺址,“兩個直線距離300多公裡的地方出土了性質相近、時代相同的鐵刃銅钺,将大陸用鐵曆史上溯到3500年前。”

商代的繩紋敞口罐、戰國時期的“郾(燕)王職”戈等珍貴文物,生動展現京津冀地區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熱河全圖》四條屏、《天津行宮圖》等輿圖,再現了京畿地區特有的城市關系與城市功能……漫步于一組組展櫃之間,細心的觀衆會發現,一條巨幅的京津冀大事記“時間軸”貫穿展線,這是策展人在布展上的創新。“我們特意設計了這種長線的‘注釋’資訊,給觀衆一種站在曆史的長河中看展的感覺。”張傑說,希望大家在關注重點文物的同時,也能讀懂其蘊含的曆史意義。

京津冀三地博物館攜手亮寶

随着此次展覽揭幕,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第11-12展廳被打造成“京津冀博物館展廳”,将作為京津冀三地博物館協同發展的永久性、常态化展覽展示基地,共享文博資源,形成區域文化特色品牌。三地博物館館長發出合作倡議,将共同推進三地文博工作協同發展,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

來源:北京日報用戶端 記者 李祺瑤,武亦彬

流程編輯:u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