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桃園三結義的N個版本:為何劉備做大哥?《三國演義》拔高了什麼?

桃園三結義的N個版本:為何劉備做大哥?《三國演義》拔高了什麼?

南方周末

2024-05-16 02:00釋出于廣東南方周末官方賬号

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這事,《三國志》沒有記載。

《三國志》裡,劉備去世的年份清楚,公元223年,又說那年劉備63歲。古人說年紀,都是虛歲,是以可以推算劉備出生在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關羽、張飛的年紀,《三國志》都沒有提。

《關羽傳》強調劉備和關羽、張飛感情好,說三個人“寝則同床,恩若兄弟”;曹魏方面的劉晔,強調劉備和關羽感情好,則說“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名分上講是君臣,但感情上講,就和爸爸和兒子一樣,從這話看,劉備比關羽年紀大不少。有人說,關羽比劉備還要大一歲,依據是清朝康熙年間在關羽老家出土“墓碑記”,那不知道什麼時候的人寫的,顯然是不具備任何史料價值的東西。

曆史上雖然沒有桃園結義的事,但這個傳說,很早就傳得很熱鬧。這說明,聽三國的人,非常需要一個這樣的故事。

《三國演義》誕生之前,三國故事流傳,特别重要的兩個形式:一個是說書先生,說給人聽;一個是戲曲舞台上,表演給人看。不管是說書還是戲劇,服務的對象,主要都是生活在城市裡的平民,故事怎麼講,要符合他們的需要。

桃園結義故事,過去有非常多的版本,可以發現,不同的版本,在迎合這些閱聽人不同的需要。

模拟的兄弟關系

首先,為什麼要講結義故事?

所謂結義,就是本來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結合成一種模拟的兄弟關系。

我們知道,人如果生活在一個大家族裡,親兄弟、堂兄弟、族兄弟,本來就夠多了,這種模拟的兄弟關系,就不是特别重要。

但是,生活在城市裡的平民,就不一樣了。要知道,城市平民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農村多餘人口。

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就湧入城市了,就成了城市裡的遊民。這些城市平民,實際上是脫離了原來的宗族關系的人。為了避免孤立無援,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特别需要抱團,甭管咱們有沒有血緣關系,甚至甭管咱們是不是老鄉,相逢何必曾相識,咱們就是兄弟。這種關系,對于城市平民來說是特别重要的,是以他們愛聽結義的故事,愛聽“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為兄弟兩肋插刀的故事。如果這樣一種社會關系是可以信賴的,他們的生活才有安全感。

是以異姓兄弟結義,一直是古代城市平民特别熱愛的一個主題。“三國”的桃園結義當然是典範,“水浒”裡的梁山好漢結義,“說唐”裡的瓦崗寨兄弟結義,都在被反複講。

劉備賣草鞋,歇業賣什麼

其次,在民間三國故事裡,劉備、關羽、張飛,往往都被賦予了小商人的身份。

劉備賣過草席草鞋,這是史書當中有記載的。關羽、張飛有沒有做過生意?《三國志》就沒有提,裴注裡也沒有。但是,民間三國裡就愛講,關羽是賣棗子的,張飛是賣豬的,另外還有趙雲是販賣馬匹的客商,等等。

說書先生講這些,他考慮的也不是有沒有史料依據,重點是,聽衆愛聽。因為他面對的聽衆,大量的就是這類小生意人,或者至少也是經常能接觸到這種小生意人。你在講桃園結義的故事,順帶講兩句,張飛是怎樣賣豬肉的,天熱的時候怎樣避免豬肉變質,切肉的時候肥肉瘦肉多啊少的有什麼門道……這一聊,故事的生活氣息就撲面而來,聽衆愛聽。

劉備陣營比曹操陣營在民間更受歡迎,其實和劉備陣營普遍出身更卑微也有關。正因為出身卑微,他們身上很容易被安上各種普通人的故事,然後他們未來又會幹成一番大事業,聽衆就很容易把自己代入進去,這個能滿足他們“發迹變泰”的欲望。

《易經》裡面有“泰卦”,是大吉大利的一卦,所謂“三陽開泰”“否極泰來”這些成語,都和這一卦有關,是以過去把原來混得不好,後來混好了,叫“變泰”。強調劉歇業的買賣人的身份,才渲染他們未來的輝煌,特别能滿足“變泰”的欲望。

曹操陣營的荀彧、鐘繇他們,出身太好,聽衆就不大容易共情。

誰是大哥?

第三,大多數聽書的看戲的,生活不是很富裕,因為是真受過窮,是以對榮華富貴的渴望,也來得比較直接。

元雜劇《桃園三結義》講,關羽、張飛結識之後,又遇見了劉備,發現他“實為貴相”,命裡就該富貴,但是又不太确定,于是請劉備喝酒,因為人喝醉了,本質就會暴露出來。果然,劉備醉了,身上出現奇異的征兆。

這種征兆,要是現在拍影視劇,肯定要用電腦動畫來呈現了,元雜劇五毛特效都沒有,那就得靠演員說,扮演關羽的這位,描述劉備身上出現的奇特現象:

兄弟,你見麼?他側卧着,面目口中鑽出條赤練蛇兒,望他鼻中去了。呀呀呀,眼内鑽出來,入他耳中去了。兄弟也,你不知道,這是蛇鑽七竅,此人之福,将來必貴也。等他睡醒時,不問年紀大小,拜他為兄,你意下如何?

雜劇作者社會地位不高,學問、見識常被嘲笑,但說到細節刻畫的功夫,自有難以企及的地方。就這麼幾句台詞,生生展現出恐怖片的畫面感。但關羽從這條在劉備臉上鑽來鑽去的小蛇身上,看見的不是恐怖,而是自己的發展前途。

于是關羽決定追随劉備,并提醒張飛說,咱們“不問年紀大小,拜他為兄”,他哪怕年紀比我們小,我們也要認他做大哥。

這話說得有點猥瑣,但是确實就是當時民間結拜的時候,普遍存在的現象。一幫子結拜兄弟,其中有一個社會地位最高,家裡最有錢,那就認他是大哥,年紀問題不重要。

《金瓶梅》是比較寫實的小說,《金瓶梅》第一回,寫西門慶和一群幫閑無賴結拜兄弟,大家異口同聲:“這自然是西門大官人居長。”西門慶假裝客氣,别啊,在場的有一位叫應伯爵的,西門慶說,他年紀比我大啊,他應該是大哥。

應伯爵哪裡敢答應啊,說:“爺,可不折殺小人罷了!”應伯爵是幫閑,在西門慶身邊經常扮演一個醜角,醜角就可以說大實話,應伯爵說,如今這世道,結拜兄弟,就認有權有勢的是大哥,年紀不重要。

《三國志》并沒有明确交代關羽、張飛的年紀,但是劉備的年紀應該是比關羽、張飛大不少的。為什麼民間總有傳說,講關羽年紀比劉備大,甚至有時張飛年紀都比劉備大呢?很簡單,因為民間結拜最看重的标準就不是年紀,是以大家希望劉備、關羽、張飛結拜時看重的也不是年紀,顯得自己的做法是有曆史依據、偉大榜樣的。

重口味的版本

第四,桃園結義故事,還有一些非常重口味的版本。

劉歇業三人結義,然後劉備提出,你們都是有老婆孩子的,人有家小,做大事就豁不出去,這個不行。這意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要不都去把衣服給撕了?

關羽、張飛一想,大哥說得有道理,那咱們就把老婆、孩子都宰了吧。但是又不忍心下手,于是決定,要不這樣,你殺我的,我殺你的。

于是,關羽就去殺了張飛全家,張飛也去殺關羽全家,可是張飛猛男心太軟,最後沒忍心殺關羽已經有了身孕的老婆。于是關羽的老婆逃得一命,後來生下一個兒子,叫關索。這後來就成了三國故事裡一條完全沒有曆史依據也和主線無關的獨特劇情,就是關索的傳奇。

這個故事展現出來的價值觀,顯然是現代人無法接受的,但是在古代,不論中國還是世界上什麼其他地方,在一些極端環境下,一幫子男人決定玩命之前,先把老婆、孩子殺掉,這種事情是多次發生。是以這也是一個觸目驚心但是有現實基礎的故事。

删去惡搞的版本,拔高境界

第五,還有些桃園結義的故事,就純屬惡搞。

比如說劉歇業爬樹定兄弟。三個人商量好了,誰爬樹最快誰是大哥,結果張飛一出溜到樹頂了,關羽爬了一半,劉備還站在樹底下。這時候劉備說,樹是從下往上長的,當然下面是大哥,樹上的是小弟。

還有扔雞毛定兄弟,誰扔得遠誰是大哥。張飛扔一根雞毛,風一吹就沒飛出去;關羽扔一捆雞毛,扔出一點距離;劉備扔了隻活雞,雞撲閃翅膀,飛出去老遠。

是以對《三國演義》的作者來說,他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無中生有創作一個正史中沒有的桃園結義故事,而是面對衆多民間的桃園結義故事,他要做出選擇。

桃園結義這事,影響力太大,太符合社會需求了,盡管史書上沒有,但是仍然保留了。但是,關羽、張飛追随劉備首先是為了榮華富貴,關羽、張飛互相殺全家,更不要說爬樹扔雞毛什麼的亂七八糟,該删的都删了。

換成了什麼?黃巾起義爆發,劉備看見招兵的榜文,長歎一聲,然後就聽見身後一聲大吼:“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歎?”張飛來了,大家都是有情懷的人,于是談得投機,于是遇到了關羽,也是想要報國的人,這才三人結為兄弟。

結拜的時候,說的是“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一句沒提升官發财。古代給《三國演義》寫評語的人,也都是強調,這裡的結拜,境界真高啊。

贽眉批:發願先已不同。

漁眉批:千古盟書,有此正大否?

毛夾批:千古盟書,第一奇語。

從對桃園結義的寫法,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三國演義》的定位在哪裡:比起正史,它虛構的空間要大一些;比起民間三國故事,它沒有那麼任性,更主要的是它不會赤裸裸地表現遊民階層的欲望。它的道德責任感,甚至比正史要更強,這是一部充滿了道德激情的書。實際上,《三國演義》之是以能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以及為什麼它在認為文學應該超越道德的評論家那裡始終地位不高,都是和這個特質有關的。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劉勃

責編 陳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