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饭圈”刮起公益风

作者:掌上沂源

从2006年李宇春的粉丝成立国内第一个粉丝公益基金——“爱心玉米基金”,到新冠疫情期间“饭圈女孩”联合驰援武汉,“粉丝公益”带来的能量为人称道。

但随着“粉丝公益”的规模越来越大,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流量个人化、公信力问题、商业化倾向等。就在这几天,“百万粉丝网红被指做公益敛财”事件还引起多方关注。

作为社会治理中的有生力量,如何引导粉丝生态,保持“粉丝公益”发挥正向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饭圈”刮起公益风

1

粉丝公益,顾名思义就是指由粉丝群体发起或参与的公益活动。它以粉丝群体为基础,将粉丝的热情与力量转化为公益行动,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粉丝公益的运作机制,是将“偶像——粉丝”的情感转化为公益理念传播与行为实践,目标是树立偶像的公共形象。粉丝群体在偶像号召或自发动员下参与公益行动,一方面反映了粉丝通过自身行动来支持偶像、传递正能量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粉丝群体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客观上使公益理念得到传播。

粉丝公益的力量在于其广泛的参与性和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力量既来自高度组织化的特征,也源于强烈的情感认同。

高度组织化与自发性。粉丝们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自发地形成公益团队,共同策划、执行公益活动。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活动策划、资金筹集、宣传推广到执行实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特点,使得粉丝公益能够迅速响应社会需求,有效地发挥公益作用。

同时,粉丝们出于对偶像的热爱和对公益事业的关注,自发地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出人、出钱、出力,这种自发自愿性的参与,使得粉丝公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创新性与多样性。粉丝们不仅关注传统的公益领域,如扶贫、助学、环保等,还积极探索新的公益形式,如线上募捐、公益直播、公益挑战等。这些新的公益形式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情感共鸣与社会价值。既能表达对偶像的支持和喜爱,也能奉献爱心传递正能量,所以粉丝公益往往能够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会进一步增强粉丝之间的凝聚力,也能激发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同时,粉丝通过参与公益活动,还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当“饭圈”刮起公益风

2

近日,有博主爆料,称百万粉丝网红张露文利用公益活动“守护花蕾计划”诈捐敛财,一时引发轩然大波。

事件掀开了粉丝公益现象的一角。事实上,关于粉丝公益的问题一直都有,处理不好甚至影响到人们对整体社会公益的信心。

公益流量个人化。在大病众筹、扶危济困等案例中,个别人作为公益行动主体,通过商业化、开放性强的公益动员软件倡导公益理念、实施资金招募,在达到救济目标的同时完成流量的私人化。比如有的明星粉丝通过组织参与公益活动,自己也积累起一批粉丝,成为网红。

公益资源配置失衡。互联网使得全面公益成为常态,但并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借助网络平台发声并获得社会支持,因此对网红、主播、“网络大V”等群体的依附性很强,其结果是网络公益资源往往向拥有网络动员能力的网络资本及意见领袖等倾斜。

组织和管理难度较高。粉丝公益活动的参与者众多,且分散在不同的地域和社群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协调这些参与者,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由于粉丝公益活动的性质,往往需要涉及到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这也对组织者的财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信力问题不容忽视。由于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粉丝公益的名义进行非法活动,导致一些人对粉丝公益产生质疑。此外,一些粉丝公益活动在宣传和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不透明、误导公众的情况,也影响着粉丝公益的公信力。

与商业利益的界限模糊。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一些品牌和企业可能借助粉丝公益的名义进行商业营销,带来以流量生产及营销宣传为目标的“表演公益”“流量公益”“卖惨公益”等问题,如“卖文救女”“网红摆拍”“恶意营销”等现象不断出现。如何明确粉丝公益与商业利益的界限,确保粉丝公益的纯粹性和公益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饭圈”刮起公益风

图源|中华志愿者杂志

3

规范化运作。规范的运作流程能够保证公益活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增强公众的信任度。因此,粉丝公益组织应注重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确保公益活动有序进行,防范以公益之名进行道德绑架、攀比消费、炒作话题、挤占公共资源等问题,引导形成正向、积极的基于“偶像——粉丝”关系的公益舆论氛围,使粉丝公益成为社会公益的有益增量。

适度追求流量。“流量公益”往往只关注短期的热度和曝光度,以博眼球、创造“广告位”、获取话题热度为目的,这样的公益行动很容易“翻车”,更枉谈长效。粉丝公益的本质在于“公益”二字,失去了对公益的尊重和敬畏,把公益当工具为偶像应援,是不会获得公众正向反馈的。

警惕商业化倾向。许多“网红公益”往往就是将公益活动与商业利益挂钩,通过公益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商业价值。这种商业化的倾向很容易引发公众对公益活动的质疑和不信任。因此,粉丝公益应该保持公益活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避免与商业利益挂钩,确保公益活动的纯粹性。

不断创新和拓展公益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益的范围也不断拓展,除了传统认知中的捐款捐物做救助搞环保等,还有公益课堂、展会服务、网络监督、助农等方方面面。粉丝群体是非常活跃的群体,喜欢新生事物,注重体验感,因此粉丝公益应该结合社会热点和需求,不断探索新的公益方式和方法,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注重培养粉丝的公益意识和责任感。粉丝公益组织不能只专注于线上,更应该注重线下的公益活动,让粉丝有更多机会亲身体验公益的意义和价值,这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虽然粉丝公益具有鲜明的自发性特点,但更好地引导粉丝公益发展,政府、企业、媒体等也可以有所作为。通过鼓励、参与、合作等方式,引导但不主导,将有助于粉丝公益源源不断地释放正能量而不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