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能否用惩罚性赔偿让麦当劳“长记性” | 热点评论

作者:消费质量报社

□ 本报评论员 李晓龙

近日,有媒体记者先后卧底麦当劳郑州卓越农联餐厅和麦当劳济南大学餐厅,发现两家餐厅均存在篡改食品保质期标签、使用过期食材、偷工减料等问题。该消息披露后引发公众热议。

最新消息显示,郑州和济南两地市场监管部门均已前往涉事门店进行调查取证。济南市市中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回应称,检测结果将通过该市市中区委宣传部统一对外发布。

能否用惩罚性赔偿让麦当劳“长记性” | 热点评论

5月13日晚,麦当劳中国发布声明称:“对于任何违反操作标准的行为,绝不姑息,严肃处理。”不过据媒体报道,目前麦当劳两家涉事门店均正常营业,市场监管部门的相关检测结果也暂时未见公布。

作为国际连锁品牌,麦当劳有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甚至被视作餐饮行业的标杆。此次曝光的两家餐厅在不同省市,这到底是纯属巧合,还是说类似乱象在麦当劳门店中并非个案?

通过查询往期报道可以发现,过期食材换标签继续使用并售卖的现象,在麦当劳并非第一次出现。2012年3月,央视“3·15”晚会就点名麦当劳三里屯餐厅存在过期食品翻新再售等违规操作;2021年10月,一位视频博主暗访安徽合肥的麦当劳餐厅,发现餐厅存在生菜发黑还在使用、更换到期食材标签等问题;2022年3月,南京某麦当劳门店的员工反映店内存在肉类食材过期后,仍提供给顾客食用的情况。

而更让人吃惊的是,被曝光给过期食材(品)换标签的并不是只有麦当劳,梳理近年来的新闻报道和市场监管部门公示信息,接连有知名食品生产企业、连锁餐饮品牌和大型商超被曝出类似问题。

如今年1月26日,因袋装“牛奶巧克力”有两个生产日期,且产品包装有擦拭痕迹,北京沃尔玛山姆会员商店有限公司被北京市顺义区市场监管局罚款5000元。

2023年4月,浙江省桐庐县市场监管局发布情况通报称,经初步核查,发现杭州吾尚食品有限公司涉嫌存在将保质期尚未到期的产品拆除包装后作为原料再加工生产的情况。

再如2022年7月,有媒体记者卧底必胜客北京和谐广场店和魏公村店,发现后厨存在多种食品安全问题:“餐厅管理人员篡改有效期标签,食材不按时废弃;员工拆掉外包装,将过期食材‘化整为零’……”

食品“换签”等问题为何年年曝光却年年发生?有观点分析缘由有三,首先,企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落实不力,监管机制存在漏洞;其次是违法成本过低,行政处罚难以形成有效震慑;此外,“换签”问题举证难,也让企业有侥幸心理。

如何根治食品“换签”顽疾?综合已有评论、专家观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呼吁企业担起应有的责任,不留任何瑕疵和纰漏。二是呼吁监管部门加大排查整治力度,监管应达到既惩戒违规者又警示其他经营者的效应。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消费者合法权益被忽视,这或许才是根治食品“换签”顽疾的最大短板。

在已经公开的新闻报道和监管部门通报中,只看到麦当劳、必胜客等涉事企业的公开致歉、加强内部整改、对相关门店进行闭店等处理措施,以及行政职能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信息,几乎很难见到有消费者因为此类事件获得赔偿的消息。

可为什么在发生类似事件中,很难见到有消费者主动索赔?举证困难是一方面,维权成本也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当然不会主动赔偿。

而从大陆《食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来看,上述食品安全事件的当事消费者有权获得相应赔偿,甚至可以请求惩罚性赔偿。更改食品标签生产日期、保质期的行为不仅会造成消费者对食品保质产生误判或者无法判断,其行为显然构成了对消费者的欺诈,亦可能会导致消费者食用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造成健康风险。为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作出“退一赔十”规定,与《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七条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退一赔三”规定,构成了大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惩罚性赔偿的法律依据。因此有专家指出,惩罚性赔偿制度有利于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通过增加企业失信成本倒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有利降低消费者权益保护成本,激发消费者维权积极性。

有意思的是,并非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都如此漠然。在前不久“胖猫”空包外卖事件发生后,茶百道发布致歉声明,所涉及订单,已要求涉事门店全部退款、逐一致歉,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给予每笔订单金额10倍的现金补偿。同样是涉嫌消费欺诈问题,“叫花鸡里没有鸡”涉事商家在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后,赔偿消费者1000元。

其实,国家有关部门也在逐渐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中,在“坚守安全底线,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一条提到要“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而在之前的《“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也明确提到要“完善消费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使消费者成为消费秩序的有力监督者和维护者”。

期待上述制度能够尽快落地实施,补齐整治各类食品安全“顽疾”的最后一块短板,让惩罚性赔偿制度真正成为高悬在企业头顶上的利剑之一,唯有如此,麦当劳、必胜客们才不会在被曝光后,仅仅一句致歉完事!

能否用惩罚性赔偿让麦当劳“长记性” | 热点评论

来源 | 消费质量报

编辑 | 陈蕊妮

校对 | 李星彤

责编 | 张可

审核 | 开永丽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能否用惩罚性赔偿让麦当劳“长记性” | 热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