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案例分析 | 道明竹编:非遗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清华管理评论
案例分析 | 道明竹编:非遗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导语

道明竹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历经世代传承创新和演绎升华,成为中国竹编文化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然而随着工业化产品的普及,道明竹编产品逐渐没落,几乎被市场以及当地人所遗忘。如今,在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以杨隆梅为首的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带领道明竹编不断跨界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重新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探索出一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参与”的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的特色路径,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了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板,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创新和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经验。

文 / 刘玉焕、余唯君、尹珏林

在四川成都川西坝子、无根山、丘陵区与坝区的交接地带,有一个小镇,这里气候温润,多样化的地形和肥沃的土壤给予了植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千百年来,吸收了大自然的灵气,竹如精灵般茂盛生长。居民依竹而居,以竹为器,世世代代以竹为生,处处呈现出“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的祥和之景,这样的美好之地,便是道明镇。

据《华阳国志》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道明镇村民就已经开始种竹和用竹了。穿越2000年时光,岁月更替,光阴流转,勤劳智慧的道明人把竹做成框、篮等用具,使得竹真正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也慢慢孕育了以立体竹编、瓷胎竹编为特色的“道明竹编”。道明竹编有平面、立体与瓷胎三种基本类型,工匠们以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基础技法,让一根根细腻的竹丝、竹篾条在他们的指尖跳跃形成形态丰富的各类竹产品。从古至今,道明所出产的竹制品都是川内竹制品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不仅在古时曾作为贡品进贡,到了七八十年代,道明镇更享有“川西竹编第一市场”的美称。道明竹编技艺的历代传承给道明镇赋予了极其深厚的文化资源,道明竹编于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随后道明镇在2019年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然而,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等工业化产品的大规模普及,以编制产品包装和日常生活产品为主的道明竹编销售市场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道明竹编产品不仅面临着制作辛苦但利润越来越薄的发展困境,更是面临着竹编技艺无人继承的难题。从原来全镇上几千户村民从事竹编工艺到现在竹编成为当地老人和妇女打发闲暇时间的活动,虽然享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名,但道明竹编的没落仍然成为了当地村民和政府心里难以言说的痛。

怎么办?有没有方法让道明竹编这项历史悠久的国家级非遗技艺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资源?在当地政府苦苦探索的同时,一名90后女孩杨隆梅发现这项历史重任竟也落在了她的肩上。

临危受命:竹编世家的“90”后传承人

在大家的印象中,从事传统手工艺的大多是年纪较长的手艺人,年轻人鲜有涉足,而曾获四川竹编技艺大赛一等奖,成都第三届“百佳工匠”称号的“90后”非遗传承人杨隆梅却带领道明竹编人,拉开了竹编产业发展的序幕,让世界看到了道明竹编人的年轻力量。

出生在崇州市道明镇的杨隆梅成长于竹编世家,竹编是杨家的家族企业,起手于杨隆梅的爷爷,到她这儿已经是第三代。在祖父们的年代,道明人都是肩上挑着扁担,走山访水,将他们自己亲手编织成的竹编制品卖到全国各地去,杨隆梅的爷爷就是从这样的“扁担郎”开始,白手起家,经营起家里的行当。竹编对于杨隆梅而言,既是她童年的玩具也是她很好的玩伴,更是贯穿了她的生活。大学毕业后,民航服务科班出身的杨隆梅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民航公司工作,和班里的其他同学一样,刚投身社会的她向往着广阔的蓝天,憧憬着外面的世界,对于家里的竹编厂,杨隆梅只是尽可能地帮衬,从未曾想过要回家继承竹编事业。

然而,命运还是将杨隆梅推向了竹编。2013年,家里突发大火几乎烧毁了所有的设备及竹编半成品,竹编厂遭受重大损失,看着日夜焦虑且年迈的父母,杨隆梅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和责任。于是,杨隆梅辞掉民航的工作回到家乡,准备重新创业继承道明竹编技艺并重振家里的竹编厂。扛起道明竹编继承大旗想起来很简单,但真正着手去做,杨隆梅才意识到困难重重,一方面道明竹编主要以为农副产品提供竹制包装为主,但手工编织的竹编包装不仅成本高、利润低,还陷入了难以被市场接受的发展困境;另一方面道明竹编手艺人流失严重,正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尴尬境地。

杨隆梅意识到要想重新挖掘道明竹编的市场价值,竹编产品必须转型跟市场重新接轨,可道明竹编转型的核心是手艺人,去哪里才能找到竹编手艺人呢?

抱团发展:农民合作社留住竹编手艺人

道明镇曾有上万人掌握道明竹编技艺,但很多竹编手艺人都是各自经营手工作坊,没有形成团队集体发展,也没有人系统地梳理和总结道明竹编的典型编织技法和工艺流程。在经过多次排查情况以及与多位竹编手艺人交流后,杨隆梅意识到道明竹编的出路只有转型放手一搏,而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能不能使竹编手艺人抱团发展,共同为道明竹编的传承与创新出谋划策。杨隆梅决定带领乡亲们一起转型,于2014年初依托爷爷创办的拥有40多年历史的崇州市继军竹制品厂成立了“道明竹编巧妹子专业合作社”,并且准备采用“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探索道明竹编的转型升级之路。

道明竹编农民合作社成立后,杨隆梅系统梳理和拜访了合作社几百位手艺人,一方面对这些手艺人的竹编技艺进行摸底与分类,熟悉每位手艺人的技术特点和长项,比如谁擅长立体竹编,谁擅长平面竹编,谁擅长瓷胎竹编,以便在接到项目订单后可以迅速找到合适的人完成工作;另一方面杨隆梅邀请技艺精湛的竹编老艺人举办竹编技艺培训班,向合作社村民以及道明镇各村村民免费提供竹编技术培训,为竹编技艺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为了能够留住合作社的竹编手艺人,杨隆梅亲自拜访多家企业承接了数量巨大但利润微薄的产品包装业务。比如,合作社每年要为郫县豆瓣制作超过30万个竹编包装制品,有上千位竹编手艺人参与其中,杨隆梅以企业名义定期向村民收购郫县豆瓣包装筐,为村民带来持续的收入。事实上,杨隆梅企业本身并不能从这些产品中获取太多的利润,甚至在2020年疫情期间企业还亏本原价收购了农户编制的产品。对于为什么这么做,杨隆梅说,“竹编的核心是人,郫县豆瓣包装盒的利润非常微薄,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在做,就是因为它的量很大,可以通过做这件事情带动道明镇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想留住这些人”。

跨界创新:重塑竹编技艺的生命力

通过承接企业产品包装业务的订单能够让企业和合作社活下来,但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呢?杨隆梅强调说:“我发现,道明竹编如果想要真正地活下去,甚至像过去一样引领潮流,需要从竹制品风格上去做出改变。”正当杨隆梅还在思索如何才能实现道明竹编技艺和产品的创新时,一个跨界创新的机会来了。

2015年起,道明镇政府为了进一步提升打造道明竹编的传承创新,与中央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等艺术设计单位进行合作,鼓励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来道明镇进行采访考察,对道明竹编进行跨界创新。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新生代竹编手艺人的艺术感知力和跨界创新能力,政府资助杨隆梅、丁知竹等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到中央美术学院和上海美术学院等学校进行学习与提升。在学习期间,杨隆梅首次系统地了解了产品设计和创新的流程与方法。比如,杨隆梅观察到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在设计新产品时,会在前期用户需求调查、中期产品设计讨论,最后产品投放市场的判断等流程将用户思维全面介入到产品创新与设计中。这些学习心得对于杨隆梅来说特别震撼,“以前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很少有人专门去调查当前的消费者喜欢什么”。

更为震撼的是,杨隆梅感受到了现代设计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在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竹艺研修班进修学习后,2017年上海设计周,杨隆梅与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章莉莉、东阳竹编非遗传承人何红兵共同完成了一件大型公共艺术作品——竹编万花筒,当时惊艳了整个设计周。竹编万花筒是由150片蕾丝般的手工竹编和50片彩色透片构成的绚烂竹编世界,集合中国12种经典竹编纹样,每个单体模块也是家居空间中的装饰画。杨隆梅回忆道,“那个装置一下就火了,观众特别喜欢,当时我就觉得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真的是复兴传统手艺的有效方式”。

学成归来的杨隆梅,对现代设计和传统工艺的融合创新方面有了全新的认知,据她所说:“现代工艺需要传统文化内涵来沉淀,才能成为经典,同样的,传统工艺也需要不断更新迭代,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为了推动道明竹编的跨界创新,杨隆梅先对道明竹编传统技艺进行梳理,发现道明竹编有30多种基本纹样,300多种延伸纹样,加上丰富多样的技法和慈竹天然的韧性,可塑空间非常大。然后,杨隆梅与艺术设计类的师生紧密合作,尝试在保留传统编织技艺的同时,提高作品美感,做出真正能够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东西。杨隆梅把竹丝变细,再在圈中放上一个猫眼,做成耳环或者项链,样式十分新颖;又如吕国良教授的灯笼起底的编织方法,杨隆梅直接将起底的底子用相框装裱起来,就成了一幅别致的画。通过一年多的摸索,杨隆梅带领合作社成员创新出了镂空的竹灯,富有设计感的竹椅、竹凳,多层的竹制摆架,以及形态更美的耳环饰品、瓷胎竹编器具等一系列产品,让道明竹编焕发了新生。

装置艺术:放大竹编技艺的市场价值

通过跨界创新,杨隆梅惊奇地发现原来竹编可以与现代设计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符合现在年轻人审美的竹编产品,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和认可。但杨隆梅也发现即使竹编可以进行很多创新,但依然是一个小众产品,没有办法像其他大众产品那样量化生产,大规模销售,企业和合作社的农户依然没有办法从竹编产品上获得较多收入。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竹编技艺的市场价值呢?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杨隆梅深受启发,豁然开悟。

2016年,青城山六善酒店负责人突然造访道明竹编,期望用竹编对六善酒店内部进行装饰设计。虽然杨隆梅此前并未接触过这样的设计项目,但凭借不服输、乐于学习的精神成功将道明竹编技艺嵌入到了青城山六善酒店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中,完美体现了六善酒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次合作让杨隆梅大开眼界,原来竹编除了用于日常的生活或装饰用品,竟然还可以与现代室内设计或装置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进行跨界融合。隆梅敏锐地觉察到竹编艺术装置产品既能体现道明竹编国家级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带给公众很好的艺术感知,这可能是道明竹编获取市场价值的一个切实有效的途径。

为了重点探索和开发竹编产品的装置艺术,杨隆梅首先对竹编产品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梳理简化,删去了传统工艺的过度精细化,去繁就简,实现了可组装、半规模化和半流水线的生产模式,通过在工厂把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把半成品再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手工编制。其次,杨隆梅建立了融合竹编非遗传承人、外部设计师、项目需求方等多个主体的道明竹编设计团队,根据客户的需求,把道明竹编的立体竹编技艺与公园艺术装置、田园园艺装置、特色室内装修(酒店、民宿)等多领域的产品诉求相结合,创造出多样化的竹编艺术产品,拓宽道明竹编的应用场景。

从2017年起,杨隆梅团队陆续承接了扬州园艺博览会、北京延庆世园会、成都三岔湖、天府绿道锦城湖公园、重庆万科翡翠公园、龙泉山成都之眼、崇州油菜花节、崇州无根山游客中心、成都太古里至合江亭街道等一系列的竹编艺术装置项目。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杨隆梅和团队为港珠澳大湾区的深圳花展设计的道明竹编与花艺景观结合的装置艺术项目获得了金奖(见图1)。据杨隆梅介绍,深圳花展竹编装置的造型灵感来自成都市花芙蓉花的花瓣以及连绵起伏的龙泉山脉,中心水景则表达了成都“水润天府”的盛景,太阳神鸟标志和现代城市剪影,分别代表了成都悠久的历史与当前公园城市的建设成果,在竹艺装置上方,爬墙熊猫正回味着成都的过去和关注着成都的发展,手拿火炬的熊猫“蓉宝”代表成都即将举办的“2021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案例分析 | 道明竹编:非遗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赋能乡村: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道明竹编逐渐被市场重新接受,崇州市政府和道明镇党委决定打造一个以突出道明竹编非遗文化和“川西林盘”特色居住形态的竹艺村。所谓川西林盘,就是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道明镇党委书记说到:“道明镇不仅有国家级非遗竹编,还靠近无根山,附近还有一条旅游环线‘重庆路’,每年三月油菜花开的季节,会吸引无数游人前往,而且此处林盘保护得很好,没有过度开发。”为了能够充分融合道明镇的自然资源和非遗资源,当地政府和崇州文旅集团决定一起重点打造杨隆梅竹编合作社所在的龙黄村。

先从哪里入手打造乡村呢?当地政府邀请崇州文旅集团以及龙黄村村民共同商讨龙黄村的乡村振兴方案,经过多次沟通讨论最后决定将道明竹编与民宿设计、空间装置艺术结合起来,先打造出一个以竹编为特色的民宿项目,以试探市场的反应。2018年初,道明镇政府邀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团队全面调研道明竹编及龙黄村周边川西林盘情况,并与杨隆梅合作社竹编手艺人合作,共同打造出一个极具川西特色的乡村民宿“竹里”(见图2)。“竹里”其名取自陆游任蜀州(今崇州)通判时造访道明的白塔禅院写下的《太平时·竹里房栊一径深》中的词句:“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 整个建筑大量运用了原木、竹艺和落地玻璃窗,室内室外设计均呼应着道明竹编的竹文化,青瓦屋面呈环形,代表着融合与无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案例分析 | 道明竹编:非遗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竹里民宿建设的初衷就是为道明竹编提供一个传播和交流的平台,让竹编工艺赋能乡村旅游。不负众望,竹里一炮而红,无数游客慕名前来道明镇,欣赏这个在乡郊田野上盘旋着的青瓦房,龙黄村摇身一变成为“道明竹艺村”,不仅被全国所熟知,还走上国际展示当代艺术的最高展会——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村落之美。

竹里项目的火爆给了道明镇政府、文旅集团以及杨隆梅合作社众多竹编手艺人和村民充足的信心,他们开始重点打造竹艺术村。政府和崇州文旅集团负责竹艺村的川西林盘生态修复与保护、川西民居统一规划与调整、以及当地基础设施和竹编装置艺术的完善,不仅打造出极具川西林盘特色的竹艺村居住环境,更是结合当地油菜花种植基地打造出以“春赏油菜花,夏种秋收水稻”的自然景观。另外,为了真正提升道明竹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吸引力,当地政府于2018年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成立了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从“培、驻、引、宣、转”五个方面提升本地村民素质,引导竹编业态发展,逐步形成社会群体、本地居民与当地政府相互合作的模式。同时,开展“双育双培”,让手艺人和学院学生共同成长,推动竹编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创新。凭借政府和美术学院搭建的非遗创新平台,杨隆梅、丁知竹、红梅等一批新生代传承人进驻到竹艺村,对道明竹编进行持续的跨界创新与升级,建立了道明竹编展览馆、体验馆,为当地旅游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非遗竹编体验活动,为竹艺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为了增加游客的深度体验感,在非遗文化体验的基础上,崇州文旅集团先自营了一些餐饮和文创活动,比如为游客打造了来去酒馆、大树咖啡、传统生活美学小馆、美术展览馆,民宿,自然研学营地等业态。随着竹艺村游客的增多,当地村民积极性大增,不少村民开始自发创业,打造了乡村民宿、农家乐、小酒馆、蜡染体验等多种文化体验活动,为乡村旅游注入了多元化的产业。除了当地村民,竹艺村还吸引到不少外地创业者,2018年4月,中国青年诗人、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马嘶在道明竹艺村开设了一家“三径书院”,书院有着浓厚的川西民居特色,镂空的青砖围墙,古朴而雅致;在成都工作多年喜欢手工艺的年轻人冯玮也来到竹艺村打造了“遵生小院”——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中的生活美学,传播健康有趣生活方式”的民俗手工生活体验馆。

目前的竹艺村已经划分了“野奢酒店·禅院食府”区、民俗民宿区、竹艺工坊区、大地艺术区,新建共享生活第五空间、国际工作营地,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文化+文创基地+乡村旅游”的模式,不断推动着竹编产业和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未来可期:一切正在路上

在杨隆梅的苦心经营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道明竹编从十多年前几乎被消费者遗忘的传统非遗技艺,成功转变为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并能带动当地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道明竹编未来的发展,杨隆梅清晰意识到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是竹艺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点,然而非遗传承与创新还面临很多问题。

老手艺人们的手艺是否能够薪火相传?是否有年轻人愿意挑起重担?对于道明竹编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杨隆梅有担忧,但也有信心。她看得很清楚,也深信只要坚持竹编行业的产业化,竹编的市场就会越来越大,就业回报也会越来越高,年轻人就会自愿投身到这项事业中,竹艺村乡村振兴的未来也就会越来越美好。

关于作者 | 刘玉焕: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余唯君: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尹珏林:中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 高菁阳([email protected]

案例分析 | 道明竹编:非遗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案例分析 | 道明竹编:非遗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清华管理评论》联系方式

订阅、广告及商务合作

010-62788163

[email protected]

案例分析 | 道明竹编:非遗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