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河觀察】一座 “園”和一個區,看一場“雙向奔赴”

作者:津雲
【海河觀察】一座 “園”和一個區,看一場“雙向奔赴”

2023年5月18日,從那一天起,天津的發展字典上多了一個新的關鍵詞——“天開園”。而天開園“一核兩翼多點”發展布局中的“一核”,就在南開區。天開與南開,這場“雙向奔赴”,越來越精彩。

【海河觀察】一座 “園”和一個區,看一場“雙向奔赴”

南開區與天開園,一場“雙向奔赴”

“天開園很支援創業項目,在天開園注冊公司,可以更好地保護我們的技術專利,也便于進行市場化、商業化的運作。”南開大學首批入駐天開園的科技型大學生創業項目、天津氯之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佟澤棟說道。

佟澤棟是南開大學化學學院2023屆畢業生,目前正攻讀南開大學化學學院碩士研究所學生,一邊從事超分子方向研究,一邊繼續創業項目。作為彙集各類創新資源的科創園區,天開園是高校創業團隊實踐的啟航地,凝聚并放飛了衆多像佟澤棟這樣的年輕人的創業夢想。

【海河觀察】一座 “園”和一個區,看一場“雙向奔赴”

天開園的建設,無疑是天津高品質發展的大事。但時針撥回到去年年初,彼時天開園核心區所處地還是一片閑置樓宇。今天,天開園“一核兩翼多點”已展翅高飛——

2022年12月末,天津市委、市政府召開科學家企業家座談會,會上提出要高标準建設天開高教科創園;幾個月後的2023年5月18日,天開園正式開園。今天的天開園,已引入科技和金融服務機構225家,兌現政策資金2.36億元。

像前面提到的“00後”CEO佟澤棟這樣懷抱創業夢想的年輕人,在天開園還有很多。以前年輕人創業在資金吸引、商業化運作、專利保護等方面往往遇到難邁過去的坎兒,在天開園這裡都不是問題。通暢便利的創業環境,離不開天開園與其核心區所在的南開區之間的“相向而行”。

“科教立區”,這是如今的南開區打響的一塊招牌,就在今年4月底,南開區副區長李靜介紹說,南開區推動駐區企業與京冀兩地關聯實作科技成果轉化,輸出京冀兩地項目655項,技術交易額12.45億元,吸納北京項目140項,技術交易額達15.42億元,位居全市第二。

“科教立區”的這篇文章,與天開園核心區的建設,正在南開這片土地上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創新與創業,如何“水乳交融”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良好的環境和政策吸引了大批人才到天開園“加油幹”。在2024年的春夏之交,每當夜晚華燈初上,天開高教科創園天開廣場五棟樓的燈光紛紛亮起。在這裡,年輕的創業者、富有活力的入駐項目可謂“藏龍卧虎”,每一個背後都有着讓人激情澎湃的創新故事。

在天開園,創業者嚴振華是一位大山裡走出來的南開博士,2023年4月和6月,嚴振華和創業夥伴分别成立了天津常興儲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天津常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首批入駐天開園的企業,緻力于鈉離子安全高能電池的研發、中試與市場應用。

“創新與創業是緊密聯結的。”嚴振華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道理。他很重視自己多年研究的技術能否直接應用到實踐,這也是天開園的創業者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他們選擇來到這片科技成果轉化沃土的原因。

【海河觀察】一座 “園”和一個區,看一場“雙向奔赴”

如今的天開園,俨然已成為京津冀地區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創新高地。這裡的新增注冊企業中,北京來源企業128家、河北來源企業78家,京冀來源企業占據了12%。加強與中關村等國内先進園區的交流合作,深化與北大、清華、北航、北理工、北科大等高校的對接合作……天開園科技成果的“轉化通道”越做越寬,越來越多的優質成果落地于此。

“科技創新是南開最鮮明的底色。” 南開區委書記馬珊珊曾向媒體如是表示道。從科技創新到融入産業,科技成果一定要落地,要量産推向市場,才能實作科技的價值。天開園核心區的落位發展,為天津科技成果轉化搭建了新平台,也為南開區高品質發展構築了硬支撐。

時間回到“現在時”,在如今的天開高教科創園,創新創業氛圍持續高漲。一大批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一大批創業者從築夢走向圓夢。

【海河觀察】一座 “園”和一個區,看一場“雙向奔赴”

梧桐栽就,未來可期

長期以來的堅持用心

正讓南開區新舊動能一齊發力

乘着天開園騰飛的東風

共同營造出人們期待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