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立秋》霸榜的背后,是时代变迁与生命嬗变的书写

作者:第一读者

《收获》杂志2023年第6期推出杜阳林的长篇小说《立秋》,成为该文学名刊全年最后一期的压轴之作。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新书《立秋》,在4月甫一面世即受到业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短短一个月内便印刷3次,并霸占各类图书榜单:4月世界读书日期间,位列当当网新书总榜第一名;探照灯好书4月入围中外文学佳作书单;《中国出版传媒商报》4月好书;头条读书1—4月文学小说好书精选;豆瓣读书新书榜……那么,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具有怎样的独特文学魅力和价值?

《立秋》霸榜的背后,是时代变迁与生命嬗变的书写

●主人公凌云青的生命篇章

杜阳林的前一部长篇小说《惊蛰》在文学大刊《十月》刊发。这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凌云青坚韧的成长史,小说延续并推进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经典作品对乡村青年“奋斗改变命运”这一主题的书写,是一部关于乡村命运变迁的史诗。凌云青不断寻求生命奋进的力量,最终乘坐绿皮火车奔向了新的城市,也奔向了新的未来。

出版后的《惊蛰》销量喜人,长期占据各类读书榜单榜首,成为文学书籍销售市场的一匹黑马,先后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主持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首批项目。杜阳林先后获得百花文学奖、川观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他也连续三届评为当当影响力的小说作家。众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读者,被这部真诚质朴、震撼人心的小说故事打动,从中感受到了前行和奋进的力量。

“《惊蛰》的主人公凌云青在艰难的环境下寻求生命的突围,实现了生命的绽放,从而走向重生。我以一个少年的视角,也呈现了一个纷繁复杂的成人世界。”杜阳林介绍说,“一些读者较为关心,主人公凌云青进城的生活怎么样了?因此就有了《立秋》的创作计划。”

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立秋》,延续了《惊蛰》主人公凌云青的生命篇章,深入描绘了他从农村青年到城市创业者的心路历程,为读者展开一幅时代洪流的群体坚守初心、勇担责任、助力乡邻改变命运的壮丽画卷。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凌云青个人成长的进一步书写,更是对中国城乡变迁与社会进步的深情记录与深刻反思。有评论家认为,高晓声的《陈焕生进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写了人们向往城市的故事,但人们进城以后的生活状态怎么样了,似乎是一个断层。《立秋》完成的书写,意外接续和拓展了这样的文学空间。

《立秋》霸榜的背后,是时代变迁与生命嬗变的书写

●立足真实的写作

不管是《惊蛰》还是《立秋》,凌云青式的一代人对梦想的执着和对日常的坚守,终究汇聚成过尽千帆的力量,始终都是杜阳林想要传达的文学底色。“跟《惊蛰》一样,在《立秋》中,我展现的仍然是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学世界。在这个文学乡土世界里,情感和人性、利益和权力的博弈与冲突,随着主人公的创业历程依次展开。”杜阳林透露,在创作时,他将乡土个体深切的人文关怀与乡土集体的理想追求相结合,通过一代人感应时代召唤的奋斗史和在个体创伤与负重之间不断挣扎的心灵史,呈现时代变革大潮中乡土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希望自己的书写,不仅有生存者的斑驳血泪,更希望现实生活与文学写作彼此叠加,呈现多元的人性。”

立足真实的写作,在文学中一直都有很强的生命力。作为《立秋》的第一个读者,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非常感慨:“这部小说的真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让我从这个少年到企业家的成长,看到了这个时代逐渐开放的过程。”在时代洪流的冲刷下,日常生活内部微妙繁复的生命镜像得以还原,那些生活的丰饶,人性的微光,生命的奋进,形成一个观照人类发展本性的世界。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则指出,《立秋》所呈现的城与乡的样貌,恐怕不是原来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学的城乡二元结构所能够概括的。他说,在这部小说里,城乡结构已经不存在城市代表着方向、乡村就是被甩下被告别和被离弃的,而是在整体性的结构里,在文明、文化、心理和生活结构里,乡村牢牢附着在每个人的身上,每个人都要认真对待它。“也因此,《立秋》有新的东西、新的眼光、新的表达,是对农村题材创作做了探讨。”

《立秋》霸榜的背后,是时代变迁与生命嬗变的书写

●乡村史诗“三部曲”并非“单一领域写作”

目前,杜阳林正在进行乡村史诗“三部曲”第三部《大雪》的创作。从《惊蛰》到《立秋》再到《大雪》,他将编织一个“离乡、进城、返乡”的写作闭环,钩沉时代沧桑巨变,有生命之经纬,命运之沉浮,形成叩问心灵的“圆圈”叙事。

“围绕《惊蛰》《立秋》《大雪》的单一领域写作,是桎梏还是扩展,抑或是文学精品化?”面对这样的疑问,杜阳林用“不要简单化”作为回应。在他看来,从已经出版的《惊蛰》《立秋》到正在书写的《大雪》,都是以主人公的发展为主线脉络来推进情节,但并不等于这就是“单一领域写作”。“从过往的文学著作来看,无论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还是阿耐的《大江东去》,都是以主人公的奋斗历程与命运变迁串起小说故事。成系列的长篇书写,跨度大都横亘数十个春秋,给予小说人物更长的成长时间,更大的活动空间,也打通了城市与乡村、家乡和异乡的界线。因此,我从未将自己这次的系列写作视为一种桎梏,它反而让我有机会将笔触荡向更为广阔的天地,给予我更为丰富,也更为阔大的写作自由,进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空间。至于这种写作方式能否成为文学精品,我不敢托大,也不敢妄言,就把作品交给时间来积淀和检验吧!”

《立秋》霸榜的背后,是时代变迁与生命嬗变的书写

●“四川文学元素与我的写作息息相关”

杜阳林是四川省南部县人,如《惊蛰》《立秋》中的主人公凌云青一样,从落后贫困的小山村走入城市,经过艰难的学习和打拼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价值。他曾是成都媒体的资深记者,采写的新闻报道多次获奖,后来为了追逐心中的文学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之中。于杜阳林而言,乡村史诗“三部曲”既与时代发展的脉络一致,也与自身的人生轨迹隐隐暗合。文字的背后,承载着他真切的人生感悟和生命哲思。

这次的《立秋》是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这部长篇小说也具有丰富的四川元素。在杜阳林看来,四川文学元素和出版元素都为自己的写作带来了积极影响。“我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两社联手将各自优势进行整合出版《立秋》,让我备受鼓舞。”杜阳林坦言,“我是地道的四川人。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所蕴含的独特历史和文化因子,会为他的写作留下深刻烙印,这是不争的事实。四川文学元素与我的写作息息相关,这块土地给我提供了深厚的沃土,但我同时也在写作中尽量选择更加具有普适性的语言,打破疆域的限制,让非蜀地的读者都能较少阻滞或较少障碍地阅读文本。在我看来,‘四川元素’也是‘中国元素’,小说里所代表和反映的,不仅仅是发生在四川的故事,而是时代浪潮下一代中国人的精彩人生。当然,家乡蜀地的出版元素,对我个人而言是一种信任和认可,对我的写作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使我始终不敢忘却自己的来处和初心。作为一个蜀地写作者,我熟悉并热爱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未来也愿意继续努力,沉下一颗心,感受时代的脉搏跳动,争取书写更好更多的作品。”

文学记录时代,为庞杂多彩的生活写下注脚,提供旁证。“作为曾经的乡土子弟,我永生也不会舍弃这份‘生命来处’的感情,也不会舍弃我对乡村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深沉思考。我的写作着眼于乡村,是想让人们重新观察乡村,思考乡村的发展,中国的乡村好了,中国就会发展得更好。”这是杜阳林的期盼,也是他的文学初心。(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