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联“指南针指南指北,不指东西”,唐伯虎巧对下联,妙不可言

作者:国学大观园

#以书之名#

华夏悠悠,千年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文化如同璀璨的星河,熠熠生辉。其中,对联文化独树一帜,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殿堂。对联,与诗词并驾齐驱,同样追求平仄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但更似诗词的浓缩,深受世人喜爱,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对联分为上联与下联,上联为对句,下联为出句。要想撰写一副佳联,绝非易事,需得腹有诗书,方能思如泉涌。此外,对联对字数的要求极为严格,且上联的字在下联中不可重复出现。平仄关系乃对联之基石,根据汉字读音的四种声调——平、上、去、入,形成平仄调。平声包括一声和二声,仄声则涵盖三声和四声。如上联的平仄调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则需以“仄仄平平仄仄平”相应,方显工整之美。

上联“指南针指南指北,不指东西”,唐伯虎巧对下联,妙不可言

对联文化不仅体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情。每一副对联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一幅幅诉说着千年故事的美丽篇章。

对联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自古代流传至现代,已由最初的朴素简洁,逐渐蜕变为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艺术瑰宝。从数字联的巧妙布局,到回文联的循环往复;从谐音联的机智幽默,到暗喻联的含蓄深邃;再到偏旁部首联的严谨规整,每一种形式都考验着作者的才情与智慧。

上联“指南针指南指北,不指东西”,唐伯虎巧对下联,妙不可言

古人常以对联为媒介,结交志同道合之友,或用以选拔人才,可见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而现今,对联更是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春节时的喜庆春联,还是寿宴上的祝福寿联,亦或是婚礼上的喜庆喜联,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明朝时期,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唐伯虎,他的才情与风度,在当时堪称一代风流人物。然而,命运多舛,因科举舞弊案,他遭到了陷害,被朝廷剥夺了考试资格。但这并未击垮他,反而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唐伯虎与那些只知吟诗作赋的文人墨客不同,他热爱游历山水,喜欢为百姓伸张正义,颇具大侠风范。他常常召集三五知己,相聚一堂,品茗论诗,畅谈天下事,推杯换盏间尽显豪情壮志。

上联“指南针指南指北,不指东西”,唐伯虎巧对下联,妙不可言

然而,人红是非多。唐伯虎的名气逐渐传开,自然也引来了不少嫉妒与不服。但无论外界如何纷扰,他始终坚守本心,用对联这一独特的形式,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与抱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这一日,唐伯虎巧遇另一位才子,此子久闻唐伯虎才华横溢,心怀好奇,欲试其才情。才子便当场挥毫泼墨,吟出一上联:“指南针指南指北,不指东西”,此联深藏玄机,难度颇高。上联中的指南针,既指实物,又寓意人生方向,然而却独独不指东西,一语双关,既道出指南针的特性,又隐含着人生的迷茫与困惑。

此联一出,四座皆惊,众人面面相觑,皆无人能对。就在众人陷入沉思之时,唐伯虎却抚掌大笑,从容不迫地吟出下联:“明月光明天明地,不明玄机”。此下联一出,众人恍然大悟,拍案叫绝。下联中的明月光,照亮天地,却照不亮那深藏的玄机,寓意着唐伯虎心中的冤屈与不平。玄机二字,既指天地间的奥秘,又暗指唐伯虎科举受阻,无处伸冤的无奈与悲哀,同样是一语双关,妙不可言。

今日话题:才子所出上联:“指南针指南指北,不指东西”,诸位才子佳人,能否对出下联?愿诸位踊跃留言,共同欣赏学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