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严力有什么故事?

作者: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

严力老师,诗人、画家、作家、朦胧诗代表诗人、星星画派代表画家。

严力,1972年开始写诗,是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1979年、严力受朋友的蛊惑、拿起画笔,后来就成了画家。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曾在上海参与开办过两个公司,但还是以画画、写作为主要生活,严力说、他时常往返于北京、纽约、上海三地,但自己的根还是在故乡、在中国。这是当年展览里的情况、这个人是应野平,也是上海画院的画家、老画家了,这个就是严力画展、在人民公园展厅的前面、它有个牌子。1970年,严力初中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第二机床厂当工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工厂宿舍的地下室是一个被锁起来的图书馆,于是他每天撬锁进门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抄写了很多普希金的诗。当年就是自己的一个女朋友、她也是画画的,她家里很小、她就把一些画画的东西扔在自己家里,有时候在自己家画画。1979年7月份、自己还记得、然后那一天没事、自己就拿出一块纤维板,自己就开始涂,画的一个人的侧面,然后在一个夜晚、就是涂的。第二天女朋友来了,自己就说这张画怎么样,她说谁画的,自己就乱说了一个朋友的名字。她说颜色不错、但是构图简单了一点,然后自己就说这是我画的,她就不信,她说你从来不画画、怎么突然可以,自己说、我有这个欲望,那么就可以去做,她说那你应该画画、你对颜色挺敏感的,后来自己就不断地画。画了大概两个月不到,那时候他们要成立一个“星星画会”,看到在自己那儿满墙的画、他说,这些画不错啊,他说是谁、你女朋友画的,自己说不是、是我画的,他说那你一定要参加我们这个“星星画会”,自己说都是哪些人,他跟自己说哪些哪些人、其实都是跟自己当年认识的一些写作的朋友、一个圈子的人,都认识,那就自然而然自己也参加了“星星画会”。1979年9月,一个名为“星星画会”的画展在中国美术馆的栅栏外举办,严力是作者之一。所以自己7月份画画的,7月15日、自己开始画第一张画,到了9月26号、两个多月,我们就举办了第一次“星星画会”,当时自己还记得我拿了八张画参展。“星星画会”的作品,或抽象、或表现、或晦涩、或冷峻,彰显了作者的自我个性,跟人们习惯的绘画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因此人们称“星星画会”开创了文革后中国艺术领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态。1979、1980年自己画画的时候,自己把我们家的床单全给画没了,因为没有布,而且工资也很少,所以说得再难听点、我们甚至到工地上去捡木条,说捡也叫偷,反正就是为了钉成画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多的努力是建立在条件上,刚刚开放、人们对新的事物认识不够、都有点害怕。在北京办展览有些困难,这困难是全国范围的、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困难,画现代画、那时候刚开始起步不久,才四、五年的时间,因为这种情况、自己就一直想看看什么时候有机会办展览。从小生活在上海的严力一直在找机会,希望能在中国办一个个人的现代画展览,但不知道如何着手。这就是自己当年1984年8月份,那时候自己正好8月份也是三十岁,这位是上海水彩协会会长李咏森,因为李咏森当年也是比较支持这个展览的,也帮自己在展厅方面打过几个电话、帮自己落实,这时候碰到一个、从上海去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的一个学生,他是拉大提琴的,叫吴曦鸣、上海人,那么他经常跟我们在一起玩,那时候也有叶小纲,叶小纲也在中央音乐学院、还有谭盾这些人、刘索拉,他跟这帮人也认识,这些人也是自己朋友。自己就跟他提起、自己说上海有没有可能性办展览,他就说我帮你问问,同时自己又向我这边、因为自己在上海有亲戚,有叔叔、姑妈,也向他们打听,结果回答说、人民公园有一展厅、可能性有,那就开始联系了,其实是1983年就开始联系的。但是这些画,当时怎么运就是个问题,运输是怎么运的、都不知道,后来就用最笨的方法、就是通过关系认识的一个列车员,那么每一次他跑上海到北京的13次列车、就带几张画。每次带几张画,这样陆陆续续可能有半年时间,带过来大概三十多幅画,慢慢地这个展览就可以进行了。8月二十几日、因为给自己的是十天的时间,后来因为这个画展比较受欢迎,每天来看的人很多,又延长了五天、到9月4日。东西是自己当时留下来的、当时的留言簿,留言簿一共弄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本,有时候看看确实也挺有意思,因为当年那种处境、可以说这个展览当年引起了很多人的想法,最起码刺激了、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画可以这么画,因为当年自己这些画算是完全另类的,那么各种各样的意见都有。哪怕是过了二十年三十年、回过头来看这些意见本,你能够感觉到当时那个时代、那些人的反应,有的人就认为你这是抄袭,但抄袭什么他也不知道,因为全国那时候人很少看到国外的画风比较现代的。大多数人觉得这个画展很好、敢于创新,表示了支持,但还是有两成的意见是觉得看不懂。可能这个东西太自由化了,相比、其实里头有一个内涵,这个内涵我们中国这些东西是没有的,怎么在你的画中会出现这些东西,其实是有的,是我们压抑了自己的感情,我们不敢说出自己的声音,我们不敢用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事物、来表达事物。学院的那种教育,我们都认为好像技术、绘画的技术,只能从素描,从什么开始、画透视,但是自己认为任何技术、就像做饭一样,只要你每天在做、经过一定的积累,你做某几道菜的技术就有你自己的风格,因为这个技术、最后还原到一个画面的美感和画面的生动性、它传达的感情,所以自己觉得条条大路通罗马。上海1984年个展留的地址卡,当时中国1984年的时候根本还没有流行名片、不多,只有很少的几个人有名片,所以后来我们就想出一个办法,用这个卡、所以每个人都留一下,这个叫什么、陈立凡,他现在就在上海,有的是昆明美协的、美影厂的、复旦大学的,泰州市淮剧团的、江苏的,你看。当时有过一些媒体报道,比如说《新民晚报》,它登出的一个消息,总共就四十多个字吧,很简单,因为这类的展览本身很多人都在想、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展,因为和他们见到的画全不一样,所以这本身也是对媒体、对观众本身也是一个考验,展览是成功了、是办成了的成功,但并不是说意味着就说我们整个时代或者社会它已经开放到什么程度了。当年自己是以北京青年工人到上海来举办画展,后来就是过了很多年以后、回过头来看,才发现、1984年自己这个展览,可以说1949年以后、这种另类的,超现实的,或者是抽象的、半抽象的、甚至拼图的,就是比较现代意识的这类画,作为自己这个展览、是第一个个人展。1985年,严力自费去美国留学,在纽约十多年、严力在思考一个人与自己母语的血脉关系,他经常在聚会上即兴朗诵、念自己新写的短诗。

所有文艺的产品、基本上都是思想和感情地延伸,你为了把它承载、然后跟别人分享,需要一个媒介,自己认为、有些灵感适合我用诗歌表达,有些灵感它里面有色彩、自己觉得用绘画来表达比较好。人类有很多东西失去了、很多东西用旧了 都需要修补,这补丁系列的、建立在就是自己当年写过一首诗叫还给我。这个是自己在纽约的时期,1999年和2000年的时候,自己那时回忆在中国城市生活的时候,那时候从窗景、然后回忆,这张画叫回忆比现实更久远。我们住在城市里时间长了,我们对自然的东西完全陌生了,年轻一代、比如自己女儿,她们不知道青蛙在水田里、甚至公鸡早上起来打鸣、她都不知道,只在电影里听到过,在都市里谁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和自然越来越远,所以从窗景系列一直画到砖头、联想到现代社会,自己就开始画砖头系列,从窗景演化到砖头系列。某些灵感涉及到很多情节,比如自己去国外的生活,有很多具体的情节、自己用诗很难表达清楚,所以自己就开始尝试写短篇小说、后来又写长篇,把这些诗歌不能表达的东西用小说来表达,而且把那些色彩感、结构,诗歌和小说不能表达的、自己用绘画来表达。这样对自己来讲、自己手中的工具就多了、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比如别人有一个我有三个。简单讲一个例子吧,比如说自己当时有一个绘画,就是把一个唱机的唱针搭在一个草帽上,是劳动者之歌,那么如果自己用文字表达的话、它很弱,结果自己用画面来表达,一个劳动人民站在那里,戴一个草帽,一个唱针搭在那里,他就有了一个形象感。语言的有些东西确实还是抽象的,绘画很具体、你很难表达,比如说、自己讲一个意象,这个意象就讲一个人等待。他等待了很久、没有等待到这个东西,就描写这种感情的时候,自己的这首诗自己记得是一个鱼钩在一个池塘里,等了很多年、没有鱼,这个鱼钩就自己游了起来,它游着游着、最后还是没有鱼,最后一口吞下了自己。那这个就是一种对人的那种绝望的、等待的表达方式,可是用画面是不能表达的,在这首诗里它表达出来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