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五次递表,“不差钱”的嘀嗒出行为何急于上市?

作者:注意渠道
五次递表,“不差钱”的嘀嗒出行为何急于上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财经记者 王健文

据市场消息,5月16日,嘀嗒出行启动香港NDR(非交易路演)。就该情况是否属实,蓝鲸财经致函嘀嗒出行方面进行求证,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此前,嘀嗒出行于3月19日递表港交所,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海通国际与野村国际,而这也是公司自2020年10月以来第5次递表港交所。

作为国内最早入局顺风车业务的平台之一,嘀嗒出行在成立后逐渐走到了行业前列。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乘车次数计算,2022年嘀嗒出行为国内第二大顺风车平台。凭借顺风车业务的高毛利,公司近年来持续保持盈利。但在“不缺钱”表象下,公司也面临着所处市场狭窄、行业内卷愈演愈烈等一系列问题。

不缺钱的嘀嗒出行为何急于上市?

嘀嗒出行由宋中杰、李金龙、朱敏、段剑波及李跃军5人联合建立。2010年,5位创始人曾一起创建团购平台“嘀嗒团”,但经历过千团大战的洗牌,2013年起,5人开始筹划转型。并于2014年建立了嘀嗒出行,主打顺风车业务。在经历多轮融资后,目前5位创始人通过5brothers Limited持有公司33.57%的股权。

与其他出行平台不同,嘀嗒出行已连续多年实现盈利。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81亿元、5.69亿元、8.15亿元,年内利润分别为17.31亿元、-1.88亿元、3.00亿元,经调整利润分别为2.38亿元、0.85亿元、2.26亿元。

截至2023年12月末,嘀嗒出行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约为6.86亿元,较2022年年底增长0.22亿元。且截至2024年1月31日,嘀嗒出行也没有银行贷款在身,资金流动性良好。

事实上,嘀嗒出行先后递表5次,拟在港交所上市。招股书显示,公司此次募资将用于扩大用户群并加强营销及推广计划、提升技术能力,升级安全机制、增强变现能力以及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不缺钱的嘀嗒出行为何要急于赴港上市?

从嘀嗒出行的融资历程上看,在成立后第一年,公司就拿到了IDG资本的300万元A轮融资。此后一直到2018年,公司又先后进行了4轮融资,投资者包括易车、携程、蔚来资本、高瓴、京东、李斌等知名机构及投资人。在5轮融资中,嘀嗒出行累计拿到了约18亿元的投资。

其中,蔚来董事长李斌不但自己亲身上阵,还引荐了蔚来资本、易车等多个投资人。2018年,嘀嗒出行创始人宋中杰还邀请李斌就任公司董事长。目前,李斌仍是公司非执行董事。

自2020年首次递表至今,嘀嗒出行累计5次递表,历时近4年,但仍未上市成功。投资人更是需要一个资金退出的机会。

顺风车背后的喜与忧

嘀嗒出行能够先于其他出行平台实现盈利,与其业务结构是分不开的。

从业务构成上看,近年来,嘀嗒出行对于顺风车业务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2021年至2023年,公司顺风车业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89.0%、90.5%、95.0%,其余智慧出租车服务以及广告及其他服务的营收及占比均不断下滑。

中国汽车客运市场主要包括出租车、网约车以及顺风车。但在运营方式上面,出租车公司为重资产运营,自建车队的网约车平台同样为重资产运营,而顺风车公司一般采用轻资产方式运营。

因此,虽然近年来嘀嗒出行已经在频繁提升补贴规模,但补贴支出营收占比仍相对较低。2021年至2023年,公司对私家车(顺风车)车主的补贴额分别为0.53亿元、0.58亿元、0.97亿元,占营收之比分别为7.6%、11.3%、12.6%。

与之相比,以网约车为主要业务的出行平台仍困于盈利难题之中。以最近递表港交所的曹操出行为例,2023年,公司司机收入及补贴支出高达81.46亿元,占总收入之比达81%。

不必大笔“烧钱”进行补贴,让嘀嗒出行取得了较高的毛利率水平。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85.4%、79.5%、75.9%。并于近年来持续盈利。同年,曹操出行的毛利率首度转正,为5.8%,年度亏损仍高达19.81亿元。此外,滴滴此前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23年,公司净利润为5.4亿元,但经调整EBITA亏损仍达到21亿元。

但仅仅依靠顺风车,嘀嗒出行未来的增长前景相对有限。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2年国内出租车、网约车以及顺风车3类业务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58.5%、37.8%及3.7%。也就是说,顺风车的应用场景及市场规模均相对较低。顺风车收入占比超90%的嘀嗒出行,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在这一相对狭窄的市场中,嘀嗒出行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作为国内顺风车市场的早期参与者,嘀嗒出行早在2014年就入局顺风车市场。2015年,滴滴也推出了顺风车业务,哈啰出行则于2019年才加入战局。期间,由于多次出现恶性犯罪事件,2018年,滴滴还暂停了顺风车业务,直到2019年11月才逐渐开放。

即便如此,背靠更大的平台,二者也在不断地蚕食嘀嗒出行的市场份额。招股书显示,2021年,嘀嗒出行还是顺风车市场的市占率首位。到了2022年,哈啰出行顺风车市占率大幅提升,达到了42.5%,同比提升了11个百分点,超越了嘀嗒出行。嘀嗒出行的市占率则下滑了5.6个百分点,达到32.5%。滴滴顺风车业务市占率也回升至了19.3%。

与上述两家平台相比,嘀嗒出行的业务线较为单一,难以借助其他业务带动顺风车业务获客。或也因此,2023年,嘀嗒出行加速了和第三方平台的合作。

招股书显示,2023年,嘀嗒出行的第三方服务成本达到了0.61亿元,较2022年增长了119.22%,占总服务成本的比重由2022年的19.7%增至29.1%。对于该项成本的增长,嘀嗒出行解释称,这是由于其与一家聚合平台进行了新合作。目前,嘀嗒出行与百度地图、美团打车、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APP及平台存在合作关系。

冲击港股募资理由也仍围绕顺风车业务展开,此次IPO募资将主要用于扩大用户群、加强营销及推广计划、增强变现能力、提升技术能力及升级安全机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