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赛先生”胜利!地质人功不可没!

作者:中国矿业报

◎ 商云涛

“赛先生”胜利!地质人功不可没!

- 开栏的话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位于北京西四南的兵马司胡同的15号院,是中国近现代第一个科学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是中国地质工作起步的地方。中国地质先驱们从无到有,创建了地质调查所,秉持“登山必到峰头,移动必须步行”的科学精神,培养自己的地质人员,开展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使地质学扮演“母科学”关键角色,在诸多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成为“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不仅填补了大陆地质领域的空白,为后续地质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使这个院子成为“赛先生在中国”的化身。

往事百年,历久弥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风骨。对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尊重,就是守正;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新。那么,兵马司15号旧址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个物件到底都承载着怎样的难忘的历史;我们该如何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保护、开发、利用与传承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地质工作迈向现代化的当今,我们该如何与时俱进,继承与光大地质工作开拓者们的科学精神,不断赋予这种精神与文化以新的诠释、新的内涵?

《中国矿业报》决定开辟“传承百年光荣梦想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地质调查所史话”专栏,就此寻根溯源,进行系统介绍,并以此展开讨论。敬请关注。

20世纪初的中国,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如春风般席卷大地。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科学”和“民主”成为当时引领时代潮流的鲜明标识。

很难想象,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一词,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被称为“格致”。1911年,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地质宗师章鸿钊、丁文江、李四光等人,曾被京师学部授予“格致科进士”“工科进士”的头衔。虽然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严复等按照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阐述方式,开始使用“科学”一词,但影响力较为微弱。在华夏大地上真正高扬起“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赛先生”胜利!地质人功不可没!

陈独秀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大力提倡“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 图片来源:自然资源报

1919年,《新青年》喊出的“赛先生”和“德先生”,成为五四运动的旗帜。1923年,时任地质调查所所长的丁文江先生高举“科学”旗帜,发起了“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后期,伴随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加入,赋予论战更加深刻的含义。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中,地质调查所作为“科学”的坚定捍卫者和实践者,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赛先生”胜利!地质人功不可没!

丁文江 图片来源:中国地质学会

位于北京西城区兵马司胡同的地质调查所,自1915年底迁入以来,便成为中外科学交流的中心。这里不仅是众多学术会议的召开地,更是当年重大科学成果的首发和展示平台。

“赛先生”胜利!地质人功不可没!

地质调查所先辈编著的部分科普图书 图片来源:自然资源报

地质调查所不仅是国内首个以实体形式投身科学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团队,更是早期就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权威机构。

在科学知识普及和科学文化传播方面,地质调查所同样作出了杰出贡献:这里建立了博物馆和图书馆,用科学编目法组织展品,根据社会热点组织专题展览,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地质调查所的科学家们通过发表科普文章、游记、随笔以及在学界中与电台上演讲等方式,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广大民众心中。

“赛先生”胜利!地质人功不可没!

此外,地质调查所还积极推动中国科学建制化发展。作为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社等众多科学共同体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地质调查所不仅推动了科学界的团结协作,更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参与或指导省级地质调查所的工作,组织全国性地质调查或科学考察,为中国地质事业和科学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地质调查所还体现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精神。科学家们怀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之心,投身于地质调查工作,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们更是在大后方为工矿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展现了科学家的担当和奉献精神。

本文原载于《中国矿业报》4月30日1版

原标题:《地质调查所与“赛先生”》