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结义的N个版本:为何刘备做大哥?《三国演义》拔高了什么?
南方周末
2024-05-16 02:00发布于广东南方周末官方账号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这事,《三国志》没有记载。
《三国志》里,刘备去世的年份清楚,公元223年,又说那年刘备63岁。古人说年纪,都是虚岁,所以可以推算刘备出生在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关羽、张飞的年纪,《三国志》都没有提。
《关羽传》强调刘备和关羽、张飞感情好,说三个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曹魏方面的刘晔,强调刘备和关羽感情好,则说“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名分上讲是君臣,但感情上讲,就和爸爸和儿子一样,从这话看,刘备比关羽年纪大不少。有人说,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依据是清朝康熙年间在关羽老家出土“墓碑记”,那不知道什么时候的人写的,显然是不具备任何史料价值的东西。
历史上虽然没有桃园结义的事,但这个传说,很早就传得很热闹。这说明,听三国的人,非常需要一个这样的故事。
《三国演义》诞生之前,三国故事流传,特别重要的两个形式:一个是说书先生,说给人听;一个是戏曲舞台上,表演给人看。不管是说书还是戏剧,服务的对象,主要都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平民,故事怎么讲,要符合他们的需要。
桃园结义故事,过去有非常多的版本,可以发现,不同的版本,在迎合这些受众不同的需要。
模拟的兄弟关系
首先,为什么要讲结义故事?
所谓结义,就是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合成一种模拟的兄弟关系。
我们知道,人如果生活在一个大家族里,亲兄弟、堂兄弟、族兄弟,本来就够多了,这种模拟的兄弟关系,就不是特别重要。
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平民,就不一样了。要知道,城市平民最主要的来源是什么?农村多余人口。
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涌入城市了,就成了城市里的游民。这些城市平民,实际上是脱离了原来的宗族关系的人。为了避免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特别需要抱团,甭管咱们有没有血缘关系,甚至甭管咱们是不是老乡,相逢何必曾相识,咱们就是兄弟。这种关系,对于城市平民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所以他们爱听结义的故事,爱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为兄弟两肋插刀的故事。如果这样一种社会关系是可以信赖的,他们的生活才有安全感。
所以异姓兄弟结义,一直是古代城市平民特别热爱的一个主题。“三国”的桃园结义当然是典范,“水浒”里的梁山好汉结义,“说唐”里的瓦岗寨兄弟结义,都在被反复讲。
刘备卖草鞋,关张卖什么
其次,在民间三国故事里,刘备、关羽、张飞,往往都被赋予了小商人的身份。
刘备卖过草席草鞋,这是史书当中有记载的。关羽、张飞有没有做过生意?《三国志》就没有提,裴注里也没有。但是,民间三国里就爱讲,关羽是卖枣子的,张飞是卖猪的,另外还有赵云是贩卖马匹的客商,等等。
说书先生讲这些,他考虑的也不是有没有史料依据,重点是,听众爱听。因为他面对的听众,大量的就是这类小生意人,或者至少也是经常能接触到这种小生意人。你在讲桃园结义的故事,顺带讲两句,张飞是怎样卖猪肉的,天热的时候怎样避免猪肉变质,切肉的时候肥肉瘦肉多啊少的有什么门道……这一聊,故事的生活气息就扑面而来,听众爱听。
刘备阵营比曹操阵营在民间更受欢迎,其实和刘备阵营普遍出身更卑微也有关。正因为出身卑微,他们身上很容易被安上各种普通人的故事,然后他们未来又会干成一番大事业,听众就很容易把自己代入进去,这个能满足他们“发迹变泰”的欲望。
《易经》里面有“泰卦”,是大吉大利的一卦,所谓“三阳开泰”“否极泰来”这些成语,都和这一卦有关,所以过去把原来混得不好,后来混好了,叫“变泰”。强调刘关张的买卖人的身份,才渲染他们未来的辉煌,特别能满足“变泰”的欲望。
曹操阵营的荀彧、钟繇他们,出身太好,听众就不大容易共情。
谁是大哥?
第三,大多数听书的看戏的,生活不是很富裕,因为是真受过穷,所以对荣华富贵的渴望,也来得比较直接。
元杂剧《桃园三结义》讲,关羽、张飞结识之后,又遇见了刘备,发现他“实为贵相”,命里就该富贵,但是又不太确定,于是请刘备喝酒,因为人喝醉了,本质就会暴露出来。果然,刘备醉了,身上出现奇异的征兆。
这种征兆,要是现在拍影视剧,肯定要用电脑动画来呈现了,元杂剧五毛特效都没有,那就得靠演员说,扮演关羽的这位,描述刘备身上出现的奇特现象:
兄弟,你见么?他侧卧着,面目口中钻出条赤练蛇儿,望他鼻中去了。呀呀呀,眼内钻出来,入他耳中去了。兄弟也,你不知道,这是蛇钻七窍,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也。等他睡醒时,不问年纪大小,拜他为兄,你意下如何?
杂剧作者社会地位不高,学问、见识常被嘲笑,但说到细节刻画的功夫,自有难以企及的地方。就这么几句台词,生生展现出恐怖片的画面感。但关羽从这条在刘备脸上钻来钻去的小蛇身上,看见的不是恐怖,而是自己的发展前途。
于是关羽决定追随刘备,并提醒张飞说,咱们“不问年纪大小,拜他为兄”,他哪怕年纪比我们小,我们也要认他做大哥。
这话说得有点猥琐,但是确实就是当时民间结拜的时候,普遍存在的现象。一帮子结拜兄弟,其中有一个社会地位最高,家里最有钱,那就认他是大哥,年纪问题不重要。
《金瓶梅》是比较写实的小说,《金瓶梅》第一回,写西门庆和一群帮闲无赖结拜兄弟,大家异口同声:“这自然是西门大官人居长。”西门庆假装客气,别啊,在场的有一位叫应伯爵的,西门庆说,他年纪比我大啊,他应该是大哥。
应伯爵哪里敢答应啊,说:“爷,可不折杀小人罢了!”应伯爵是帮闲,在西门庆身边经常扮演一个丑角,丑角就可以说大实话,应伯爵说,如今这世道,结拜兄弟,就认有权有势的是大哥,年纪不重要。
《三国志》并没有明确交代关羽、张飞的年纪,但是刘备的年纪应该是比关羽、张飞大不少的。为什么民间总有传说,讲关羽年纪比刘备大,甚至有时张飞年纪都比刘备大呢?很简单,因为民间结拜最看重的标准就不是年纪,所以大家希望刘备、关羽、张飞结拜时看重的也不是年纪,显得自己的做法是有历史依据、伟大榜样的。
重口味的版本
第四,桃园结义故事,还有一些非常重口味的版本。
刘关张三人结义,然后刘备提出,你们都是有老婆孩子的,人有家小,做大事就豁不出去,这个不行。这意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要不都去把衣服给撕了?
关羽、张飞一想,大哥说得有道理,那咱们就把老婆、孩子都宰了吧。但是又不忍心下手,于是决定,要不这样,你杀我的,我杀你的。
于是,关羽就去杀了张飞全家,张飞也去杀关羽全家,可是张飞猛男心太软,最后没忍心杀关羽已经有了身孕的老婆。于是关羽的老婆逃得一命,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叫关索。这后来就成了三国故事里一条完全没有历史依据也和主线无关的独特剧情,就是关索的传奇。
这个故事展现出来的价值观,显然是现代人无法接受的,但是在古代,不论中国还是世界上什么其他地方,在一些极端环境下,一帮子男人决定玩命之前,先把老婆、孩子杀掉,这种事情是多次发生。所以这也是一个触目惊心但是有现实基础的故事。
删去恶搞的版本,拔高境界
第五,还有些桃园结义的故事,就纯属恶搞。
比如说刘关张爬树定兄弟。三个人商量好了,谁爬树最快谁是大哥,结果张飞一出溜到树顶了,关羽爬了一半,刘备还站在树底下。这时候刘备说,树是从下往上长的,当然下面是大哥,树上的是小弟。
还有扔鸡毛定兄弟,谁扔得远谁是大哥。张飞扔一根鸡毛,风一吹就没飞出去;关羽扔一捆鸡毛,扔出一点距离;刘备扔了只活鸡,鸡扑闪翅膀,飞出去老远。
所以对《三国演义》的作者来说,他要做的工作,并不是无中生有创作一个正史中没有的桃园结义故事,而是面对众多民间的桃园结义故事,他要做出选择。
桃园结义这事,影响力太大,太符合社会需求了,尽管史书上没有,但是仍然保留了。但是,关羽、张飞追随刘备首先是为了荣华富贵,关羽、张飞互相杀全家,更不要说爬树扔鸡毛什么的乱七八糟,该删的都删了。
换成了什么?黄巾起义爆发,刘备看见招兵的榜文,长叹一声,然后就听见身后一声大吼:“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张飞来了,大家都是有情怀的人,于是谈得投机,于是遇到了关羽,也是想要报国的人,这才三人结为兄弟。
结拜的时候,说的是“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一句没提升官发财。古代给《三国演义》写评语的人,也都是强调,这里的结拜,境界真高啊。
贽眉批:发愿先已不同。
渔眉批:千古盟书,有此正大否?
毛夹批:千古盟书,第一奇语。
从对桃园结义的写法,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三国演义》的定位在哪里:比起正史,它虚构的空间要大一些;比起民间三国故事,它没有那么任性,更主要的是它不会赤裸裸地表现游民阶层的欲望。它的道德责任感,甚至比正史要更强,这是一部充满了道德激情的书。实际上,《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以及为什么它在认为文学应该超越道德的评论家那里始终地位不高,都是和这个特质有关的。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勃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