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剧王《庆余年》?这么狂!

作者:元历史
剧王《庆余年》?这么狂!

作者 / 王大力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小饼干

疯狂!是真的疯狂!

今天这个星期四的热搜是属于暌违五年开播的《庆余年2》的。

被网友称为剧王的《庆余年》,正在创造剧集行业的若干“活久见”。

比如预约人数,站内破1800万,这个数字很可能比若干小体量的网剧播放量还高;

比如豆瓣数据,《庆余年2》已经超10万人想看,《庆余年1》超过百万人打分(稳定在7.9分);

比如热度,开播57分钟腾讯站内已经破32000,这个数值有多恐怖呢,就是目前腾讯站内完播的作品中,破30000大关的只有11部,按照这个劲头下去,《庆余年2》完全有可能出现4开头的热度值;

再比如“营业”的“颗粒度”,咱就是说把排期表发出来当营销物料的,应当是内娱头一回。

从第一季的“裸播”逆袭,到第二季的万众瞩目,《庆余年》整个系列的作品在内娱注定“青史留名”。挑战系列化有头无尾,打破男频无受众的市场魔咒,nice two meet you这件事怎么说也值得个“配享太庙了”。

一、理理《庆余年》讲了啥?

假如你有点忘了第一部的剧情,别慌,且听kk给你理一理。

先说设定:书穿+后穿。

文学史专业的学生张庆熟读古典名著,但他用现代观念剖析古代文学史的论文命题不被叶教授所认可。为了让叶教授成为自己的研究生导师,张庆决定通过写小说的方式,进一步阐述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

书穿的设定,据坊间传闻是最后补拍的,为规避“穿越”题材的风险。再来说后穿,为契合现代观念与古代制度的碰撞的核心主旨。《庆余年》系列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人物设定和台词都非常现代,这就容易造成穿古装说白话的割裂感。

按照剧中的设定,范闲所处的时空是“未来世界”,那么不论是他还是未来世界的“古人”,用多么现代的语言对话似乎都变得可以接受。

再说情节。

《庆余年》从范闲澹州开始讲起,穿插的主线是范闲母亲叶轻眉之死,也是全剧主导人物动机的伏笔。

叶轻眉的死直接影响了庆国局势的变化,也奠定了范闲“爸爸团”团宠的地位。

划重点:叶轻眉被皇后党构陷而死的时候,当时庆国和北齐正在干仗。陈萍萍作为特务头子被派出去搞情报,范建作为粮草大臣去搞钱,二人都没有在京都。于是他们自然对这位白月光心存愧疚,爱屋及乌,对白月光之子范闲爱护有加,成为后期范闲的靠山。

叶轻眉的死给庆帝清剿皇后和相关党羽的机会,得以巩固自己的统治。顺理成章派长公主李云睿成为了国库的掌管人,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长公主明面上支持太子,实际支持二皇子(这里省略一万字姑侄爱恨情仇)这条线一直延伸到第二季,国库亏空,范闲查账,可以预见的腥风血雨。

中间庆帝漏了一支秦家军,第二季中成为范闲的大麻烦。

说回范闲。范闲被陈萍萍和五竹救下,送去澹州以范建私生子的身份长大,从小被告诫不能去京都。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宿命论拦是拦不住的,还是去了。

在京都,范闲遇到了“兄弟姐妹团”:

“鸡腿姑娘”林婉儿,宰相林若甫和长公主李云睿之女,第二季两人大婚了(倦大认证名场面)。emmm,有了这层姻亲在,相当于范闲要对抗的是自己的丈母娘。

范若若和范思哲,前者精通书画,是“范闲后援会会长”,后者视财如命,拉着范闲印画本子做生意。

进入京都的范闲作为“爸爸团”团宠,范建支持他掌管国库,陈萍萍也想将鉴查院托付给他,于是范闲在鉴查院又多了若干个爹:言若海、林若甫(ps:这个是真·爹,林婉儿的父亲,范闲的老丈人)。在这个过程里,范闲又双叒叕认识了一堆人:比如像兄长和朋友的王启年和滕梓荆。

中间这段故事出了一堆名场面:比如牛栏街大战的滕梓荆之死、范闲醉酒的祈年殿斗诗。

第一季后半部分的故事和北齐有关。范闲受命出使北齐,任务是接回成为北齐俘虏的特务头子言冰云,北齐的条件是用肖恩(也是个特务头子),和北齐小皇帝的爱人司理理换,范闲带着二人去北齐。

范闲接到了出使北齐的使命,接回庆国在北齐被抓的特务头子言冰云。北齐方面要求庆国用北齐特务头子肖恩以及北齐小皇帝的爱人司理理交换言冰云,范闲押着二人前往北齐。

最后就是范闲一把剑插了5年,第二季活了。(不活也就没有二三季之说了哈!)

二、说说为啥值得等5年?

《庆余年2》定档前后,因为时隔太久,腾讯视频和央视八套纷纷把原作做了个精编版提前释放,师徒让观众能想起来第一部讲了个啥。还是坊间传闻,对于精编版的网络播出,平台和片方有讨论过是通过“会员付费”的形式还是花钱“点映”播出,中间有过好一番波折。最终为了不伤害第二季的播出,会员即可观看。

一般来说这个体量的故事,大部分编剧都会选择流水线作业了。即大编剧拉框架,最多写到分场,剩下的交给一堆小朋友填台词。流水线生产的好处是速度快,原创的故事3天一集问题不大,更不用说有猫腻的400万字原著打底,打开纸质书原封不动抄,只要识字一天一集问题不大。

央视的采访上说,《庆余年2》的剧本,王倦写了3年。前阵子在北京场的超前点映会上,导演孙皓和王倦去了现场,倦大是肉眼可见地“倦”,人瘦了,头发也少了(捂嘴),M型发际线都出来了。

一个剧本一个人写和一群人写还是有本质的不同。国内编剧行业没有到达好莱坞式的工业化水平,并不能实现把同层次、擅长不同剧本部分写作的编剧召集到一起,写台词、写人物、写大纲和写噱头都有专人负责在国内是行不通的。

专逮着一个人薅的后果就是编剧必然呕心沥血。又一个坊间传闻,中间王倦写剧本的时候也面临崩溃,除了听郭麒麟的相声,新丽还给王倦租了套房子,每月10万房租,把这尊“人工智能AI打字机”供起来,每日送饭。待遇不错,但是真想想有这么个大活压着,倦大不倦不瘦也难。

爱惜羽毛的倦大,大概是一根头发换一个字写出的《庆余年2》,希望我们3再见的时候,倦大还是有头发的。

内娱里保留着匠人精神,且认认真真搞创作的,等得久点也值得。(kk小声蛐蛐:也不是说不催更3的意思)。

作品是硬通货,到啥时候都是真理。

《庆余年》系列禁得住5年断更期,归根结底是内容能打。

举两个打动kk的例子:内核扎实、小人物记忆点。

第二季预告的最后,有四句词让kk印象深刻:

“你和陛下搭台”——林若甫

“陛下就是要你做孤臣”——陈萍萍

“一生都在被控制,还要确保走上自己选的路,这不荒唐吗?”——范闲

“夫人心者,牵绊,负累而已。”——庆帝

这四句话对男频“爽文”开金手指一路升级的固有印象,带来了颠覆性的改观。

虽然背靠实力雄厚的“爸爸团”,亲妈是“白月光”,遇到了一堆愿意舍命相伴的兄弟姐妹,在常人看来完全是出生在罗马的配置,回过头来看范闲遇到的这些糟心事,这个“团宠”真的有人想当吗?

赤子的无奈到后期进阶为纯臣(孤臣)的无奈,每一步都踏着尸山血海走来的“升级”?有人真的渴望吗?

在《庆余年》的庞大故事构架里,竟然没有NPC也是一件令人称奇的事情。编剧几乎赋予了每一个出场的人物完整的生命闭环。他们和他们的家人是在故事里生长的。

比如滕梓荆,开始的酱油角,到后期有了烟火气和人味,当观众开始意识到他被权术玩弄于股掌,也看到他和妻儿的日常,他死在了牛栏街。

当年豆瓣的剧评中有一篇写滕梓荆的,大意是一个下线后让观众回味无穷的角色,是编剧塑造人物的功力体现,也是这个剧最成功的地方。

三、夸夸主创们吧

《庆余年》在腾讯影业、阅文集团、新丽还是“三驾马车”的时候开始孵化,当年插旗是“五年三季”。现在第一个五年过去了,旗没倒。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得有多艰难,不止身处其中的人能感同身受。这是一件需要非常头铁才能完成的事情。

对于超级IP真正意义上的系列化开发,内娱鲜有成功先例。从操作的难易程度上看,一口气拍60集或90集然后拆成两到三部播是相对更安全的打法。

《庆余年》属于分季拍摄,拍完再播;再拍下一部。中间的不确定因素太多。

第一重不确定是观众的热情。《庆余年1》裸跑开大,观众期待的阈值被调得非常高,这种热度对于片方和平台来说都是双刃剑,超预期才能平预期,否则会遭到货不对版的反噬。

《庆余年2》定档前后,一堆堆书迷剧粉跑到第一季里刷弹幕,站队表示自己在原著的第几卷等王倦写剧本。从超前观影的观感来看,kk可以很负责任地表示,5年等待值得,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就是进度条依旧着急,按照现在的行进速度,估计第二季也拍不到“大东山宗师大战”,要打宗师可能得安排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

第二重不确定是演员和班底。“五年三季”对于原班人马来说已经是不小挑战,一个演员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和同一部戏签五年的“卖身契”,保证一切项目都为此让路。这是一种堵上职业前途的赌徒式行为。换个角度,站在片方或平台的立场,坚持原班人马面对的现实问题更复杂:有人飞升、有人查无此人,甚至有人塌房,怎么保证拍摄下一部的时候囫囵个还是这群人?

内娱是个圈子,第一部火了之后,难免会有相好对劲的搭档伙伴希望把自己相熟对劲的演员推进剧组,哪怕就是个甲乙丙丁也可能有飞升的机会。这时候稳得住根对于平台和片方而言也是一件需要头铁的事情。但《庆余年2》几乎原班底,除开新增角色。

第三重是资本压力,某种程度上和演员班底同理。一方面是高投入的压力;另外一方面是介入资本带着无形的手。这里又分两种猜想:缺钱去化缘,资方谈条件,给我塞几个人进去就给钱,这钱要不要;腰杆硬不缺钱,面对熟悉的人和想要加磅的投资需求,这杯羹分不分?

不论从任何角度,《庆余年》影视化的系列开发,都像是一场巨大的“赌局”,勇气是入场券,筹码就是从业的良心和底气。

现在1成了,2来了,3就更值得了,但希望这次别比5年还要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