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ST类公司进入生死时速:1元退市风险陡增,保壳举措五花八门

ST类公司进入生死时速:1元退市风险陡增,保壳举措五花八门

第一财经

2024-05-17 19:53发布于江苏第一财经官方账号

新“国九条”之下,A股退市力度加码,ST类公司压力陡然升级,进入生死时速。

随着年报季落幕,沪深两市被实施风险警示的公司数量猛增。截至5月17日收盘,A股ST类公司(含ST股和*ST股,下同)已经达到176家,其中*ST公司数量为98家,ST公司数量为78家。

在新“国九条”出台后,ST板块震荡下行,多数ST类股票遭遇重创,有些股票股价跌至1元以下,存1元退市风险,还有些则在这轮下跌中已被判面值退市。在强监管与市场用脚投票的压力之下,部分ST类公司正试图通过多种举措保壳。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对第一财经记者称,ST市场将进入市场化分层新阶段:一方面通过加强业务布局,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扭转企业发展颓势的企业将逐渐“脱帽”;另一方面,持续业绩不达标、亏损、触及强制退市指标的企业面临强制退市。在进一步严格退市标准,强化退市执行监管要求下,ST类股票退市数量将进一步提升。

田轩建议投资者,尽量避免投资经营业绩差、盈利能力不强、已经ST的公司或可能触及退市标准的企业,更不要出于投机考虑,投资借着保壳的名义恶意炒作的ST类股票。

ST类公司1元退市风险陡增

新“国九条”明确,进一步严格强制退市标准,收紧财务类退市指标,加大规范类退市实施力度,进一步削减“壳”资源价值。紧接着,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沪深交易所修订并推出退市新规。

在此背景之下,4月15日开始,ST板块震荡下行,至5月17日累计下跌22.02%。同期,ST类股票也大部分遭遇下挫。同期,138只个股下跌,占比78%;117只个股期间跌停天数超过3天。

176只ST类股票中有89只股票累计跌幅超过20%,其中19只股票被腰斩。*ST保力、*ST美尚累计跌幅超过85%;*ST越博、*ST三盛、*ST易连累计跌幅超过60%;*ST中润、*ST世茂、*ST博信等14只股票累计跌幅在50%~60%区间。

就跌停天数来看,4月15日~5月17日期间(22个交易日),有36只ST类股票跌停天数超过10天。*ST围海跌停天数最多,达到17天;*ST世茂、*ST鹏博有16天跌停;*ST博信、*ST高升跌停天数达到14天。

也正是在这轮大跌中,*ST保力将因1元退市告别A股。该公司股价在4月15日大跌,由此跌至1元以下,截至5月16日,*ST保力股票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 5月17日开市起停牌,等待交易所的终止上市决定。

*ST美尚、*ST世茂则因为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已收到交易所拟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的事先告知书。*ST越博、*ST三盛因未能在4月30日前披露2023年报,收到交易所拟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的事先告知书。

经过这轮大跌之后,目前*ST易连每股股价在1元附近;*ST高升每股股价自5月8日开始连续低于1元,截至5月17日已连续8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

ST类公司进入生死时速:1元退市风险陡增,保壳举措五花八门

对此,田轩分析称,新“国九条”进一步严格退市标准,强化对“僵尸空壳”企业的退市执行力度,尤其是对“借壳上市”行为严监管,对借着“壳资源”恶意炒作、操纵市场的行为精准出击,将大大降低“壳资源”的价值,炒小炒差炒壳等市场风气将逐渐被改变。

“从前那个靠炒作ST股重组题材,投机获利的时代已经远去。上市公司只有严格规范自身,才能在资本市场存续下去。”金元证券重庆营业部资深分析师蒋玮佳称。

生死拉锯战下ST类公司五花八门保壳

在退市力度加码和投资者用脚投票等多重压力之下,ST类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有些公司则开始在监管利剑下进行保壳。

根据退市新规,提高主板亏损公司营业收入指标要求,从“1亿元”提高至“3亿元”。这让一些2023年度营收刚好超过1亿元的ST公司,再次处于生死一线之间,2024年度能否盈利或者营收超过3亿元成为活命的关键点。

根据Wind数据,160家扣非净利润与归母净利润孰小值为亏损状态的ST类公司中,目前有52家公司2023年度营收低于3亿元。

这些公司中有些保壳迹象较为明显。以ST宇顺来看,仅历时一个多月就完成一起收购。4月7日晚间公告称,现有主营业务面临一定压力,急需注入优质资产,将出资7425万元收购上海孚邦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孚邦实业”)75%股权;4月26日,孚邦实业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5月14日晚间公告称,已向交易对方支付完毕首期对价款6324.44万元。

但是孚邦实业的业绩规模并不大,2022年和2023年营收规模在4000万左右,净利润在百万级别,承诺2024年度扣非后净利润不低于800万元。而ST宇顺2023年营收1.55亿元,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为-1847.8万元。

对于收购标的今年的经营情况,孚邦实业负责人包向兵表示,就在完成收购流程前后,孚邦实业陆续签订了两份采购框架协议,金额分别高达1.37亿元和7680万元,合计超过2亿元,且合作客户均为国企,孚邦实业将会在2024年为上市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这种大单的签订是否具有可持续性?ST宇顺董事长嵇敏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化工产品具有迭代性和客户粘性,孚邦实业与客户一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发的业务具有一定持续性。再者,上市公司会同孚邦实业围绕供应链管理、客户资源共享等方面去放大协同效应、相互赋能。此外,ST宇顺也在通过对外合作及投资、降本增效、延伸业务领域等举措,提高公司经营质量。

除了收购孚邦实业外,5月16日ST宇顺又有了新动作。根据公告,ST宇顺控股股东上海奉望实业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奉望”)16日增持该公司股份30万股,占总股本的0.1070%,增持均价为3.32元/股,增持金额99.65万元。加上此次增持的股份,上海奉望拟在未来6个月内增持股份数合计在418.97万股~837.96万股之间。对于此次增持,嵇敏表示,大股东的增持是因为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也是为了提升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类似的保壳举措并不在少数。有一些公司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资产重组、重整等方式来改善公司经营状况。

比如,5月7日ST迪马跌停至0.90元/股,当日该公司收到通知,控股股东与重庆市江南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投资框架协议》,拟通过司法重整化解债务危机。5月14日晚间,ST迪马又公告称,鉴于该公司目前股票收盘价格低于1元,控股股东或其一致行动人计划自5月15日起6个月内增持金额在3000万元~5000万元之间。

*ST东园近日也披露公告称,间接控股股东、最大债权人北京朝阳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向法院提交了对公司进行重整及预重整的申请。法院决定对*ST东园启动预重整。

当然,ST类公司的保壳动作是否真能让公司起死回生或者持续健康发展,还待后续持续观察。

如何防范风险?

在ST类公司五花八门的保壳举措之下,投资者如何辨别上市公司真的能提高经营质量,还是回天乏术?

田轩告诉记者,公司健康长远发展举措,应该是加强自身盈利能力建设,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公司发展质量。而总想着借着钻制度的空子、以铤而走险的方式博取短期利益的行为很可能适得其反,不会得到市场认可,甚至导致企业走向衰亡。

就ST公司的特质来看,“上市公司被ST的原因各不相同,要具体分析。如公司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人非经营性占用资金,余额达到一定规模,内部控制出现严重问题,公司存在严重失信,业绩持续亏损、持续经营能力明显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长期严重影响等,无法通过短期调整恢复正常的企业,可能会直接走向退市。”田轩称。

在他看来,有些企业可能是因为信息披露不规范、外部环境冲击等,出现短期生产问题或供应链中断问题,或出于主动战略调整原因,导致短期内触及退市标准,长期仍可通过加强外部支持、拓展存量市场、发展新业务、加强内部治理等方式“摘星脱帽”。

以往强制退市标准较温和,退市执行力度不够,企业在实操中通过收购、重整、引入战投、控制权变更等进行“保壳”操作,导致事实上真正退市的企业依旧不多。在业内看来,新规提出要加强对“僵尸空壳”企业的退市执行力度,虽现有退市制度仍存“保壳”空间,但标准更加严格。

有ST公司相关负责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新“国九条”的出台相信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上市公司在新“国九条”的指引下,只有通过有效的战略布局和资源配置,才能使公司高质量发展。

那么,在ST公司的保壳举措之下,投资者应如何规避风险?

田轩认为,中小投资者需要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加强对企业经营能力的研判,关注企业长期发展价值,避免由于保壳行为可能带来的市场波动风险,以及由于研判不清导致误入垃圾股。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查看原图 142K

  • ST类公司进入生死时速:1元退市风险陡增,保壳举措五花八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