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作者:草竹道人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海德格爾哲學中關于哲學與神學關系的複雜論述,特别聚焦于“共引”(Korrektiv)概念,以此解析二者既對立又相輔的微妙平衡。通過對海德格爾文本的深入解讀,本文将揭示哲學與神學在何種層面上構成極端對立,同時展現哲學如何能在這種對立中為神學提供校正與指引,以及這種“共引”作用相較于哲學對其他實證科學指導的獨特之處。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I. 引言

自古希臘哲學誕生以來,哲學與神學便結下了不解之緣,兩者之間的關系錯綜複雜,時而和諧共生,時而激烈對抗。早期,如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他們的哲學探索中蘊含着濃厚的神學色彩,試圖通過理性來證明神的存在及其屬性。

然而,随着中世紀的到來,托馬斯·阿奎那等經院哲學家嘗試系統化地整合基督教教義與亞裡士多德哲學,神學與哲學似乎找到了一種相對穩定的共存方式。文藝複興後,尤其是啟蒙時代,理性主義的興起促使哲學開始脫離神學的束縛,追求獨立的知識體系,這導緻兩者之間的裂痕日益加深,表現為康德對理性與信仰領域的嚴格劃分。

面對這一傳統二分法,馬丁·海德格爾提出了革命性的見解。在他的哲學體系中,哲學不僅不應回避神學問題,反而應深入探讨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而這不可避免地觸及到神學的領地。

海德格爾挑戰了傳統上将哲學視為純粹理性活動、神學視為信仰事務的簡單劃分,認為兩者在探究存在本質的問題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系。他的“存在論差異”思想,即存在與存在者的區分,為重新審視哲學與神學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主張在對存在本身的追問中,哲學可以為神學提供一種批判性的“共引”,而非簡單的對立或排斥。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II. 哲學與神學的極端對立:海德格爾的視角

A. 信仰與理性的二進制對立

海德格爾認為,哲學與神學的極端對立根植于信仰與理性的基本區分。這一區分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對立,而是深入到人類認識世界的兩個根本次元。

1. 信仰的經驗性與超驗性

信仰通常被視為個體或群體直接經驗的表達,它超越了感官經驗和邏輯推理,指向超驗的神聖領域。信仰的經驗性在于它是個人内在的、直覺的領悟,而超驗性則展現在它對超自然現實的信賴,這種信賴無法通過理性分析完全把握。海德格爾指出,信仰的這種特性使其成為一種獨特的知識形式,它不依賴于外在證據或邏輯證明。

2. 理性的界限與超越嘗試

理性,作為哲學探求真理的主要工具,其運作遵循邏輯規則和經驗驗證。盡管理性在科學和技術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海德格爾卻強調其有其固有的界限,無法觸及存在本身。哲學的理性追求總是趨向于超越自身,試圖觸碰那些理性難以直接把握的領域,如存在的意義、價值和終極目的。這種超越嘗試往往使哲學與建立在信仰基礎上的神學産生沖突。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B. 神學作為實證科學與哲學的批判性區分

海德格爾進一步區分了神學與哲學的本質,強調兩者在對象與方法上的根本不同。

1. 神學的特定對象與方法

神學作為一門實證科學,其核心關注的是宗教文本、教義及其解釋,旨在通過系統的分析和解釋來闡明宗教信仰的内容和意義。神學的方法包括曆史批判、文本解讀和神學建構,這些方法緊密圍繞特定宗教傳統展開,其目标在于維護并深化信徒對超自然真理的認識。

2. 哲學對普遍存在問題的追求

相比之下,哲學追求的是對普遍存在問題的思考,如存在、知識、道德和美。它不預設特定的信仰體系,而是通過批判性思維、邏輯推理和形而上學探讨,企圖揭示存在的基本結構和人類存在的真實狀态。哲學的批判性在于其不斷地質疑和反思,包括對自身以及所有知識體系的基礎和前提的審查。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C. 對立的哲學基礎:存在論差異

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差異”構成了哲學與神學對立的哲學基礎,這一差異強調了存在(Sein)與存在者(Seiendes)的根本區分。

1. 存在與本質的區分

在海德格爾看來,傳統哲學往往混淆了存在與存在者的概念,将存在視為可定義、可分類的存在者的屬性之一。而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差異則要求我們認識到,存在本身是先于且不同于任何存在者的,它是所有存在者得以顯現的前提條件。這一區分挑戰了神學中将上帝視為最高存在者的傳統觀念,促使對“存在”進行更為原初的思考。

2. 神學對存在的預設與哲學的揭示

神學往往預設了存在者的某種終極本質或目的,尤其是關于上帝存在的預設,這與海德格爾所倡導的從存在出發去了解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形成鮮明對比。哲學的任務則是揭示存在本身,通過現象學的方法去描述和了解存在者的存在方式,而不是簡單接受或拒絕神學的預設。這種揭示過程不僅挑戰了神學的某些假設,也為神學提供了自我檢討和深化的可能性。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III. “共引”概念的闡釋

A. “共引”的字面含義與深層哲學意蘊

海德格爾提出的“共引”(Korrektiv)概念,字面上意味着糾正、調整或指導,但它在哲學與神學對話中的應用遠不止于此。在更深的哲學層面上,“共引”展現了一種動态的互相作用,是哲學對神學的一種特殊貢獻,旨在修正而非否定,促進而非壓制。它暗示了一種互相啟發的關系,其中哲學以其對存在本質的洞察,幫助神學避免陷入純粹理性的陷阱,同時促使神學深化對自身信仰内容的了解和表達。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B. “共引”與哲學批判功能的關聯

1. 批判理性對信仰的僭越

“共引”概念首先是對理性界限的清醒認識和批判。海德格爾批判了理性主義哲學試圖以純理性方式證明或否定宗教信仰的做法,認為這種做法誤解了信仰的本質。通過“共引”,哲學不是要取代神學的位置,而是提醒神學注意理性在處理超驗問題時的局限性,防止理性過度僭越,強加邏輯架構于信仰之上,進而維護信仰經驗的完整性和獨特性。

2. 促進神學自我反思與深化

“共引”同時鼓勵神學進行自我反思,推動神學内部的深化和發展。哲學的批判性“共引”促使神學家們審視自己的信仰前提、诠釋方法和結論的有效性,這不僅有助于澄清神學的内在邏輯,還能激發對傳統教義的新了解。通過哲學的引導,神學可以更加自覺地探索和表達其超驗内容,增強其對現代世界的适應性和解釋力。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C. “共引”與哲學的開放性

1. 對多元真理的包容

“共引”展現了海德格爾哲學的開放性,即對多元真理和不同知識形态的包容。在哲學與神學的對話中,這種開放性意味着承認神學提供的關于存在的另一種了解和表達方式,盡管它可能不遵循嚴格的哲學邏輯。這種包容性拓寬了哲學探索的邊界,使之能夠接納和學習來自神學乃至其他人文科學的洞見。

2. 促進跨學科對話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共引”概念促進了跨學科對話的可能。它表明哲學不應孤立于其他知識領域之外,特别是在面對存在這類根本問題時,需要與其他學科特别是神學攜手探索。通過“共引”,哲學與神學可以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交流思想,共同推進對人類存在意義的深刻了解。這種跨學科的互動不僅豐富了雙方的研究視角,還為解決現代社會面臨的諸多複雜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海德格爾的“共引”是以成為促進知識整合和文化對話的重要橋梁。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IV. 哲學對神學的“共引”作用機制

A. 理性界限内的引導與校正

1. 邏輯清晰性與論證嚴密性的提升

海德格爾的“共引”作用首先展現在幫助神學在理性可及的範圍内提升其表述的邏輯清晰性和論證的嚴密性。哲學通過其對邏輯、語言和論證結構的精煉,促使神學在表達信仰内容時更加精确,減少模糊性和沖突,使得神學論證能夠更加有力地參與公共話語空間的交流與辯論。這種引導不是為了将神學納入純粹理性的架構,而是確定神學表述的内在連貫性和對外界的可溝通性。

2. 對神學命題的哲學審視

哲學還通過對神學命題的批判性審視,促使神學不斷反思其基本概念、前提和論證方法。這種審視不是簡單的懷疑或否定,而是基于對存在、知識和價值的深入了解,幫助神學剔除邏輯謬誤,澄清概念混淆,進而增強神學論述的深度和說服力。哲學的這種“共引”確定了神學在發展過程中能與人類理性的最新進展保持對話,避免陷入過時或非理性的泥潭。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B. 存在論層面的啟示

1. 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對神學的啟示

海德格爾的存在論為神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啟示,尤其是在存在與存在者的區分上。通過強調“此在”(Dasein)的存在結構,神學被鼓勵去探索人的實際生存境遇如何影響對神的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驗神聖。這種存在論的轉向鼓勵神學從抽象的教條轉向具體的生存體驗,為神學的人文關懷和實踐次元開辟了新路徑。

2. “向死而在”與終極關懷的哲學神學對話

海德格爾的“向死而在”(Sein zum Tode)概念尤其對神學的終極關懷議題産生了深遠影響,引發了對死亡、有限性與不朽之間關系的深刻反思。哲學與神學在此相遇,共同探讨人類面對死亡時的精神态度和生命意義,為神學提供了超越傳統救贖論的新視角,同時也讓哲學觸及到了人類存在的最深層面。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C. 方法論的互相借鑒

1. 神學對哲學方法的吸收

在“共引”機制下,神學也積極吸收哲學的方法論資源,如現象學的描述方法、批判理論的反思政策等,用于深化對宗教文本的了解、神學命題的建構和信仰經驗的分析。這種吸收不僅增強了神學研究的學術性和嚴謹性,還促進了神學語言的現代化,使之更能适應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語境。

2. 哲學對神學經驗的尊重與學習

反過來,哲學也在“共引”過程中學習神學,尊重并汲取神學提供的獨特經驗與洞見,尤其是關于人類精神生活、道德價值和終極關切的深刻了解。哲學通過對神學經驗的反思,不僅豐富了自己對人類存在的多元了解,還獲得了對超驗次元的敏感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理性主義哲學忽視的領域,促進了哲學的全面性和深度。總之,“共引”機制是一種雙向的、互惠的學習過程,它不僅限于理論上的互動,更是在實踐層面促進了哲學與神學的共同成長和人類智慧的深化。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V. 哲學“共引”與對其他實證科學指導之比較

A. 實證科學與哲學的互動模式

1. 科學方法與哲學批判

哲學與實證科學之間的互動通常展現為科學方法的應用與哲學的批判性反思相結合。實證科學依賴于觀察、實驗和數學模型來建構理論,而哲學則提供一種元理論的視角,審視科學理論的前提、假設和邏輯結構,確定科學知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哲學的批判不僅針對科學的具體結論,更指向科學活動背後的認知理性和價值取向,促進了科學的自我意識和理論創新。

2. 科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實證科學的發展離不開哲學的滋養,尤其是形而上學、認識論和倫理學等哲學分支為科學提供了理論基礎。例如,關于自然法則的信念、科學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争論、科學解釋的邏輯結構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哲學的深刻影響。科學理論的建構和解釋不能脫離其哲學前提,哲學為科學的合理性辯護,同時也對科學的進步提出新的問題和挑戰。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B. 神學的特殊地位與“共引”的獨特性

1. 神學的超驗次元

相較于實證科學,神學探讨的主題涉及超驗的、非經驗可驗證的領域,如上帝、靈魂、救贖等,這使得神學在知識體系中占據了一個獨特的位置。神學的超驗次元要求一種超越正常科學方法的探索方式,哲學的“共引”在這裡發揮着特殊作用,它不是簡單地提供一套實驗或邏輯工具,而是通過存在論的探讨,為神學了解超驗實體和終極關懷提供哲學的視角和方法。

2. “共引”中的人文關懷與精神深度

“共引”概念在哲學與神學的對話中展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和精神深度。它不僅僅關注知識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更觸及人類存在的意義、價值和終極目的。哲學通過“共引”促使神學深入探讨人類的精神生活,強調對個體和社群的道德責任、精神成長和超越性的追求,這在實證科學的指導下往往是被邊緣化的。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C. 比較分析:哲學指導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1. 普遍性

無論是對實證科學的批判性指導還是對神學的“共引”,哲學都展現出其對人類知識活動的普遍性指導作用。哲學關注的基本問題——存在、知識、價值、方法論等,是所有學科領域共同面臨的核心議題。哲學的普遍性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分析架構和批判标準,适用于檢驗和促進所有知識體系的健康發展。

2. 特殊性

然而,哲學的“共引”在不同領域中的表現形式和重點各有側重,展現了其指導的特殊性。與實證科學的互動更多側重于邏輯、方法論和理論前提的批判;而與神學的“共引”則更注重存在論的探讨、人文關懷的深化以及超驗次元的了解。這種特殊性反映出哲學在指導不同學科時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它根據各學科的特點和需求,提供相應的哲學資源和批判視角。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VI. 結語

通過對海德格爾哲學的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哲學與神學之間的關系并非單一的對立或融合,而是一種動态的張力結構。一方面,哲學與神學在方法、對象和論證方式上存在着顯著的差異,形成了極端的對立态勢,這種對立凸顯了理性與信仰、實證與超驗之間的界限。另一方面,海德格爾的“共引”概念架起了一座橋梁,表明哲學能夠在尊重神學特性的基礎上,對神學進行引導和校正,促進其理論的深化和方法的革新。這種“共引”關系展現了哲學與神學在對立中尋求互補,在差異中實作互相啟迪的可能。

海德格爾視野下的哲學與神學:極端對立與“共引”之謎

論文作者:蘆熙霖

參考文獻: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 E.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 Row.

Heidegger, M.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Translated by W. Lovitt. New York: Harper & Row.

聲明:本人賬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圖文、論文、音視訊等)自釋出之日72小時後可任意轉載或引用,無需告知本人。如需約稿,可聯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