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竹编60年 汝南七旬老人的“守艺”情怀

作者:驻马店网

驻马店网讯(记者 王永良)5月7日上午,在市区驿城大道与练江大道交叉口西北角,一位老人正在向过往市民介绍他编制的各种竹制品。

竹编60年 汝南七旬老人的“守艺”情怀

老人名叫冯小绪,是汝南县留盆镇何庄村黄蔡村人,今年71岁。他从12岁开始,就跟着他的爷爷、父亲学习编竹篮、竹筐、竹匾等,从事竹编技艺近60年。

“我现在年纪大了,外出务工也不行了。编制竹制品,除了可以补贴家用,更多的是情怀。”冯小绪微笑着说道。

冯小绪告诉记者,一把篾刀、一张方凳、一件垫衣,就是编竹制品所用的工具。只要天气好,他就搬出凳子,坐在家门口,晒着太阳,一边忙活一边和邻居闲聊。每天持续几个小时编竹制品,让冯小绪早已形成肌肉记忆,一根根细长的竹篾,轻松自如地在手指间来回穿梭。

竹编60年 汝南七旬老人的“守艺”情怀

冯小绪说,编制箩筐的工序繁多,单是用来围圈的竹篾就有几种,“这是竹篾丝、这是饺篾、这是经篾、这叫箩耳……”冯小绪指着一只箩筐说,每一道工序都要讲究大小匀称,尤其是箩筐的尺寸,直接决定着箩筐的美观和承重。“误差不能超过7厘米,不然承重就不对称了,也不好看。”谈起多年来的从业经历,冯小绪头头是道,颇有心得。

“一个竹篮、竹筐编下来要4个多小时,一天下来只能编2个,价格在20元~200元不等,费工费时,但它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技艺的坚守和传承。”

竹编60年 汝南七旬老人的“守艺”情怀

冯小绪告诉记者,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一件竹编制品的产生需要经过严密的工序,包括选竹、破竹、刮青、破篾、拉丝、刮篾等等,要经过多年磨炼才能精通。冯小绪回忆刚开始学习竹编的那几年,手被刀子割伤、被竹片划破是家常便饭。一双手满是伤疤,层层老茧又厚又硬。搞竹编艰不艰辛,一双手就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竹编60年 汝南七旬老人的“守艺”情怀

冯小绪把卖筐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他每天都会去卖筐,现在,买这种编织筐的人并不多,有的时候,一天一个筐都卖不出去,最多也就卖四五个,一般买这种竹筐的人都是农村人,他们用这种筐来装鸡蛋或刚摘下的蔬菜,在城里很少会有人拿着这种筐上街买菜。“我希望大家能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我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呼吁更多人保护环境。”冯小绪说。

随着年岁渐长,冯小绪的手脚也不如年轻时灵活,砍竹、背竹这些粗重活也在制约着他前行。年轻时,他一个月能编20个竹筐,但是现在,一个月只能编10个,由于长期久坐,老人的腰椎也出现了问题,很多人包括老伴都劝他“金盆洗手”,但是冯小绪依然乐在其中。“我编竹筐不图名、不图利,这是我的兴趣。”冯小绪说,带着这份执着和热爱,他打算一直做到自己不能干的那一天。

竹编60年 汝南七旬老人的“守艺”情怀

记者手记:一份手艺,一份坚守。一只竹篮,是一个年代的记忆,也是最浓的人间烟火气。时事变迁,沧海桑田,瞬息万变,但是老手艺人的坚持与热爱,值得我们尊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