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造车新势力“牵手”跨国巨头 中国车企驶入技术输出时代

作者: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方超 石英婧 上海报道

“在2023年10月份所签订的相关协议,短短7个月时间后,我们就已经非常高效地完成所有交割工作。”

5月14日,在零跑国际(Leapmotor International)合资公司成立暨零跑国际全球战略新闻发布会上,Stellantis集团全球CEO Carlos Tavares对包括《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内的媒体强调:“零跑国际合资企业的使命,就是在中国以外的海外市场进行汽车销售,这是我们合资企业的最终目标。”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首个反向合资公司,零跑国际的成立是中国车企“反向输出”的一个缩影,自2023年以来,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上汽集团与奥迪的合作曾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而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也在今年4月份透露:“大概率有两个欧洲豪华品牌想用我们的平台。”

“未来,上汽集团的下车体平台、插混系统、智驾智舱等技术都将会对外合作‘反向输出’,外供对象会有一些外资品牌。”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常务副院长、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芦勇近日也如此表示。

“中国车企‘反向输出’的案例,未来会越来越多。”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向记者介绍,在燃油车时代,中国车企因技术所限采取“用市场换技术”,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后,外国车企与中国车企差距明显,采取入股中国车企来掌握技术平台、开展相关合作的现象会越来越多。

零跑“牵手”Stellantis加速落地

2023年10月26日,零跑汽车和Stellantis共同对外宣布,Stellantis计划投资约15亿欧元以获取零跑汽车约20%的股权,该交易同时也确定,Stellantis和零跑汽车将以51%∶49%的比例成立一家名为“零跑国际”的合资公司。

另据了解,除大中华地区以外,合资公司零跑国际将独家拥有向全球其他市场开展出口和销售业务,以及独家拥有在当地制造零跑汽车产品的权利。

而短短7个月时间后,零跑汽车和Stellantis的合资公司——零跑国际就迎来落地时刻。

“通过200天的合作,让我感受到Stellantis跟中国民营企业差不多,工作的态度、时间、效率及决策各个方面确实非常快。”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在发布会上如此表示。而Carlos Tavares则强调:“Stellantis虽然是很大的公司,但是我们也可以走得很快”,“我们都是赛跑者,都是在奔跑的企业”。

记者注意到,零跑国际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由来自Stellantis中国区管理团队的忻天舒担任零跑国际CEO。朱江明透露,零跑国际在成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招商的工作,包括给我们很多经销商、投资人试乘试驾的工作等。”

在宣布公司正式成立之时,零跑国际也对外透露了在全球市场的布局“路线图”。

“在欧洲市场我们应该怎样去进一步发展呢?欧洲对很多中国车企是开放的,我们计划在9个欧洲国家引入零跑的车型。”Carlos Tavares对外透露。

记者从零跑汽车获悉,借助Stellantis 集团在全球的分销渠道,零跑国际计划自今年9月起在法国、意大利、德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希腊和罗马尼亚等欧洲9国市场推出零跑汽车。

合作双方“各取所需”

Carlos Tavares也坦言:“我们在这个合作伙伴关系当中有多重好处,首先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加速上市时间,能够提供更加具有成本优势的电动车,经济性是我们在电动车全球扩张的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和零跑汽车合作,我们能够更快速地在市场当中推出具有更高竞争力的电动汽车,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我们的利润,对于Stellantis和零跑汽车的利润都是有所提升的,而且我们也能够更高效地去应对大家共同应对的全球变暖问题,这是我们加速合作的第一优势。” Carlos Tavares强调。

记者注意到,在发布会上,除了提及零跑汽车将助力Stellantis提供更有竞争力的电动车外,Carlos Tavares也表示,和零跑汽车的合作还带来了“能够推出最一流技术”“进一步推行轻资产战略”等好处。

而借道Stellantis在全球市场的渠道优势,减少单独开拓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无疑是零跑汽车联手Stellantis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未来海外区域的不确定性,决定将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全球化发展面临困扰。”朱江明强调,依托于Stellantis,加上零跑技术壁垒、产品积累,“零跑产品在进军全球速度上和全球销售数量上,一定会超越国内的一些车企,或者是国外的一些车企,‘1+1’一定能够大于2”。

“有Stellantis的背书,能够给用户很放心地去使用零跑这种新造车势力的产品。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它们遍布全球的制造资源,快速进行本地化制造,去解决包括关税在内的其他问题。”在朱江明看来,这都是其他车企暂时无法具备的优势。

中国车企加速输出技术

1983年5月,彼时,北汽集团与克莱斯勒公司签约,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由此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不久之后,上汽集团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组建的上汽大众合资公司成立,自此,中国汽车产业的合资大幕徐徐拉开。

凭借在“三电”、智能座舱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领域的优势,中国车企不仅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优势明显,亦在海外市场持续扩张。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助力中国首度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在此情形下,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上汽集团与奥迪的合作,成为中国车企“反向输出”的标志性案例。

2023年7月,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大众汽车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双方将基于各自核心竞争力和小鹏汽车的G9车型平台、智能座舱以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共同开发两款B级电动汽车车型。

无独有偶,同样是2023年7月份,上汽集团对外宣布,已与奥迪签署谅解备忘录,其中,上汽将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携手奥迪联合开发产品,开启合资合作新篇章,打造互利双赢新模式。

“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上汽集团与奥迪的合作模式,和零跑与Stellantis合作模式不同,”张翔对此分析,“零跑把海外市场营销权力交给了Stellantis,汽车主要卖到海外市场,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上汽集团与奥迪合作的汽车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两种模式面向的目标市场不一样。”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反向输出”的现象,亦广泛存在于在合资企业中,国际汽车巨头正将产品研发权,“史无前例”地交予中国本土团队。

“我们这次董事会最大的一个话题,就是同意所有混动车型全部交给上汽大众,利用上汽大众作为平台去跟德国大众、上汽一起,共同开发满足中国市场的混动车型,其中包括PHEV和增程式产品。”在2024年北京国际车展期间,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对外透露该信息。

本田汽车亦是如此,4月16日,本田中国正式发布了其立足中国的全新新能源子品牌“烨”,公开信息显示,“烨”品牌由Honda中国年轻的研发团队自主设计,本田技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五十岚雅行近日表示,“现在中国汽车行业,包括供应商,确实都走在最前端,自动驾驶和智能化技术比较强”。

“合资品牌进入合资模式2.0时代,消费者对自主品牌和新能源产品的认知正在发生改变,”五矿证券研报认为,海外汽车企业反向与中国车企合作,采用中国自主品牌的技术推出智能电动汽车,打破了消费者原有的对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认知。

“目前中国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向记者强调,海外车企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慢了好几拍,与中国车企在市场份额方面此消彼长,颜景辉认为,“中国是全球最重要汽车市场之一,而国外车企要争夺市场份额,就必须要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有所作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