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立秋》霸榜的背後,是時代變遷與生命嬗變的書寫

作者:第一讀者

《收獲》雜志2023年第6期推出杜陽林的長篇小說《立秋》,成為該文學名刊全年最後一期的壓軸之作。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新書《立秋》,在4月甫一面世即受到業界和讀者的廣泛關注,短短一個月内便印刷3次,并霸占各類圖書榜單:4月世界讀書日期間,位列當當網新書總榜第一名;探照燈好書4月入圍中外文學佳作書單;《中國出版傳媒商報》4月好書;頭條讀書1—4月文學小說好書精選;豆瓣讀書新書榜……那麼,這部長篇小說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具有怎樣的獨特文學魅力和價值?

《立秋》霸榜的背後,是時代變遷與生命嬗變的書寫

●主人公淩雲青的生命篇章

杜陽林的前一部長篇小說《驚蟄》在文學大刊《十月》刊發。這部作品講述了主人公淩雲青堅韌的成長史,小說延續并推進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經典作品對鄉村青年“奮鬥改變命運”這一主題的書寫,是一部關于鄉村命運變遷的史詩。淩雲青不斷尋求生命奮進的力量,最終乘坐綠皮火車奔向了新的城市,也奔向了新的未來。

出版後的《驚蟄》銷量喜人,長期占據各類讀書榜單榜首,成為文學書籍銷售市場的一匹黑馬,先後入選中國作家協會主持的“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遷徙計劃-從文學到影視”首批項目。杜陽林先後獲得百花文學獎、川觀文學獎等多個文學獎項,他也連續三屆評為當當影響力的小說作家。衆多不同年齡、不同經曆的讀者,被這部真誠質樸、震撼人心的小說故事打動,從中感受到了前行和奮進的力量。

“《驚蟄》的主人公淩雲青在艱難的環境下尋求生命的突圍,實作了生命的綻放,進而走向重生。我以一個少年的視角,也呈現了一個紛繁複雜的成人世界。”杜陽林介紹說,“一些讀者較為關心,主人公淩雲青進城的生活怎麼樣了?是以就有了《立秋》的創作計劃。”

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立秋》,延續了《驚蟄》主人公淩雲青的生命篇章,深入描繪了他從農村青年到城市創業者的心路曆程,為讀者展開一幅時代洪流的群體堅守初心、勇擔責任、助力鄉鄰改變命運的壯麗畫卷。這部作品不僅是對淩雲青個人成長的進一步書寫,更是對中國城鄉變遷與社會進步的深情記錄與深刻反思。有評論家認為,高曉聲的《陳煥生進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都寫了人們向往城市的故事,但人們進城以後的生活狀态怎麼樣了,似乎是一個斷層。《立秋》完成的書寫,意外接續和拓展了這樣的文學空間。

《立秋》霸榜的背後,是時代變遷與生命嬗變的書寫

●立足真實的寫作

不管是《驚蟄》還是《立秋》,淩雲青式的一代人對夢想的執着和對日常的堅守,終究彙聚成過盡千帆的力量,始終都是杜陽林想要傳達的文學底色。“跟《驚蟄》一樣,在《立秋》中,我展現的仍然是一個充滿鄉土氣息的文學世界。在這個文學鄉土世界裡,情感和人性、利益和權力的博弈與沖突,随着主人公的創業曆程依次展開。”杜陽林透露,在創作時,他将鄉土個體深切的人文關懷與鄉土集體的理想追求相結合,通過一代人感應時代召喚的奮鬥史和在個體創傷與負重之間不斷掙紮的心靈史,呈現時代變革大潮中鄉土世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希望自己的書寫,不僅有生存者的斑駁血淚,更希望現實生活與文學寫作彼此疊加,呈現多元的人性。”

立足真實的寫作,在文學中一直都有很強的生命力。作為《立秋》的第一個讀者,中國作協副主席,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非常感慨:“這部小說的真實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沖擊力。讓我從這個少年到企業家的成長,看到了這個時代逐漸開放的過程。”在時代洪流的沖刷下,日常生活内部微妙繁複的生命鏡像得以還原,那些生活的豐饒,人性的微光,生命的奮進,形成一個觀照人類發展本性的世界。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則指出,《立秋》所呈現的城與鄉的樣貌,恐怕不是原來曆史的、社會的和文學的城鄉二進制結構所能夠概括的。他說,在這部小說裡,城鄉結構已經不存在城市代表着方向、鄉村就是被甩下被告别和被離棄的,而是在整體性的結構裡,在文明、文化、心理和生活結構裡,鄉村牢牢附着在每個人的身上,每個人都要認真對待它。“也是以,《立秋》有新的東西、新的眼光、新的表達,是對農村題材創作做了探讨。”

《立秋》霸榜的背後,是時代變遷與生命嬗變的書寫

●鄉村史詩“三部曲”并非“單一領域寫作”

目前,杜陽林正在進行鄉村史詩“三部曲”第三部《大雪》的創作。從《驚蟄》到《立秋》再到《大雪》,他将編織一個“離鄉、進城、返鄉”的寫作閉環,鈎沉時代滄桑巨變,有生命之經緯,命運之沉浮,形成叩問心靈的“圓圈”叙事。

“圍繞《驚蟄》《立秋》《大雪》的單一領域寫作,是桎梏還是擴充,抑或是文學精品化?”面對這樣的疑問,杜陽林用“不要簡單化”作為回應。在他看來,從已經出版的《驚蟄》《立秋》到正在書寫的《大雪》,都是以主人公的發展為主線脈絡來推進情節,但并不等于這就是“單一領域寫作”。“從過往的文學著作來看,無論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還是阿耐的《大江東去》,都是以主人公的奮鬥曆程與命運變遷串起小說故事。成系列的長篇書寫,跨度大都橫亘數十個春秋,給予小說人物更長的成長時間,更大的活動空間,也打通了城市與鄉村、家鄉和異鄉的界線。是以,我從未将自己這次的系列寫作視為一種桎梏,它反而讓我有機會将筆觸蕩向更為廣闊的天地,給予我更為豐富,也更為闊大的寫作自由,進入一個新的文學創作空間。至于這種寫作方式能否成為文學精品,我不敢托大,也不敢妄言,就把作品交給時間來積澱和檢驗吧!”

《立秋》霸榜的背後,是時代變遷與生命嬗變的書寫

●“四川文學元素與我的寫作息息相關”

杜陽林是四川省南部縣人,如《驚蟄》《立秋》中的主人公淩雲青一樣,從落後貧困的小山村走入城市,經過艱難的學習和打拼找到了自己生存的價值。他曾是成都媒體的資深記者,采寫的新聞報道多次獲獎,後來為了追逐心中的文學夢想,全身心地投入創作之中。于杜陽林而言,鄉村史詩“三部曲”既與時代發展的脈絡一緻,也與自身的人生軌迹隐隐暗合。文字的背後,承載着他真切的人生感悟和生命哲思。

這次的《立秋》是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這部長篇小說也具有豐富的四川元素。在杜陽林看來,四川文學元素和出版元素都為自己的寫作帶來了積極影響。“我感謝浙江文藝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兩社聯手将各自優勢進行整合出版《立秋》,讓我備受鼓舞。”杜陽林坦言,“我是道地的四川人。一個人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所蘊含的獨特曆史和文化因子,會為他的寫作留下深刻烙印,這是不争的事實。四川文學元素與我的寫作息息相關,這塊土地給我提供了深厚的沃土,但我同時也在寫作中盡量選擇更加具有普适性的語言,打破疆域的限制,讓非蜀地的讀者都能較少阻滞或較少障礙地閱讀文本。在我看來,‘四川元素’也是‘中國元素’,小說裡所代表和反映的,不僅僅是發生在四川的故事,而是時代浪潮下一代中國人的精彩人生。當然,家鄉蜀地的出版元素,對我個人而言是一種信任和認可,對我的寫作是一種鼓勵和鞭策,使我始終不敢忘卻自己的來處和初心。作為一個蜀地寫作者,我熟悉并熱愛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未來也願意繼續努力,沉下一顆心,感受時代的脈搏跳動,争取書寫更好更多的作品。”

文學記錄時代,為龐雜多彩的生活寫下注腳,提供旁證。“作為曾經的鄉土子弟,我永生也不會舍棄這份‘生命來處’的感情,也不會舍棄我對鄉村如何跟上時代發展的深沉思考。我的寫作着眼于鄉村,是想讓人們重新觀察鄉村,思考鄉村的發展,中國的鄉村好了,中國就會發展得更好。”這是杜陽林的期盼,也是他的文學初心。(讀者報全媒體記者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