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河观察】一座 “园”和一个区,看一场“双向奔赴”

作者:津云
【海河观察】一座 “园”和一个区,看一场“双向奔赴”

2023年5月18日,从那一天起,天津的发展字典上多了一个新的关键词——“天开园”。而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发展布局中的“一核”,就在南开区。天开与南开,这场“双向奔赴”,越来越精彩。

【海河观察】一座 “园”和一个区,看一场“双向奔赴”

南开区与天开园,一场“双向奔赴”

“天开园很支持创业项目,在天开园注册公司,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技术专利,也便于进行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南开大学首批入驻天开园的科技型本科生创业项目、天津氯之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佟泽栋说道。

佟泽栋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2023届毕业生,当前正攻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一边从事超分子方向研究,一边继续创业项目。作为汇集各类创新资源的科创园区,天开园是高校创业团队实践的启航地,凝聚并放飞了众多像佟泽栋这样的年轻人的创业梦想。

【海河观察】一座 “园”和一个区,看一场“双向奔赴”

天开园的建设,无疑是天津高质量发展的大事。但时针拨回到去年年初,彼时天开园核心区所处地还是一片闲置楼宇。今天,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已展翅高飞——

2022年12月末,天津市委、市政府召开科学家企业家座谈会,会上提出要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几个月后的2023年5月18日,天开园正式开园。今天的天开园,已引入科技和金融服务机构225家,兑现政策资金2.36亿元。

像前面提到的“00后”CEO佟泽栋这样怀抱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在天开园还有很多。以前年轻人创业在资金吸引、商业化运作、专利保护等方面往往遇到难迈过去的坎儿,在天开园这里都不是问题。通畅便利的创业环境,离不开天开园与其核心区所在的南开区之间的“相向而行”。

“科教立区”,这是如今的南开区打响的一块招牌,就在今年4月底,南开区副区长李静介绍说,南开区推动驻区企业与京冀两地联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输出京冀两地项目655项,技术交易额12.45亿元,吸纳北京项目140项,技术交易额达15.42亿元,位居全市第二。

“科教立区”的这篇文章,与天开园核心区的建设,正在南开这片土地上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创新与创业,如何“水乳交融”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良好的环境和政策吸引了大批人才到天开园“加油干”。在2024年的春夏之交,每当夜晚华灯初上,天开高教科创园天开广场五栋楼的灯光纷纷亮起。在这里,年轻的创业者、富有活力的入驻项目可谓“藏龙卧虎”,每一个背后都有着让人激情澎湃的创新故事。

在天开园,创业者严振华是一位大山里走出来的南开博士,2023年4月和6月,严振华和创业伙伴分别成立了天津常兴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天津常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首批入驻天开园的企业,致力于钠离子安全高能电池的研发、中试与市场应用。

“创新与创业是紧密联结的。”严振华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道理。他很重视自己多年研究的技术能否直接应用到实践,这也是天开园的创业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他们选择来到这片科技成果转化沃土的原因。

【海河观察】一座 “园”和一个区,看一场“双向奔赴”

如今的天开园,俨然已成为京津冀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高地。这里的新增注册企业中,北京来源企业128家、河北来源企业78家,京冀来源企业占据了12%。加强与中关村等国内先进园区的交流合作,深化与北大、清华、北航、北理工、北科大等高校的对接合作……天开园科技成果的“转化通道”越做越宽,越来越多的优质成果落地于此。

“科技创新是南开最鲜明的底色。” 南开区委书记马珊珊曾向媒体如是表示道。从科技创新到融入产业,科技成果一定要落地,要量产推向市场,才能实现科技的价值。天开园核心区的落位发展,为天津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新平台,也为南开区高质量发展构筑了硬支撑。

时间回到“现在时”,在如今的天开高教科创园,创新创业氛围持续高涨。一大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一大批创业者从筑梦走向圆梦。

【海河观察】一座 “园”和一个区,看一场“双向奔赴”

梧桐栽就,未来可期

长期以来的坚持用心

正让南开区新旧动能一齐发力

乘着天开园腾飞的东风

共同营造出人们期待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