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作者:草竹道人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中关于哲学与神学关系的复杂论述,特别聚焦于“共引”(Korrektiv)概念,以此解析二者既对立又相辅的微妙平衡。通过对海德格尔文本的深入解读,本文将揭示哲学与神学在何种层面上构成极端对立,同时展现哲学如何能在这种对立中为神学提供校正与指引,以及这种“共引”作用相较于哲学对其他实证科学指导的独特之处。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I. 引言

自古希腊哲学诞生以来,哲学与神学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两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时而和谐共生,时而激烈对抗。早期,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哲学探索中蕴含着浓厚的神学色彩,试图通过理性来证明神的存在及其属性。

然而,随着中世纪的到来,托马斯·阿奎那等经院哲学家尝试系统化地整合基督教教义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神学与哲学似乎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存方式。文艺复兴后,尤其是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兴起促使哲学开始脱离神学的束缚,追求独立的知识体系,这导致两者之间的裂痕日益加深,表现为康德对理性与信仰领域的严格划分。

面对这一传统二分法,马丁·海德格尔提出了革命性的见解。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哲学不仅不应回避神学问题,反而应深入探讨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而这不可避免地触及到神学的领地。

海德格尔挑战了传统上将哲学视为纯粹理性活动、神学视为信仰事务的简单划分,认为两者在探究存在本质的问题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的“存在论差异”思想,即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为重新审视哲学与神学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主张在对存在本身的追问中,哲学可以为神学提供一种批判性的“共引”,而非简单的对立或排斥。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II. 哲学与神学的极端对立:海德格尔的视角

A. 信仰与理性的二元对立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与神学的极端对立根植于信仰与理性的基本区分。这一区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对立,而是深入到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根本维度。

1. 信仰的经验性与超验性

信仰通常被视为个体或群体直接经验的表达,它超越了感官经验和逻辑推理,指向超验的神圣领域。信仰的经验性在于它是个人内在的、直观的领悟,而超验性则体现在它对超自然现实的信赖,这种信赖无法通过理性分析完全把握。海德格尔指出,信仰的这种特性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知识形式,它不依赖于外在证据或逻辑证明。

2. 理性的界限与超越尝试

理性,作为哲学探求真理的主要工具,其运作遵循逻辑规则和经验验证。尽管理性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海德格尔却强调其有其固有的界限,无法触及存在本身。哲学的理性追求总是趋向于超越自身,试图触碰那些理性难以直接把握的领域,如存在的意义、价值和终极目的。这种超越尝试往往使哲学与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神学产生冲突。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B. 神学作为实证科学与哲学的批判性区分

海德格尔进一步区分了神学与哲学的本质,强调两者在对象与方法上的根本不同。

1. 神学的特定对象与方法

神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其核心关注的是宗教文本、教义及其解释,旨在通过系统的分析和解释来阐明宗教信仰的内容和意义。神学的方法包括历史批判、文本解读和神学构建,这些方法紧密围绕特定宗教传统展开,其目标在于维护并深化信徒对超自然真理的认识。

2. 哲学对普遍存在问题的追求

相比之下,哲学追求的是对普遍存在问题的思考,如存在、知识、道德和美。它不预设特定的信仰体系,而是通过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形而上学探讨,企图揭示存在的基本结构和人类存在的真实状态。哲学的批判性在于其不断地质疑和反思,包括对自身以及所有知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的审查。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C. 对立的哲学基础:存在论差异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构成了哲学与神学对立的哲学基础,这一差异强调了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s)的根本区分。

1. 存在与本质的区分

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哲学往往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概念,将存在视为可定义、可分类的存在者的属性之一。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则要求我们认识到,存在本身是先于且不同于任何存在者的,它是所有存在者得以显现的前提条件。这一区分挑战了神学中将上帝视为最高存在者的传统观念,促使对“存在”进行更为原初的思考。

2. 神学对存在的预设与哲学的揭示

神学往往预设了存在者的某种终极本质或目的,尤其是关于上帝存在的预设,这与海德格尔所倡导的从存在出发去理解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哲学的任务则是揭示存在本身,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去描述和理解存在者的存在方式,而不是简单接受或拒绝神学的预设。这种揭示过程不仅挑战了神学的某些假设,也为神学提供了自我反省和深化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III. “共引”概念的阐释

A. “共引”的字面含义与深层哲学意蕴

海德格尔提出的“共引”(Korrektiv)概念,字面上意味着纠正、调整或指导,但它在哲学与神学对话中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在更深的哲学层面上,“共引”体现了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是哲学对神学的一种特殊贡献,旨在修正而非否定,促进而非压制。它暗示了一种相互启发的关系,其中哲学以其对存在本质的洞察,帮助神学避免陷入纯粹理性的陷阱,同时促使神学深化对自身信仰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B. “共引”与哲学批判功能的关联

1. 批判理性对信仰的僭越

“共引”概念首先是对理性界限的清醒认识和批判。海德格尔批判了理性主义哲学试图以纯理性方式证明或否定宗教信仰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误解了信仰的本质。通过“共引”,哲学不是要取代神学的位置,而是提醒神学注意理性在处理超验问题时的局限性,防止理性过度僭越,强加逻辑框架于信仰之上,从而维护信仰经验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2. 促进神学自我反思与深化

“共引”同时鼓励神学进行自我反思,推动神学内部的深化和发展。哲学的批判性“共引”促使神学家们审视自己的信仰前提、诠释方法和结论的有效性,这不仅有助于澄清神学的内在逻辑,还能激发对传统教义的新理解。通过哲学的引导,神学可以更加自觉地探索和表达其超验内容,增强其对现代世界的适应性和解释力。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C. “共引”与哲学的开放性

1. 对多元真理的包容

“共引”体现了海德格尔哲学的开放性,即对多元真理和不同知识形态的包容。在哲学与神学的对话中,这种开放性意味着承认神学提供的关于存在的另一种理解和表达方式,尽管它可能不遵循严格的哲学逻辑。这种包容性拓宽了哲学探索的边界,使之能够接纳和学习来自神学乃至其他人文科学的洞见。

2. 促进跨学科对话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共引”概念促进了跨学科对话的可能。它表明哲学不应孤立于其他知识领域之外,特别是在面对存在这类根本问题时,需要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神学携手探索。通过“共引”,哲学与神学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交流思想,共同推进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刻理解。这种跨学科的互动不仅丰富了双方的研究视角,还为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海德格尔的“共引”因此成为促进知识整合和文化对话的重要桥梁。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IV. 哲学对神学的“共引”作用机制

A. 理性界限内的引导与校正

1. 逻辑清晰性与论证严密性的提升

海德格尔的“共引”作用首先体现在帮助神学在理性可及的范围内提升其表述的逻辑清晰性和论证的严密性。哲学通过其对逻辑、语言和论证结构的精炼,促使神学在表达信仰内容时更加精确,减少模糊性和矛盾,使得神学论证能够更加有力地参与公共话语空间的交流与辩论。这种引导不是为了将神学纳入纯粹理性的框架,而是确保神学表述的内在连贯性和对外界的可沟通性。

2. 对神学命题的哲学审视

哲学还通过对神学命题的批判性审视,促使神学不断反思其基本概念、前提和论证方法。这种审视不是简单的怀疑或否定,而是基于对存在、知识和价值的深入理解,帮助神学剔除逻辑谬误,澄清概念混淆,从而增强神学论述的深度和说服力。哲学的这种“共引”确保了神学在发展过程中能与人类理性的最新进展保持对话,避免陷入过时或非理性的泥潭。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B. 存在论层面的启示

1.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对神学的启示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神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启示,尤其是在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上。通过强调“此在”(Dasein)的存在结构,神学被鼓励去探索人的实际生存境遇如何影响对神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神圣。这种存在论的转向鼓励神学从抽象的教条转向具体的生存体验,为神学的人文关怀和实践维度开辟了新路径。

2. “向死而在”与终极关怀的哲学神学对话

海德格尔的“向死而在”(Sein zum Tode)概念尤其对神学的终极关怀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对死亡、有限性与不朽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哲学与神学在此相遇,共同探讨人类面对死亡时的精神态度和生命意义,为神学提供了超越传统救赎论的新视角,同时也让哲学触及到了人类存在的最深层面。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C. 方法论的相互借鉴

1. 神学对哲学方法的吸收

在“共引”机制下,神学也积极吸收哲学的方法论资源,如现象学的描述方法、批判理论的反思策略等,用于深化对宗教文本的理解、神学命题的构建和信仰经验的分析。这种吸收不仅增强了神学研究的学术性和严谨性,还促进了神学语言的现代化,使之更能适应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语境。

2. 哲学对神学经验的尊重与学习

反过来,哲学也在“共引”过程中学习神学,尊重并汲取神学提供的独特经验与洞见,尤其是关于人类精神生活、道德价值和终极关切的深刻理解。哲学通过对神学经验的反思,不仅丰富了自己对人类存在的多维理解,还获得了对超验维度的敏感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性主义哲学忽视的领域,促进了哲学的全面性和深度。总之,“共引”机制是一种双向的、互惠的学习过程,它不仅限于理论上的互动,更是在实践层面促进了哲学与神学的共同成长和人类智慧的深化。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V. 哲学“共引”与对其他实证科学指导之比较

A. 实证科学与哲学的互动模式

1. 科学方法与哲学批判

哲学与实证科学之间的互动通常体现为科学方法的应用与哲学的批判性反思相结合。实证科学依赖于观察、实验和数学模型来构建理论,而哲学则提供一种元理论的视角,审视科学理论的前提、假设和逻辑结构,确保科学知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哲学的批判不仅针对科学的具体结论,更指向科学活动背后的认知理性和价值取向,促进了科学的自我意识和理论创新。

2. 科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实证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滋养,尤其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等哲学分支为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关于自然法则的信念、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科学解释的逻辑结构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哲学的深刻影响。科学理论的构建和解释不能脱离其哲学前提,哲学为科学的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科学的进步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B. 神学的特殊地位与“共引”的独特性

1. 神学的超验维度

相较于实证科学,神学探讨的主题涉及超验的、非经验可验证的领域,如上帝、灵魂、救赎等,这使得神学在知识体系中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神学的超验维度要求一种超越常规科学方法的探索方式,哲学的“共引”在这里发挥着特殊作用,它不是简单地提供一套实验或逻辑工具,而是通过存在论的探讨,为神学理解超验实体和终极关怀提供哲学的视角和方法。

2. “共引”中的人文关怀与精神深度

“共引”概念在哲学与神学的对话中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深度。它不仅仅关注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更触及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和终极目的。哲学通过“共引”促使神学深入探讨人类的精神生活,强调对个体和社群的道德责任、精神成长和超越性的追求,这在实证科学的指导下往往是被边缘化的。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C. 比较分析:哲学指导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 普遍性

无论是对实证科学的批判性指导还是对神学的“共引”,哲学都展现出其对人类知识活动的普遍性指导作用。哲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存在、知识、价值、方法论等,是所有学科领域共同面临的核心议题。哲学的普遍性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和批判标准,适用于检验和促进所有知识体系的健康发展。

2. 特殊性

然而,哲学的“共引”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形式和重点各有侧重,体现了其指导的特殊性。与实证科学的互动更多侧重于逻辑、方法论和理论前提的批判;而与神学的“共引”则更注重存在论的探讨、人文关怀的深化以及超验维度的理解。这种特殊性反映出哲学在指导不同学科时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它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哲学资源和批判视角。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VI. 结语

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哲学与神学之间的关系并非单一的对立或融合,而是一种动态的张力结构。一方面,哲学与神学在方法、对象和论证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形成了极端的对立态势,这种对立凸显了理性与信仰、实证与超验之间的界限。另一方面,海德格尔的“共引”概念架起了一座桥梁,表明哲学能够在尊重神学特性的基础上,对神学进行引导和校正,促进其理论的深化和方法的革新。这种“共引”关系展现了哲学与神学在对立中寻求互补,在差异中实现相互启迪的可能。

海德格尔视野下的哲学与神学:极端对立与“共引”之谜

论文作者:芦熙霖

参考文献: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 E.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 Row.

Heidegger, M.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Translated by W. Lovitt. New York: Harper & Row.

声明:本人账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图文、论文、音视频等)自发布之日72小时后可任意转载或引用,无需告知本人。如需约稿,可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