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作者:草竹道人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摘要:

本文探讨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理论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新解读,特别是在“自我意识”觉醒的背景下。文章首先回顾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理论,以及其对现实主义艺术观的贡献,随后分析了全球化与哲学变革下艺术多元化的兴起,特别是阿瑟·丹托的极端多元化主义对艺术边界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文章融合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视角,讨论了艺术家“自我意识”如何成为艺术创新的源动力,推动艺术超越生活。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I. 引言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思想是在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剧烈变革的背景下孕育而成的。彼时,俄国正经历从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复杂过程,社会矛盾激化,知识界对国家命运、人性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思考空前活跃。

车尔尼雪夫斯基身处这样一个思想启蒙与革命思潮交织的时代,他的艺术观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同时又在批判继承黑格尔与康德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见解。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艺术应当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社会矛盾,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精神。这一主张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等著作中得到系统阐述,不仅在俄国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还对后来的现实主义运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乃至整个西方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启迪。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II.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的核心理念

A. “美与生活”的关系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美学理论中,将“美”与“生活”紧密相连,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其反映现实生活,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他强调艺术并非孤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抽象概念,而应是生活的真实映射,艺术的源泉和灵感皆源自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进一步指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里的“高于”并非指艺术脱离现实的超然,而是指艺术家通过创作,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赋予其更深的意义和价值,使之成为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艺术表现,从而达到教育和启迪公众的目的。这一论断强调了艺术的现实根基与提升作用,为现实主义艺术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B. 批判现实主义的提出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批评中,批判现实主义的提出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特别是康德与黑格尔哲学的一种挑战。康德强调美学的主观性,认为美是形式与知觉主体的和谐统一,而黑格尔则视艺术为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的历史发展与理念的内在逻辑。

车尔尼雪夫斯基则从人本主义出发,将艺术的焦点转向了现实生活,认为艺术应直接面对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批判不公。他的艺术批评实践,如对果戈理《死魂灵》的评价,不仅关注作品的艺术性,更重视其社会批判性,体现了对社会本质和总体性规律的关注。这一转变,不仅挑战了康德的超验美学和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也为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兴起提供了理论依据,鼓励艺术家成为社会的批判者和改革者。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C. 费尔巴哈的影响: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理论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和现实生活的价值,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应当回归人的现实生活和自然本性。车尔尼雪夫斯基吸收了费尔巴哈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将艺术的重心从抽象的理念转向了活生生的现实人生。

在他看来,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反映和提升人的生活,表达人的感情和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成为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理论的基石,促使他将艺术视为一种直接关联于人的现实生活,服务于人的精神需求和社会进步的实践活动,从而确立了艺术与人、社会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III. 全球化与哲思变革背景下的艺术多元化

A. 多元化主义的兴起

全球化进程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将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资本和人口紧密联结在一起,促进了艺术形态的多样化发展。这一过程中,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地域或单一文化模式,而是跨越国界,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艺术生态。

阿瑟·丹托提出的“极端多元化主义”概念,正是对这一现象的理论总结。他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下,艺术已经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中心,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只要它们能在艺术理论的框架内被合理解释和讨论。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艺术分类的界限,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与边界,艺术实践因此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B. 美学边界的模糊与突破

随着全球化与技术革命的推进,艺术与美学领域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美学标准遭受挑战,新的审美经验和表现形式不断涌现。数字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新型艺术形式的兴起,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观众参与度增加,艺术体验更加互动和沉浸。此外,跨界合作成为常态,艺术家与科学家、技术人员、社会学家等多领域专家的合作,为艺术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美学的边界在这样的探索中不断被拓宽,艺术的定义也在不断被重塑。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C. 当代艺术的“自我意识”觉醒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艺术环境下,“自我意识”成为推动艺术创新的关键动力。艺术家的个体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被前所未有地强调,他们不再单纯模仿或反映现实,而是通过作品表达个人的观念、情感、批判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这种自我意识体现在对艺术语言的个性化探索,对传统艺术规则的反叛,以及对社会议题的深度介入。

艺术家作为独立思考的个体,其作品成为自我表达和文化对话的媒介,不仅反映出艺术家的内在世界,也促使观众反思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判断。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艺术的深度与广度,使得艺术成为全球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桥梁,同时也是个体身份和文化多样性彰显的重要平台。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IV. 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自我意识”

A.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与意识提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包括精神生活)的基础,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艺术创作中,这一理论意味着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之中。

艺术家的个人经验、情感、思想,乃至创作主题的选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自我意识”形成,实际上是社会物质条件与个体精神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艺术创作中的“自我意识”并非纯粹的主观表达,而是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与批判性思考。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B. 存在主义的主观性与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特别是萨特的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性、自由与责任,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必须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定义自己。在艺术创作中,存在主义为“自我意识”提供了哲学支撑,鼓励艺术家作为自由主体,主动地通过创作来探索、表达自我,甚至对抗外部世界的异化。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观点启示艺术家,艺术作品不是被动反映现实,而是创造现实,是艺术家自由意志的体现,通过艺术实践,艺术家能够实现自我超越。存在主义的视角突出了艺术家在创作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了个体在艺术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C. “自我意识”与艺术创新的互动

综合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视角,“自我意识”在艺术创新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它受到社会存在的深刻影响,艺术家的“自我意识”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与深度,促使艺术家关注社会现实,通过艺术作品反映并批判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存在主义强调的个体自由与选择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创新空间,鼓励他们超越既定的框架,勇于表达个性,追求艺术上的独特性与新颖性。

这种互动不仅驱动艺术创新,还促进了艺术对生活的超越。艺术不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而是通过“自我意识”的深度挖掘,转化为对生活本质的探索、对人类处境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构想。艺术因此成为一种变革的力量,不仅反映现实,更引导人们思考如何超越现实,实现精神上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作为艺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体现了个体在社会与历史进程中的能动作用,展现了艺术作为人类精神追求自由、真理和美的永恒价值。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V.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与“自我意识”互释的新视角

A. “自我意识”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理论中的新位置

重新审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理论,可以发现“自我意识”虽未被直接标举,却隐含于其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主张之中。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艺术家应基于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批判,创作出超越个体经验的作品,这实际上蕴含了对艺术家自我意识的高要求。

在当代视角下,我们可以将“自我意识”视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理论中未充分挖掘的潜能,它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对自我价值的确认以及对艺术超越性的追求。重新定位“自我意识”,不仅丰富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理论的内涵,也为个体创造力的现代解读提供了理论支点。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B. 跨越时代的对话

车尔尼雪夫斯基与后现代哲学家如德里达、福柯等人虽处于不同历史语境,但围绕艺术与生活、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探讨,却存在着既有的对话空间。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性与现实主义立场,与后现代主义者对权力结构的解构、对个体话语建构的关注看似对立,实则互补。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强调艺术的社会批判性,与后现代对现实的碎片化理解、对社会关系的质疑,共同指向了对个体在社会中的自我定位与表达。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者均关注个体在复杂社会结构中的主体性,只不过车尔尼雪夫斯基更倾向于通过艺术实践寻求集体的觉醒,而后现代哲学家则侧重于个体的解构与重建。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C. 理论整合与创新

在当代语境下,整合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与“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我们首先认识到,艺术创作既是社会现实的镜像,也是个体自我表达的舞台。在此基础上,理论的深化与发展应聚焦于以下几点:

个体与集体的平衡:借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后现代对个体自由的重视,探索艺术如何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尊重和促进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表达。

艺术的多元化实践: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背景下,艺术形式与表达手段日益多样,结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现实主义与后现代的解构视角,推动艺术创新,鼓励艺术在反映生活的同时,探索新的审美体验与社会批判方式。

理论的互动性:建立跨学科对话机制,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论与当代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学科融合,为美学理论的深化提供跨领域的理论支持,形成更具包容性与前瞻性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定位“自我意识”,开展跨时代的理论对话,并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整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观不仅得以焕发新的活力,也为美学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动力。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VI. 结语

本文通过对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的当代重释,揭示了其理论与“自我意识”相互作用的深刻价值。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思想在现代社会语境下被赋予新的生命,强调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间的紧密联系,而“自我意识”的强调则进一步提升了艺术家作为社会观察者与批判者的角色。通过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视角,我们看到了“自我意识”在艺术创新与生活超越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其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理论中的潜在位置。这一重释不仅深化了对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的理解,也为美学理论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艺术的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在当代的重释

论文作者:芦熙霖

参考文献:

《人本主义与现代性挑战: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哲学》

《基督教文化与俄国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宗教维度》

声明:本人账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图文、论文、音视频等)自发布之日72小时后可任意转载或引用,无需告知本人。如需约稿,可联系 [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