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从这三个方面开始改善

作者:此念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从这三个方面开始改善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从这三个方面开始改善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从这三个方面开始改善

▲ 图片来源:c_miya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从这三个方面开始改善

01

晚餐和睡觉之间,

家里就像一个“战区”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从这三个方面开始改善

▲ 图片来源:Youngchae Lee

在沈家宏老师长达30多年心理咨询的工作中,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是最常见前来咨询的问题之一,他经常被问到:

❍ 我的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怎么办?

❍ 为什么我和孩子只要不谈学习,一切风平浪静,一谈学习就鸡飞狗跳?

❍ 我家孩子不想去上学了,该怎么办?

一位家长说:“晚餐和睡觉之间的这段时间让我们很发愁,因为我们在这段时间不停地‘战斗’。家里简直就像一个‘战区’”。

如今,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日益普遍化,厌学儿童逐渐低龄化。据统计,所有学龄儿童的厌学比例逐年升高,基本每个班平均都会有一到两个厌学的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就更为普遍。

特别在过去几年中,很多孩子习惯上网课,他的学习状态,学习节律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完全恢复校园线下学习,需要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有些孩子还是无法很好地适应。

而且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往往还会带来一些焦虑的情绪问题,严重的甚至伴随抑郁,出现身体问题,这些家庭通常都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不想学习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以就自己想一些办法来处理这个问题,通常都要等到出现比较严重状况,像抑郁或躯体化的症状才会去寻求外部的帮助。

所以如果孩子学习动力不足,一开始家长或孩子很难得到支持,这个时候家长也会产生很多情绪,还会把压力传递到孩子身上,从而导致整个家庭的压力越来越大。

▲ 扫码图片中的二维码,立即咨询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从这三个方面开始改善

02

孩子为什么不热爱学习?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从这三个方面开始改善

▲ 图片来源:Youngchae Lee

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

沈家宏老师觉得,很多时候孩子不爱学习是因为家长太热爱学习了,把孩子热爱得没有了空间。

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倘若家长比他们的孩子还要用劲,那他们的孩子只会每况愈下,而非逐渐变强。

如果你的孩子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所花费掉的所有能量里,有95%都来自你的付出,那你就只给孩子剩下5%的努力空间了。

如果你感到沮丧或焦虑,于是增加了更多“筹码”,甚至进一步占据了98%的能量,把一切牢牢掌控在手中,那么你的孩子对此所能做出的反应,也就只能是再退一步,只做出2%的努力。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 / 奈德·约翰逊

《自驱型成长》

所以,很多学习动力不足的家庭都有一些共同点:家长不停地灌输,孩子不停地逃跑;家长不停地催促,孩子拼命的躲。

很多家长下班一回到家,就先孩子问,作业做的怎么样了。如果孩子没有做好作业,家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催问一次。家长和孩子谈论最多的话题,几乎也全是学习:

❍ 你作业做完了吗;

❍ 你们老师说了什么;

❍ 你不要想太多,那些都不是问题,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

试问,如果你一回家,家里人就问你:

❍ 你今天上班如何?

❍ 你手上的项目还顺利吗?

❍ 工作本来就不总是有趣的,但我觉得你应该更上一层楼,之后才有更多选择。

在本应该是最放松的家里,听到这样的话,你是不是也觉得很难放松,很烦人?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家人不关心你?甚至你会不会觉得我都这么累了还要被要求,我干脆什么也不干了?

如果家长一直围绕学习和孩子谈话,孩子也会觉得在家长眼中,我只是学习成绩,他们根本不关心我,我又不是学习的机器!

孩子在这种沟通之中很难感受到家长的爱,他们无法建立与家长之间健康的情感联结,在他们的学习生活里只有学习,没有爱,这是造成孩子厌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而且不管家长怎么着急,怎么催促,孩子还是不慌不忙,甚至就说:“我不想写作业。”因为孩子认为,我学习就是为了家长学的,是大人要求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果没人催,没人监督,那我就不学了。

家长包办越多,督促越频繁,孩子的抗拒心理就越严重,越觉得学习的事跟自己无关。

毕竟,面临催促和命令,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拒,而不是顺从。

最后家长还会开始进行打击 ——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学得好,就你不学不好?”

“你总是那么粗心,难怪学不好!”

“你根本不是读书的料。”

这就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孩子越来越没有信心,越来越没有动力学习,家长越逼越紧,觉得孩子没有看着就不学了,孩子学习的空间与兴趣全部被家长占据。

或许很多家长会觉得监管孩子做作业、练习钢琴、孩子参加运动都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这其实会让家长更坚信自己原来的错误观点——总要有人对孩子的事情负责,而这个人却不是孩子自己。

当孩子甚至都不用多加思考,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心底知道最终总会有人“让”他去做点什么。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从这三个方面开始改善

03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

从这三个方面开始改善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从这三个方面开始改善

▲ 图片来源:Youngchae Lee

几乎所有儿童发展方面的专家,包括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和作家都提出权威型养育(authoritative parenting)。要达成这种养育模式,需要的是支持,而非控制。

权威的家长希望能与孩子多多合作做事,因为他们对孩子不仅有喜欢,更有尊重,并且也希望孩子能从他自己的经历中学到东西。

至少有60年的研究证实,权威型教养是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养风格强调自我导向和成熟的价值观,而非一味地顺从。通过这种养育风格,家长会传达给孩子这样一种信息:“为了助你成功,我将尽我所能,但我绝不会试着强迫你做什么,我说到做到。”

同时,权威型家长也并不意味着让孩子放任。他们还是会给孩子设限,当家长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还是会说出自己的看法,但他们并不会亲自操盘一切。

有了权威型养育的培养方式,那些大脑发育尚未完全的孩子就不用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拒绝家长逼迫他们做的事——这些事常常是出于家长的偏好,而非孩子的。

因为大脑的发育取决于它是怎么被使用的。让孩子自己多多掌握主导权,能够帮助他们的大脑建立起一种应对压力的回路,从而在压力来临时能快速回复。只要是孩子自己拿主意,比如选择自己今天出门穿的衣服,或者装饰自己的房间之类的小事,都会激活孩子的前额皮质,并使其有效地做出反应。

这时大脑就会成长,通过这种控制感的培养变得更强大,在压力来临的第一时间就不会失去控制。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 / 奈德·约翰逊

《自驱型成长》

所以,要处理学习动力不足,沈家宏老师提出家长通常要从这三个方面开始:

▌ 第一、把学习交还给孩子。

有些家长不敢完全把学习还给孩子,觉得交给孩子,他就不学了,就天天打游戏了。

家长一边要管,一边又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家长一管,孩子就感觉被压迫,一压迫就只能反抗。

家长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如果孩子好好学习,他就很难找到自我,所以他只能从不好好学习里去找自我。

▌ 第二、家长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

家长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并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归宿。对于在学校或生活中其他地方遭遇压力的儿童,家庭应该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一个休息和恢复的地方。

当孩子感受到,他们即便身处困境之中,也深深地被家长爱着,他的韧性就会增强。如果总是关注孩子的家庭作业,还为此与孩子闹的鸡飞狗跳,那就会导致学校的压力在家里扎下根。因此,那些唠叨、争论、一遍遍提醒的效果远不如一句“我那么爱你,才不愿跟你吵家庭作业的事”。

想想孩子在玩抓人游戏的时候,会大喊“我到家了”,靠这个来证明他们进入了安全区,可以安心休养,重整旗鼓。当家庭是安全的基地时,青少年和儿童就能更自由地探索,探究外面世界的各种可能性,而且还伴以健康的方式。他们会定期地返回基地,一方面是要确认一下家里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回来寻获来自家庭的安全感。

▌ 第三、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家长如果天天管孩子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不能再打游戏了,孩子不用承担责任,因为谁管就谁承担责任,所以要让孩子承担责任,自己的事自己管理。

家长可以让孩子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比如我经常会问家长三个问题:

❍ 孩子房间的卫生是谁在打扫?

❍ 孩子的衣服谁洗?

❍ 孩子吃完饭的碗谁洗?

如果这些基本的日常事务,都由家长代劳,那孩子在家庭里有机会承担责任吗?属于他的事他一样都不需要承担,你想让他在学习上承担,恐怕孩子也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从这三件事做起,家长只要坚持住不插手,孩子就能慢慢地改变,责任心也就能慢慢地出来。

家长要培养孩子承担责任的能力,让他自己为学习承担责任。学习要有好心情,没有太大的压力,他喜欢、热爱、有动力,才能学好。

- END -

《系统改善孩子学习动力

赋能父母成长》

如何让孩子学会为学习负责?

7月13-14日,沈家宏两天线上工作坊

融合30余年临床经验,从家庭动力视角出发

运用分化、沟通、养育方式、优势资源等工具

掌握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系统解决方案

实现您和孩子共同成长

长按图片扫描二维码,立即购买

课程详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