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羊网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作者:新华社客户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建设好这一“关键课程”,我们才能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这不仅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遵循,也是我们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行动指南。要以“三因”理念为指引,以历史文化事实开新局,以把握提质创新时机开新局,以民族复兴大势开新局,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

因事而化

以历史文化事实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因事而化”就是摆明事实,讲透道理,通过事实化解学生的思想纠结。“事实”不仅存在于当下我们的身边,也来自我们的历史文化宝库,要把道理弄懂、学深、悟透,就要利用好我们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宝库,用历史文化事实讲明白道理、讲清楚道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事实与宝贵经验。像中华上下五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典故、古文古籍、寓言故事、唐诗宋词元曲等;像中国革命文化中蕴含的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以及大量的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地;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向上引领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楷模、精神,这些都是历史文化事实。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讲好思政课,要联系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一当下事实,要联系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历史事实,要联系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哲理典故等文化事实。讲道理要多与实际相结合,多与历史相结合,多与文化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历史,理论联系文化。例如,讲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话题,我们不仅要讲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还要讲当下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讲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就要摆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具体事实,讲脱贫攻坚胜利的来之不易,就要讲一个个脱贫攻坚楷模的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我们不仅要讲小康这一词的文化渊源,还要讲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我们不仅要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里程碑意义,还要讲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

因时而进

以把握提质创新时机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因时而进”,就是把握当下时期,抓住创新机遇,以科技赋能,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大陆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思政课建设提质创新,要抓住机遇。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课建设,打造网络“思政课”,加强与学生的网络互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守好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创新。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就提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值得肯定和鼓励”。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专门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观摩了一场思政课现场教学。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我们要不断地将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新手段运用于思政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进课堂,增强思政课吸引力、针对性,让新技术服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赋能思政课,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技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只关注于技术的使用,只注重方式,忽视内容,就背离了思政课的初衷,本末倒置。我们要始终秉持“育人为本,技术为用”,不被技术所左右,将技术用于内容的拓展上。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了然于胸,还要有创新的视野,能够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将技术融入思政课堂,并且把握好其中的“度”,做到恰如其分。

因势而新

以民族复兴大势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因势而新”,就是从民族复兴大势出发,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伟大梦想。纵观中国近代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实现民族复兴,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因而,为民族复兴伟业育新人是思政课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政课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伟业重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必须把握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清时代大势、民族复兴大势,乘势而上、顺势而行、驭势而为。我们要学深悟透“六个必须坚持”,运用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思政课建设,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让思政课立足于时代大势,民族复兴大势。思政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民族复兴大势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思政课要紧紧围绕人民立场,讲好人民故事;思政课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定理想信念。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思政课要讲深讲透讲活“四个自信”;思政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把握时代脉搏。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思政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回答现实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在讲理论时要紧扣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思政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大局全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思政课建设要从全局出发,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拓宽国际视野。中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中央,这意味着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拥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拓展学生世界眼光,以青春的活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以“三因”理念为指引,用历史文化事实讲明白道理,抓住提质创新时机丰富课程形式,以民族复兴大势育时代新人,方能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方能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下,以崭新气象,培养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金羊网 文/朱东林 毛国民)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邬嘉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