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车来了,欧洲人急眼

作者:华语经纬

近日,欧洲车企和欧盟汽车游说团体炒作称,中国纯电动客车正在对欧洲相关行业造成所谓的“威胁”。

其中,美国“政客”新闻网欧洲版宣称,中国车企2023年占据了近三分之一欧洲电动客车市场份额,纯电动城市公交车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胁”。为此,欧洲车企希望欧盟密切关注该产业甚至采取行动,以实现所谓“公平竞争”。

中国车来了,欧洲人急眼

欧洲车企和汽车游说团体鼓动欧盟针对中国纯电客车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厂商不断发力,如比亚迪,在英国、荷兰和匈牙利都设有工厂,在电动客车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2024年1月,比亚迪拿下了比利时佛兰德政府经营的公共交通企业De Lijn的一份价值2.34亿欧元(约合18.23亿元人民币)的500辆电动客车的框架协议,第一批价值4300万欧元(约合3.35亿元人民币)的92辆电动客车已经下单。

2025年起,比亚迪的匈牙利工厂将向De Lijn交付电动客车。对此,欧洲车企和汽车游说团体认为,De Lijn的合同被比亚迪拿下,是比利时客车制造商范胡尔或荷兰客车制造商VDL等欧洲本土制造商的严重损失。

同时,欧洲车企还还炒作“补贴论”,荷兰客车制造商VDL攻击比亚迪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量补贴”,并以此为由,鼓动欧盟采取贸易保护行动,以实现所谓的“公平竞争”。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商用车部门负责人托马斯·法比安宣称:“对产业竞争力的威胁包括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国客车制造商多年来已经在欧盟获得了市场份额。”法比安认为,欧洲政策制定者有责任确保客车制造商能够继续“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

截至当前,欧盟表示暂无意对中国电动客车制造商进行所谓的调查。

近年来,中国自主客车品牌出海步伐加快,更是在欧洲开启“抢滩登陆”,欧洲日益成为中国新能源客车出口海外的重要市场之一。当前,欧洲客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为,欧洲老牌客车企业在柴油客车生产方面积累深厚,品牌深入人心,但在新能源市场较为分散。

另一方面,欧盟碳排放新政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新能源客车市场渗透率的提升。2023年上半年,欧洲新能源渗透率为15%左右,距离欧盟规定的新能源渗透率尚有距离,亟需引入性价比较高的中国新能源客车来实现政策指标。

当前,中国的宇通客车、比亚迪、中通客车、苏州金龙等均在欧洲市场进行布局。其中,宇通客车2022年累计出口新能源客车超3000辆,成为欧洲2022年纯电动客车销量冠军。为此,欧洲企业希望欧盟方面密切关注电动客车市场,企图寻找一切机会减少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市场份额。

但是到目前为止,欧盟方面暂时无意对中国客车制造商进行所谓的调查,没有对中国客车产业派出竞争调查人员。对此,瑞典车企沃尔沃发言人称:“任何符合欧洲法规的公司都可以进入欧盟市场。我们相信,欧洲竞争监管机构将确保未来的竞争也是公平的。”

此前,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对中国9座及以下的纯电动乘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遭到中方的坚决反对;在欧洲内部,该举措也引发了广泛担忧。德国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5月8日警告欧盟切勿对中国电动汽车动用关税手段,否则不仅将颠覆欧盟的绿色协议产业计划,还将伤害进口中国产汽车的德国车企。

不过,随着中国车企表现优异欧盟随时有可能针对中国电动客车采取限制措施。

国际能源机构(IEA)表示,城市公交车处于电动化的前沿——与长途客车不同,公交车行驶在固定路线上,行驶距离较短,而且很容易充电。电动公交车行驶时更为安静,也不再伴有柴油气味,已经成为欧洲越来越多城市的选择。欧洲是世界客车发源地,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趋势下,欧盟决定在2035年之前停止销售排放二氧化碳的客车,并在2030年实现减排90%的中期目标,这使得新能源客车行业迎来巨变。

尤其是纯电动客车,市场迅速扩大。英国在电动客车部署方面走在欧洲前列,2023年注册的电动客车有1206辆,其次是德国、挪威和西班牙。增长最快的国家是葡萄牙,该国2022年只注册了52辆电动客车,2023年这一数字飙升至364辆。

而与此同时,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继新能源乘用车出口走热之后,新能源客车的出口也逐渐显露出向好势头:2023年全年,中国客车出口量为43515辆,同比增长41.25%,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越来越高。除了亚非拉等热门的出口地,汽车工业发达的欧洲也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出口地。

过去的几年,欧洲、日本都在大力推进电动化战略。但如今,欧洲2035年淘汰燃油车的计划取消,丰田公司屡次表态反对电动车,在2024年新上市的三款新车都是燃油车。德国奔驰在近日宣布,将调整既定的2030年全电动化目标,决定未来十年里继续专注于燃油车的研发与生产。随后宝马公司跟进,放弃了只销售纯电动汽车的计划。苹果公司日前也宣布取消研发“Apple Car”电动车的10年计划。因而在欧洲公共交通绿色变革的过程中,中国客车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荷兰咨询公司Chatrou CME Solutions发布数据称,2023年,欧洲前12大客车制造商共售出5107辆电动客车,其中近三分之一由中国的宇通客车、比亚迪、比亚迪与英国客车制造商Alexander Dennis的合资企业,以及中通客车制造。

当前,中国电动客车凭借在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以及技术层面积累的核心优势,在欧洲开拓市场的过程中,难免会抢夺欧洲本土产业的市场份额。

有分析认为,尽管欧盟2023年10月只针对中国生产的9座及以下纯电动乘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中国客车品牌的多数产品并没有受到此调查的影响,但是随着中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加剧,欧盟随时有可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或制定政策壁垒,通过非市场手段,阻碍中国电动客车在欧洲的经营和销售,这应引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包括商用车企的足够重视和警觉。

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通过技术与需求的不断融合,摆脱低端产品的形象。中国客车品牌的出海进程已有二十余年,从由政策推动和性价比驱动的破冰阶段,到目前已进入技术输出、品牌输出的新阶段。建议中国汽车品牌通过技术与需求的不断融合,在产品、技术方面持续积累,争取技术迭代升级,提升自主品牌的全球影响力,摆脱低端产品的形象,进一步打开欧洲客车市场,拓展客车出口的长期成长空间。

二、结合欧洲市场特点提供定制化服务,以提升竞争力。进军欧洲等成熟市场,不仅需要性能优异的产品作为支撑,也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用车需求,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建议中国电动客车企业针对欧洲寒冷天气和极端环境条件,提供定制化设计和适配服务,如在电动客车上安装大功率取暖散热器、防滑链;缩短充电时间,加大充电功率;通过智能控温、远程预加热等功能来降低车辆能耗等。

三、不断调整战略,扩大海外需求,加强本土化合作。建议中国电动客车企业在开发每一个市场之前,进行充分的调研、规划,制定适应性的销售及产品策略、服务配件保障模式和管理方法;针对一些可能存在的壁垒和障碍,中国客车品牌需要与当地合作伙伴进行深度合作和融合,甚至与竞争对手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通过深度合作,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提高本土化率,做到互惠互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