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作者:为了历史指标全高

1894年3月30日,签完停战协议的当天,李鸿章提出马上继续议和谈判。为了迫使李鸿章尽快签字,日本给的停战期限只有3个星期,21天。也就是说,如果在4月20日之前没有谈拢,日本将继续开战。

讨价还价肯定在所难免,还是尽快开谈为妙。李鸿章说,我们还是抓紧点儿谈,医生们说我的枪伤还没有痊愈,需要静养,不能吹风,春帆楼我是去不成了,如果你们不介意,我们可以在接引寺谈。

4月1日,第四轮谈判开始,地点春帆楼。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李鸿章因伤无法亲自出马,李经方代他出场。先是商议谈判程序。伊藤博文见李鸿章缺席,便想欺负晚辈,提出要一条一条地来议。李经方说咱们别玩零售,还是搞批发,所有条款一次性谈好。伊藤博文说,那也行,不过你们要在4天内做出答复。李经方做不了这个主,说我回去向全权大臣汇报后再做答复。到底虎父无犬子,谁都知道批发比零售好砍价。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李鸿章表态:还是一次性谈比较好。于是伊藤博文派人将议和条款送到接引寺让李鸿章过目。

伊藤博文终于亮出了日本的底牌,李鸿章一直很想看到这个东西,尽管他曾经多次设想过这个条款将会多么苛刻,可当他看到条款的那一刻,他还是被惊呆了,满脸都是惊愕。

主要内容有四条:

一、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二、中国将盛京省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国;

三、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三亿两;

四、中国已开通之口岸外,更开顺天府、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七处为通商口岸,日本国臣民运进中国各口货物减税,免除厘金,并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

李鸿章早就料到日本这次一定会狮子大开口,可还是没想到日本的胃口会大到这个程度,大得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极限。尤其是第二条和第三条。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就拿赔款来说,以前签的那些条约,最多的也没有超过1000万两,现在是3亿两,30倍还要多,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七八千万两,不吃不喝也要三四年才能凑足这笔钱。

再拿割地来说,英国割过香港岛和九龙司,面积都很小,俄国割过150多万平方公里,都是边远之地。日本割地不但胃口大,开口就是一个半岛外加一个岛,而且挑的都是要害地方,盛京(包括今天的辽宁省和内蒙古一部分)紧靠北京,又是龙兴之地,这不是往心窝子上插刀子吗?台湾和澎湖乃东南战略要地,这不是在肚子上再扎一刀吗?

这摆明了要把中国往死里整,且不说朝廷态度如何,只要在这样的条款上签上李鸿章3个字,遗臭万年将毫无悬念。只能拼了这条老命讨价还价了,效果如何他心里也没底。李鸿章知道伊藤博文这帮人不好对付,接下来的谈判之路将会异常艰辛,自己的身体和心力,都将面临残酷的考验,事到如今,只能争一分是一分了。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日本逼得很紧,规定4天内必须做出答复,否则过期作废。当天下午李鸿章把议和条款用电报发给总理衙门,并在电文中说了自己的意见,认为日本索要的军费数额太大,中国承受不了,盛京(奉天)是满洲腹地,万不能割,日本如果不肯大额度减少军费,放弃盛京割地,那么和谈只能破裂,中国只能苦战到底。

李鸿章发完电报,一边养伤,一边等候朝廷指示。一直等到4月5日,日本规定的答复期限已经到了,朝廷的指示还是未到。

光绪和慈禧都不想担这个责任,都不表态。中央几个大臣只好坐下来讨论,讨论来讨论去没个结果,总理衙门没法回复李鸿章。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没有旨意,李鸿章只好使出拖延战术,具体做法无非是与日本讨价还价。在朝鲜自主、割地、赔款、通商这4项中,除第一项外,其余3项他都逐一做了驳论,并写成意见书交给伊藤博文。这点事情对他来说算是小菜一碟。早年在给曾国藩做秘书的时候,他的文笔就已名满天下,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炼,脑力笔力俱臻化境,这篇驳论他下了很多功夫,写得滴水不漏,相当精彩。

陆奥宗光读完后不禁大为赞叹,真是一篇好文章啊!由于驳论书写得太好,所以从道理上很难驳倒李鸿章,这让伊藤博文很为难。陆奥宗光说,这个好办,既然如此,咱们就不跟他讲道理,只跟他讲结果便是。伊藤博文竖起大拇指,英雄所见略同,就这么干!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讲不赢道理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讲道理。

胜者为刀俎,败者为鱼肉,只能任人宰割。这才是国际交往的本质。在这个世界上,有三个地方从来都是只讲胜败输赢而不讲道理的:一是官场,二是赌场,三是战场。

4月6日,伊藤博文照会李鸿章,说这是打仗,不是普通外交,你们打输了,就得接受宰割,没什么道理好讲。伊藤博文要求李鸿章对条约逐条做出答复,是同意还是不同意,不同意就把修改意见写出来,按条约体裁写好,以便最后定稿。

条件如此苛刻,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答不答应不是李鸿章说了算,他还要发电报给总理衙门,让朝廷拿主意,给指示。

朝廷讨论了3天,讨论来讨论去,就是拿不出意见。光绪帝等人主张弃台湾保盛京,也有人主张台湾不能割,慈禧则认为两地都不能割,她说大不了把李鸿章叫回来,再接着打。这些人聪明得很,虽然知道这次非割地不可,可是谁也不愿表态,以免被子孙后代骂作败家子、卖国贼。

总理衙门很为难,左右不是,怎么把这个意思跟李鸿章说清楚呢?既不能明说可以割,又不能说不割接着打。左思右想,折腾良久,最后终于弄出了一篇奇文。

说实在话,这段文字让我不禁对总理衙门这帮人刮目相看。这种损招都能想得出来,你能说他们是一群草包?

这段话是这样写的:南边和北边这两个地方(分别指台湾和盛京)朝廷都看得很重,手心手背都是肉嘛,如果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朝廷怎忍轻言割弃?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进攻辽东的日军

这是第一句,下面还有一句:日本的胃口很大,全都不答应肯定不行,你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哪些条款可以答应,哪些不能答应,要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跟日本人把道理讲清楚,要据理力争,不要把割地这个事情都推给朝廷。

大家看完了吧,看出其中的玄机没有?服不服?

反正我是彻底服了。

玄机在哪儿呢?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改写句子的游戏,这个大家在中学语文课上都练习过,做后之后大家就会明白了。

题目:将第一句由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意思不变。

答案:南边北边两块地,朝廷一视同仁,虽然心中不舍,可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朝廷还是可以忍痛割弃的。

总理衙门为什么要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呢?

什么叫水平?这就是水平。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这里,学问也在这里。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效果。陈述句不管谁来读都是一个意思,疑问句就不一样了,你可以理解成“忍心割弃”,也可以理解成“不忍割弃”。李鸿章你爱怎么理解,那是你的事情。玄机就在这里。如果我们把第二句也来改写一下,你会发现更有意思。

题目:改写第二句,中心意思不变。

答案:日本所求很多,难以全部拒绝,你应尽力争取。割地这个事,实在不行你还是答应算了,不要非得朝廷出来明确表态。

把两句话连起来,意思就很明白了。朝廷的意思是,割地这个事,你尽量争取一下,争取少割一点儿,如果日本死不松口,你就答应算了,但不要说这是朝廷的意思。

总理衙门知道,这种文字游戏日本人可能不懂,但是李鸿章肯定是懂的,朝廷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可以割地,南北两块都可以割。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说得难听一点儿,朝廷这是要让李鸿章背黑锅,并且希望他能主动上来背,同时还不许发牢骚。

堂堂朝廷,如此做派,令人无语。

这一天,李鸿章终于体会到欲哭无泪究竟是何种滋味。

4月10日下午4点15分,第五轮谈判开始。

地点还在春帆楼。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考虑到这次谈判事关重大,李经方还是嫩了点儿,不是伊藤博文的对手,枪伤未愈的李鸿章决定亲自参加这次谈判。

这是李鸿章受伤后的第一次谈判,他穿着白色的病号装,胸前挂着一副新配的老花眼镜,脸上伤口贴着一块药膏,医生说伤势起码要一个月才能好。这次他还是坐轿子从接引寺到春帆楼,不过这次没有走“李鸿章道”,而是改走山路。

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刻到了。

伊藤博文带来了修改后的议和条款要点,在拿出来之前,他对李鸿章说,这个是最后定稿,今天你只需要说“允”或者“不允”就行了。

Yes or no?

这是强盗口吻。

只有两个选项,不能讨价还价。在伊藤博文看来,其实只有一个选项。

这是强盗逻辑。

条款要点如下:

中国下属领土皆永远让与日本:

一、盛京省南部地方,从鸭绿江口起,溯江抵安平河口,从此画线而抵凤凰城、海城及营口,以上指名之地亦在所让境内;

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盛京省所属诸岛屿;

三、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

四、澎湖列岛。

赔款则减至库平银两万万两。

这里摘录的是割地和赔款两个关键条款,与第一次拿出的条款相比,日本做了一些让步,与我们今天在教材上看到的完全相同。日本要割的那些地方就是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也就是辽东半岛加台湾行省。与第一次开价比起来,割地面积小了一些,赔款少了1/3,在李鸿章看来,这是一个不小的胜利,但是他决定还是再争一争,于是再次逐条进行驳论。

伊藤博文在一边冷笑着说,你要不嫌累,尽管驳,反正我不会再改了。当务之急,是快点儿把和约签了。大陆已经在广岛做好出征的准备,60艘运输船随时可以出发,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已经有20艘出发了,想必现在已经离天津不远。现在还在停战期内,我们会遵守停战协定,可是一旦停战期满,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开战。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1909年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刺杀

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

中堂苦苦相求,首相冷若冰霜,万般无奈之下,李鸿章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今天把刀子下得这么狠,你就不怕中国日后强大了秋后算账找你们报仇?

这就好比人家打了你一顿,还要霸占你的房产,无奈之下你只好说,事情不要做得太绝,小心我儿子日后找你报仇!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话很提神,但前提是儿子要争气才行。或者说,对方要觉得你儿子将来一定会争气才行。

显然,伊藤博文没这么觉得。

李鸿章见伊藤博文如此强硬,表示还需要请示北京方面,4天后下午4点再给答复。经过几天的电文来往,4月14日,朝廷终于同意按照第五次谈判日方开出的条件签订和约。第二天,朝廷把这个电文又发了一遍,以表示确认无误。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伊藤博文

4月15日下午,离停战期限只有5天,第六轮谈判开始。

对手还是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按照约定,这次谈判本来是要在14日下午4点举行的,为了等候朝廷最后的答复,李鸿章特意要求延迟一天举行。伊藤博文爽快地答应了,因为他也在等待这个答复。

为了签订《马关条约》,前后一共举行了7次正式谈判,我以为第六次谈判是最有戏剧性的。

打个比方,比方说你代表公司出去洽谈一个项目,对方公司要收购你们公司,公司已经给了你一个谈判的底价,可你为了让公司减少点儿损失,依然竭尽全力地讲了千万条理由,希望对方能把价格提高点儿,可对方始终无动于衷,在价格上毫不退让,而这个价格正是公司给你的底线。如果这时候有人告诉你,对方早就已经知道你们公司的底价,你会不会仰天长叹,后悔自己刚才那蹩脚的表演?

第六轮谈判情况大抵如此,李鸿章就是那个被收购公司的谈判代表,而伊藤博文则是那个收购公司的谈判代表。

因为几乎就在李鸿章收到清政府发来的电报的同时,日本也破译了这封电报,看到了中国的底牌。

7次谈判中,这次谈判的时间最长,从下午2点30分谈到7点30分,整整谈了5个小时,直到天黑才散会。5个小时里,大部分说的都是不必要的废话,条约只有极个别的细节稍微做了改动,聊胜于无而已。

李鸿章迈着疲惫的步伐走出春帆楼,血色黄昏刚刚逝去,降临的是无边黑夜,只剩下星星点灯。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别了,马关

第六次谈判,李鸿章说了很多话,而且基本都是废话。有人认为他没必要说那么多,反正结果都是一样,但是李鸿章认为最后关头能争一分是一分。

他知道大改是不可能的,要改也只能是小改,比如他提出希望赔款能减少5000万两,伊藤博文不答应,他说那就少2000万两,行不行?伊藤博文还是不答应,李鸿章又说,多少减点儿,就当送给我做回国的路费,行不行?

如果能争到2000万两的话,就能重建一支北洋舰队,如果能争回一块土地,那就是千秋万代的大事,怎么没有必要呢?

最后这个路费之说,我估计是李鸿章拿伊藤博文开涮。如果细细品味他在这次谈判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李鸿章。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李鸿章在这次谈判中看起来似乎有些失态,弄得自己像个叫花子,对人家说打发点儿吧,打发点儿吧!搞得现在还有人拿这个做笑柄,说他这个人没骨气,没档次。真的有这么好笑吗?设身处地地想,说实话,我一点儿也笑不出来。

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李鸿章也不例外。当初不想打的是他,大家要打,带兵去打的是他;中间没打好,挨骂的也是他;后来打败了要求和,来谈判的还是他。什么事都少不了他,受委屈最多的是他,被误解最多的也是他。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越能干就越累,事情干得越多就越不讨好。即便如此,李鸿章没有一句怨言,没有半句牢骚,至少在公开场合一直如此。到日本来谈判,一个爷爷级的人物,堂堂的大学士,本来应该在家享天伦之乐,安享晚年幸福,可他却不得不低眉顺眼,忍气吞声,甚至还要挨枪流血,以身犯险,可他从来没有放弃,他把所有的委屈埋藏在内心的最深处,一直战斗到和谈结束。

多少伤心事,付与何人说?

一个年逾70岁的古稀老人能做到这个份上,试问古今中外能有几人?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4月17日上午10点,春帆楼,第七轮谈判。

离停战期限还有最后3天,总算到终点了,一切即将尘埃落定。暴力、威胁、委屈、耻辱,都将终结,所有的丑陋都将谢幕。

作为最后一次谈判,其实就是个签字仪式。中日两国全权大臣签订《中日讲和条约》,又称《中日马关条约》,我们习惯简称《马关条约》。这个条约共有11款,主要内容有5条,教材里通常只写割地、赔款、开口通商、开办工厂这4项,第一项承认朝鲜独立通常被省去了。

一、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

三、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

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五、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船可以沿内驶入以上各口,搭客载货,等等。

《马关条约》的影响就不啰唆了,中学教材里都有。有句话我认为是可以加上去的,那就是中国就此退出大国舞台,日本迅速崛起并跻身大国排行榜。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我想说的是,海洋时代的每一次海上决战,都将深刻地影响到交战双方的国运,这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许是10年,也许是100年,也许更久。

所以不得不试问一句:两亿两白银,能够买多少支北洋舰队呢?

答案是20支。

其实这个答案是有问题的,因为中国最后的赔款数并不是两亿两白银,也不是2.3亿两,据甲午战争史专家戚其章先生考证,两亿两加上赎辽费和威海驻军费,还有银耗和磅亏等变相掠夺,中国实际上一共赔了2.597亿两库平银,折合3.895亿日元。除此以外,日本在战场上捞到的战利品也有将近1亿两,也就是说,日本直接从中国捞到的好处就有3.4亿两白银,折合5.1亿日元,比日本6年的财政收入还要多。至于那些看不见的损失,那就永远无法估量了。

就按赔款数额来算吧,北洋舰队买舰的费用是将近1000万两,这样算的话可以买30支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总开销大约是2000万两,这样算的话可以购买并维持15支北洋舰队的运转。当初办海军的时候总说没钱,现在赔款怎么有钱了?

不要说15支,哪怕只有两支,岂有今日马关之辱?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后来日本用这笔钱武装侵略机器,加速扩军备战,欲灭中国而后快。日本最大的钢铁厂八幡铁厂的资金就来自这笔赔款,日本的小学义务教育也是用这笔钱普及的。10年后他们用这笔钱武装起来的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了日俄战争。将近半个世纪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就好比一个抢劫犯,先是买来机枪,冲进隔壁家的别墅,抢了一笔钱,霸占了一个房间,然后用这笔钱买来大炮,进行第二次抢劫,并企图霸占整幢别墅。

不愿意为北洋舰队投资,不乐意为国防买单的大清帝国,终于尝到了一枚硕大无朋的苦果,也将中国推到危险的深渊边缘。这就告诉我们一个血淋淋的道理,一个国家如果吝啬于国防,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李鸿章亲口品尝了这个苦果,如果没有他,情况只能更惨。

条约签好之后,伊藤博文松了一口气。终于拿到了一直渴望的东西,他的脸笑成一朵花。李鸿章也松了一口气,他的脸苦成一条瓜。

真是奇耻大辱啊!

1894年4月18日,《马关条约》签订的第二天,李鸿章登船起航回国。

马关条约让大清赔款20个北洋舰队,而李鸿章那颗枪子又值多少呢?

临行前,日本有个朋友请他写几个字做收藏,他挥笔立就写了4个字-伤心之地。在登上轮船的那一刻,他在心中暗暗地发了一个毒誓:终身不履日地!

两年后,一个意外逼得他差一点儿就违背了这个誓言,但最后他还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守住了这句誓言。

茫茫无边、空旷辽阔的大海上,那支曾经龙旗飘扬的舰队杳如黄鹤。

别了,马关!

我摸一摸伤口,只带走一粒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